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着男朋友,去了趟上海骄傲电影节

我们是异性恋,我们去了上海骄傲电影节。

500

这两天,估计不少朋友都在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吧?据说,早上八点开票,还是有几部电影秒光,真是好生热闹。

然而,热闹之外,还有一个相当“小众”的电影节,不知道大家去了没——上海骄傲电影节。

虽然名字中包含了“电影节”,但是相较于上海国际电影节而言,上海骄傲电影节与上海骄傲节的渊源更深。而上海骄傲节,则是LGBTQ人群的狂欢节。

作为大家的看片小能手番号号,从来都是哪里有片哪儿有我,荤素不忌,来者不拒,更遑论“国际顶尖同志电影”,这样的活动怎么能少了我?

500

于是果断拽上男朋友,一起去看。

男朋友:“???……好呀!”

500

作为前·耽美小说(而非同志文学)作者,我得说,当天的活动有两点在我的意料之外。

首先,是电影节的选片。当天一共放映了7部影片,大部分片子都很短,在15分钟左右。承受着家庭内性别偏见的少年少女《波和梅》,突破家庭规则与限制爱上了女仆的印度少女《女神》,根据真人故事改编、讲述了跨性别者米兰·哈里考斯基成长中的遭遇的挫折但一直保持勇敢的《英俊又庄严》,2010年凯斯·印尼森在英国设立的一条帮助同性恋农民的求助热线中求助者留下的真实故事《求助热线》。

500

唯一比较长的是2017伦敦同志电影节开幕影片,由在沃芬敦委员会前作证的唯一公开同志Peter Wildeblood的同名自传改编《法律之外》。

将《不速之客》与《金鱼》单列出来,是因为这就是我最意外的地方。

此前很多时候,我们抱着“想要将耽美文学严肃化”“想要用文字展现少数群体的不幸”这样的愿望与想法,进行内容创作。我们会将其预设定为弱势群体,或轻描淡写,或笔调沉郁,目的都是在于展示其承受的不幸与痛苦。我原以为,在由LGBT群体举办的骄傲电影节中,我将看到一系列承受社会压力,有情人无法在一起的苦情故事、文艺片。

但是我错了。《金鱼》讲述了小男孩在生日时想得到一条金鱼的故事。与父亲的强烈恐同与性别偏见不同,小男孩心灵单纯,眼神澄澈,在他心目中,同性恋异性恋没什么区别。他用崇拜的跳水运动员的名字给金鱼起名,即使这名运动员是个同性恋。

500

500

《不速之客》则讲述了一对同性情侣为了迎接母亲的到访匆忙收拾家里,以为自己伪装得万无一失,实际上在母亲眼中漏洞百出的故事。

500

这两部片子,其实有点商业。它们的剧情构思简单精巧,轻松幽默又颇具趣味性,脸谱化的人物不会出错,都以非同性恋者视角切入,不会让人感受到有什么欣赏门槛。

不过我并不是要批评,而且正相反,自始至终,我大力赞扬这两部的选片。这两部影片走的是大众的路子,对的是我的胃口。在影片的欣赏中,“商业”也是一个需要去妖魔化的形容词。艺术并不等同于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势必无法成为主流。而商业化作品则能凭着恰到好处的技巧,讨人喜欢,吸引来更多受众。打个比方,就比如悬疑推理P.D.詹姆斯与东野圭吾,在同一领域中前者着力追求艺术深度,而后者则偏重取悦受众,领着更多人入门。

以普通人的视角切入,使得我们有了一种我们自己逐渐去试探、去了解性少数群体的日常感。现实中,作为“同性恋群体”旁观者的我们,比起其他几部,这两部似乎不是“现实”改编,却与我们的日常现实更为接近。这种贴近感,让我们在会心一笑中连带着故事的设定轻易接受,而后在回忆时,又能品出余味与深思。


这使我不由得开始对于主办方选片的意图,这场电影节设立的目的在哪?就追寻艺术的意义深度而言,《金鱼》、《不速之客》并不能与《法律之外》为代表的五部相比,也不像是能给性少数群体指引与慰藉的疗效;若说这场骄傲电影节,是在寻求大众的认可,单凭七部中的两部断言,似乎又有失偏颇。

为此,我与活动主办的志愿者Evie约在咖啡馆见了一面,向她求证我的思路,结果发现,探讨这场电影节选片的目的性,本身就是出于我本身作为异性恋的偏见,而非平等视角的审视。

带入到上海国际电影节之中,我们专注的是电影艺术本身。然而当我把视线转移向骄傲电影节时,却不自觉地开始思考“他们这是不是在争取我们的认可”。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给性少数群体带上了这样一种“平权斗士”的预设,在我们的预设中,他们出现在公共视野中的活动或多或少总是带上了“在为自己争取权利”的色彩。

说错了吗?没错,但过于简单粗暴。不能用一个标签概括一个人,更不能用一个标签概括一个群体。

Evie向我介绍道,对于LGBTQ社群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给出空间让大家能做自己,教会大家做自己;通过节日、作品提高社群在社会上的能见度,让大家知道有这样的群体;提高社会包容度,但这种包容度并非认可,而是认为社会是多元的,大家都可以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之中。

“少数群体需要的是社会的认知,不是认可,因为成为自己是自己认可自己。这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一样的。”

另外,活动现场,并没有我预想中的那样,群体分明,观众打扮标新立异。整个观影现场坐满了各式各样的观众,打扮入时的年轻人,看起来平平常常的下班族,老外,甚至有长辈,我们的斜前方坐着位阿姨,右边坐着位叔叔。入场前,我试着去打量,去揣测身边的观众们,但大家看起来,似乎没什么不同。

500

电影放映的过程中,现场很安静,随着剧情起伏转折,时时会有轻轻的笑声,整场下来,就像是随处可见的影院夜场。

因此,去这场电影节会不会被当“同性恋”?想多了。会不会融入不进去?别担心,异性恋表示丝毫没有不适感。

唯一可惜的是,电影节已经结束,我上面说的几部片子,一是片子比较短,二是国内对此还是比较敏感。放映渠道太少,错过实在遗憾。不过看了看展映日程,发现这周还有几天的优秀短片的展映,接下来也会有相关的活动。感兴趣的话,请一定要大胆地去,好片子,错过可能真的就没机会了。

500

【照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骄傲节,观察者网获授权使用。本文版权属于原作者,欢迎转发,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