文凭双重贬值,是怎样被美国“发明”的?

    《文凭社会》是一本相当犀利的社会学作品。这本书写作于20世纪70年代,书作者的论述对于今天的美国、中国等许多国家仍然极具价值。

书作者兰德尔·柯林斯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荣休教授。这本书指出,教育学位本质上是体现社会地位的通货,可以用来交换获得工作的机会。他在写作这本书时,美国经济还没有出现之后几十年间所不断上演的产能和就业岗位向海外流失的现象,但已经富有远见的指出,当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创造岗位的数量低于高等教育新增加供给的学位时,教育这种特殊的通货就会出现贬值。

500

针对学历贬值现象,一些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曾经试图从技术升级的视角予以解释,认为之所以而今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要求求职者达到比以往更高的学历门槛,是因为高技术工作替代了以前的低技术含量的职业。兰德尔·柯林斯在书中针对这种说法予以了驳斥,认为适应工作的技能尤其是高技术技能,均源自“干中学”、非正式网络的交流学习,大规模的教育扩张事实上并没有起到赋予教育对象以特殊的、适应技术和经济变革要求的技能的作用。书中举例指出,医生、工程师、律师等行业(职业),时至20世纪后期仍在延续多个世纪以来的传统,取得了高等教育学位的毕业生入行也只能扮演最底层的学徒角色,职业技能、客户网络需要通过长期执业才能积累获得。总的来说,《文凭社会》这本书强有力的抨击了脱离社会和经济需要而盲目膨胀扩张的高等教育潮流,书中观点对于读者更为清晰深刻的认知在今天的中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出现的所谓结构性失业现象,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但必须指出的是,学历贬值,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即不单单因为文凭更多了,单张文凭的价值就下降了,而且还隐藏着一个深层次的动因。

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取得了政治和社会上的重要成果,重塑了美国乃至世界的政治正确,那就是几乎绝对意义上的多元主义。以前,肤色遭致歧视,20世纪70年代以来,肤色歧视在公开场合不被允许,歧视被很大程度上内化了、隐形了,美国体制允许黑人中出现少数精英,用白人的习惯思考,过白人的生活,维护白人的利益——同样,亚裔在美国的进身之路,也得以事实上放弃肤色本位为前提。种族平等,事实上就变成了表面上多种肤色平等,但价值观念仍然因循着过去一贯的标准。不管什么颜色的“皮”,都得有颗白“心”,才会被接纳。

500

因为要讲政治正确,美国高校要面向黑人留足录取名额。而印度裔、华裔、日裔等其他少数族裔以及海外来源的学生在学习上足够努力,可以保证美国高校以及产业界不会出现人才断档。白人学生的录取机会没有减少,也没有增加。这三项因素使得美国高校普遍减低了考试标准,学生毕业变得更加容易。换句话说,在以前,用人单位高薪聘请美国名校毕业生,虽然代价不菲,但好歹货真价实,但在而今,拿着优等成绩单和学位证求职的名校毕业生,却只能让用人单位皱起眉头,担心其学历掺杂的水分实在太多。

500

这就叫做文凭的双重贬值:一方面,大学大量扩招,大大超出了社会和经济的容纳水平,另一方面,大学培养质量和把关标准下降,文凭的含金量下降。这两项因素相互关联,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如果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美国名校坚持过去的学术标准,扩招进来的许多学生,特别是根本没有达到应有的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水准的少数族裔学生,是根本不能顺利读到毕业的。

全书开篇详细论证指出,社会和经济发展确实会创造相应更多的高技能工作,但这种增幅也是有限的,主要集中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而在其他更多的时候,各层次就业岗位的用工需求大致是稳定的——并且,还会因为自动化设备的应用,发生岗位减少的现象。不仅如此,高等教育很多时候并没有赋予受教育对象足够的工作技能特别是所谓的高技术技能,而在美国等国家,并没有证据证明更高学历劳动者的产能高于相对较低的学历的同类岗位工作者。

依照书作者的观点,过度发展高等教育,对于美国等国家而言,还产生了一个显著的危害,那就是造就了更多的“闲职”劳动者、(政府)“闲职”部门,乃至出现“闲职社会”。因为过多的高等教育培养对象,事实上是超过用工市场总需求的,使得岗位用工标准提高,这就出现了学历的通货膨胀现象,意味着文化市场发生过剩,而求职者梦寐以求的高薪行业和岗位,则会将入行门槛提高到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地步——许多高薪行业的职位,通过熟人招聘、家族内部安排而决定,家庭出身因素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学历哪怕是高学历。这意味着,草根阶层的孩子付出巨大的经济和时间成本来获得高学历,本来目的是为了实现阶层晋升,但因为学历本身在发生贬值、高学历的稀缺性降低,所以在稀缺行业的岗位的竞争中,高学历相比家庭出身的权重就反而降低了。

500

《文凭社会》书中指出,“美国是世界上文凭主义最严重的社会”,通过大量供给高等教育学位,并引导不同阶层的居民家庭都让孩子加入到对高等教育学位的竞争之中。美国的大学一个多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为综合性大学,限制职业培训功能,拓展文科和理科课程,高等教育最后环节才开始划分专业。这种做法可以增强美式高等教育的魅力所在,因为专业的、职业的教育内容更少,通识教育课程的考核难度很低,所以毕业生更容易获得学位,这是一个取悦于美国不同社会阶层、“皆大欢喜”的制度安排。但问题是,这使得文凭本身变得不值钱,其实根本无法做到让那些原本处于中下社会阶层甚至底层的青少年通过高等教育,改变阶层地位、实现向上流动的愿望因此落空。相比之下,欧洲的教育系统较早的将学生分流到了不同的专业训练之中,更加明显的趋向于较高水平的职业教育。

所评图书:

书名:《文凭社会》

作者:(美)兰德尔·柯林斯

译者:刘冉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6月

500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