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庙里的拖把也要拜嘛?

去年此时,看了一部谈“信仰与人生”的电影《冈仁波齐》。

说实在的,虽然增长了一点对牧民生活的了解,但其实没有生成太多共鸣。

毕竟,本宝宝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宗教文化”其实都是这样的——

随便翻一本谈中国宗教的书,里面大概都会提到“中国宗教文化具有多神崇拜、相互兼容的特点”、“具有高度的世俗化”之类的内容。对于“世俗化”这个点,生活真是给予了淋漓尽致的演绎。

先说个小故事吧~

不久以前,家人带小侄女去报国寺烧香祈福。正殿、禅房,还有主持的院子里全挤满了善男信女。

禅房外的院子里,摆了几盆花花草草和一些清洁工具。虔诚的阿姨、妈妈们走到那儿,依然双手合十,念念有词。看着此情此景,小姑娘不由好奇地发问道:“阿姨,这院子里摆的不就是个拖把么,怎么也有人拜?”

500

老人们表示,这,确实不用拜。不过,你还是要虔诚地祈福,这样你会读书聪明、身体健康、有很多好朋友、未来找到好工作……(此处省略若干人赢专用词)

细想想,这话表达的意思其实和那误拜了拖把的人是一致的。我拜了啥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我要完成一套仪轨,以此表达我在现实生活中渴望实现的诉求。

这种世俗的诉求在某种程度上比崇拜的对象来得更为关键。

所以,寺庙也开始出周边了,而且,周边们都长这样:

500

500

500

佛祖卖起萌来,也是很懂信众们的心了!

还有一个现象,也很有趣。以前,苏州齐门一带很流行在路边这样点香,俗称“烧狗屎香”。

500

这香是为谁烧的呢?

答案a……     答案b……        答案c……         (烧香的人也说不清啦)

500

不过地方文史研究者提供的权威说法是,这香是吴地老百姓为了表达对张士诚的思念而造的,又称“勾思香”。我觉得还是这个名字比较文雅~

虽然说不清来源,但并不影响烧香的实践。

吴地俗语常说:“一把狗屎香一烧,来年人缘肯定好。”所以,择友必烧此香。

几点香火投射出的是中国民间信仰的特质。

在地方社会中,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信仰与宗教生活在吸收世俗伦理、需求的基础上融入现实之中。

当然,信仰的世俗化,除却现实性诉求之外,还有很多有趣的表现。

家住寒山寺附近,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佛门空地,不用白不用,那就跳个广场舞吧~

500

早晨去烧香,晚上来练剑,是很多老年人的生活常态~

500

一人一狗,清风明月,妙哉~

500

章太炎在观察传统时代的文化、信仰时,提出了一种观点,颇值得玩味:

盖自伏羲、炎、黄,事多隐怪,而偏为后世称颂者,无过田渔衣裳诸业。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人思自尊,而不欲守死事神,以为真宰,此华夏之民所以为达。

在他看来,中国人的“国民常性”表现为一种务实的精神。他们不愿“守死事神”,而是将渺远的信仰落实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信仰贯通现实,甚至服务于现实。

这也不失为一种经验史的智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