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晓说》的是什么人?我来到了高晓松粉丝见面会的现场

《晓说》6周年了,自2012年开播至今,节目总播放量已破15亿,豆瓣评分一直居高不下(8分以上)。而高晓松个人微博粉丝,也达到了4130万。

500

虽然评分从9.1降到了8.4,最新一期的日最高播放量还有477万(云合数据),挺好奇的,《晓说》的观众是什么样的一群人呢?

500

过去,我对他们的印象都停留在乐此不疲地给他P图,或者说着“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两百多斤”的段子。

500

500

500

直到昨天,我接触到了高晓松的饭圈,参与了高晓松与知音们的一次相会,才对这群人有更多的认知。

6月19日,上海入梅当天,《晓说》6周年粉丝见面会在上海举行,地点在杜月笙曾经的粮仓,现在改造成了一个艺术空间,我到的时候,现场已经坐满了观众,男女比例均衡,看起来都很年轻(二、三十岁),有的人手里拿着一本《晓说》。

500

听说,到场的粉丝都做过了一份卷子,观众席前两排坐着的,是答题正确率最高的。

交流过程中,主持人高晓攀问了高晓松一个问题:您是否知道很多《晓说》观众,比如说我,一直把您看作生命中的灯塔!

虽然高晓松说“不敢当”,只愿做陪伴观众的一盏灯,但我在现场看到的,确实有点“灯塔”的意思。昨天,现场请来了4位知音上台分享他们的故事。

1

小王,男,来自北京。

“这个节目可以说让我找到了追寻目标和事业的方向。”

小王母亲身体就不太好,他想方设法给做好吃的给他妈妈吃,这个过程中对烹饪就产生了热情。

因为2015年的一期《晓说》,第6集当中,高晓松提到位于美国新奥尔良南部的一个美食,他说,“这是美国唯一能拿出售和全世界比的食物”,小王觉得非常震撼,当天晚上就失眠了,然后经过一晚上的思考,第二天就买了机票,去到了新奥尔良研究了这个菜系。

因为是英语专业出身,交流上并无障碍,虽然在美国遭遇了打劫,所幸有惊无险,最终学成归来,自己的餐厅月底就要开业了。

“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总想起那句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远方就在我们的心里!”他最后说道。

2

第二个粉丝没介绍自己,我们姑且称他为老甲吧。

从现场的反映来看,老甲在粉丝群里,有一定地位,貌似是个小群主。这是他第二次与高晓松互动了,之前在另外一个音频节目上有一次对话,不过信号不太好。

这一次,他自己写了一首骚柔的小歌,送给高晓松。

(唱歌过程省略)

歌可能是好歌,为什么说是“可能”呢,因为听他唱是没听出来。

老甲非常喜欢《晓说》里的一个节目——莽莽俄罗斯,“这次正好是世界杯,我看了您的节目是非常有感触,老师是带着感情做这档节目的。尤其是念诗的时候。”

高晓松回答他:“这是我们一代人的情愫,从小就看伟大的俄国文学,唱着苏联战歌长大的。有一个大数据统计,女生13岁时候听的歌是一生最难忘的。男生是14岁。基本上按照那个统计,男生30岁之后就不听歌了。所以我们正好那个时候听的都是俄国文学,所以我自己写的歌也有很多俄国式的小调,36拍,38拍这种。”

此时的老甲眼里已经闪着小星星了:“有人说高老师就像小时候的鞠萍姐姐,但是我觉得您像杨澜阿姨。”

“为什么我不像赵忠祥老师?为什么像杨澜老师?”

“您比较知性。”


3

终于上来了一位女粉丝,我们叫她小乙吧。

小乙上台后,首先献上了一首骚柔的小诗:我和您只一列火车的距离,17个小时,我在这儿,你在那儿。

没错,为了这次见面,只买到了站票的她,站了17个小时,从福建来到上海,“但是我觉得非常值得。”

当年,小乙在负债的那段时间听了晓说,“真的像您在镜头里面说的,活在阴沟里依然有仰望星空的权利。我真的非常感同身受的感觉。我是一个喜欢琴棋书画诗酒茶的90后佛系女青年。我那时候就觉得跌落谷底的时候还能有这种情怀和信念吗?晓松老师对我们创业青年有没有什么看法?”

现场她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高晓松的答案是:“我觉得你一点不用着急,也不用觉得自己做的对或者不对,有任何的看法,你觉得怎么高兴,怎么符合你自己。上次我在晓书馆讲过一次,最符合能量密度的地方和事情以及人,就去做了吧。你的能量密度是北上广,还是阿里巴巴‘997’工作,你喜欢琴棋书画诗酒茶就去做,或者你喜欢住在一个小镇就去住。您想做什么就去做吧。”

乙女士追问:但是我怕老了会后悔。

高晓松又答:“不会的,有一天你长大了,你变成一个中年人了,你都想不起来什么叫后悔,你也不会后悔。什么叫青春?就是慌张,有一天你不慌张了,青春就没有了。慌张是年轻正常的事,等到长大了,就会发觉没有什么要慌张的事,看不懂的就不看了。”

 

4

最后这位小伙子,他19岁生日那天,《晓说》正好开播,于是他听了6年。

“随着时间流失,晓松老师变成了我朋友般的角色,虽然从来谋面,但是您每周一次的节目,已经成为了我和老友的交流,只是每次交流的时候您却看不见我。在往后的日子里我看到了诗和远方,以及世界。”

因为害怕自己紧张,他把想说的话,打印出来,在台上念了一遍。值得注意的是,在稿子里写了“灯塔”二字。“时至今日,晓松老师已经成为了我们的领航者,他在苍茫大海当中带领我们前行,并告诉我们灯塔的方向。”

四个故事听完,小小地总结一下,《晓说》听众,大部分应该是一群年轻人,有着成长的困惑,对未来的迷茫,现实带来的焦虑,挫折中的挣扎。

按照高晓松自己的理解,《晓说》应该是个面向知识分子的节目,观众是有一定知识水平的人。

之前在《矮大紧指北》开播发布会上,他指出两档节目的不同时提到,在《晓说》中只和大家交流符合“知识分子”价值观的观点,《矮大紧》则是幽默、会逗趣、接地气的截然不同的形象。

昨天的见面会上,当主持人提出让他考考现场观众的只是水平时,他又说,不用检测,我知道他们没有知识水平就不会看这个节目。没知识水平的,他不看也不听。有一定水平的就听。特别高知识水平的人才会看。“多有知识的人才能忍住看这样一张脸,一直看6年,这要多高的知识水平才有这种境界?”

但有意思的是,知乎上有个问题,《晓说》和《晓松奇谈》中讲的东西有哪些是错误的,感兴趣地可以去搜搜看。

500

但这些错漏似乎并没有影响《晓说》的热度,这对于一个知识科普节目中是不可能,只能说,在观众可能还是把《晓说》当成一场脱口秀,一场综艺来看待,缓解情绪更加重要,因此,以上讲故事的4个人,提到最多的是高晓松在精神上的作用,而不是知识面的拓展。

他熬制的鸡汤,比划过的知识点流传更广,更多人记住的,是“诗与远方”,是”青春就是慌张”,是“骚柔的XX”。

优酷泛文化中心总经理何冀兵把《晓说》这个节目定义为一个主题餐馆,这个主题就是诗和远方,餐馆的目的是喂饱观看节目的数以百万计的知音们饥饿的灵魂。

饥饿的灵魂把高晓松视为“灯塔”,但其实他跟他们是不太一样的,哪怕他的粉丝与粉丝,也不太一样,小王能够因为他的一句话,直接飞到美国去学烹饪,而负债的创业青年小乙,却还要站17个小时来见他。

高晓松家上溯三代都是知识分子,他自己也读了不少书,什么80年代的大师,大航海时代的故事侃侃而谈。优越的经济条件,也给了他更多探索世界的可能,50岁不到,除了北极基本都去过了。所以他能对新奥尔良的美食,俄罗斯的风土人情如数家珍。

谈及人生,他可以说“你说到底像他那样有坚定的理想,每天咬着牙,最后一辈子在北京生活。还是像我这样没有什么理想包袱,到处走走看看,随遇而安。”

很多时候,这个问题是我们能选的吗?正如小乙,真的能像他说的那样,不管不顾,喜欢琴棋书画诗酒茶就去做,或者喜欢住在一个小镇就去住吗?

也许,当他谈到向往的诗和远方,即使迫于现实压力不能选择,但还是满足了一部分人求而不得的心理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