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万剑”弹是怎么成“废弹”的?

最近,台军曝出大新闻,在“汉光”演习期间“万剑”防区外撒布器在进行发射时,因为弹翼未正常展开,导致弹体滚转失去控制,最终不得不自行引爆。

同时,其“海剑2号”防空导弹也在试射中出现故障,导弹居然点火后无法离开发射箱……

500

“万剑”弹被台湾方面寄予厚望,至少媒体是这样的

随后“中科院”方面传出了解职“天剑”计划总工程师的消息,一时间,台湾多年来为自己精心编造的“国”造导弹性能先进的“肥皂泡”被戳破。

这里面“天剑2”“海剑2”导弹的失败,笔者到并不意外,毕竟即使以欧洲一票军工技术不错的小国,也没能开发出类似这样的武器,挪威的NSM导弹也是直接找美国买AIM-120导弹来改。

即使是台湾经常视为“技术强国”的日本,自行开发的AAM-4空空导弹虽然号称比AIM-120还要先进,但实际上由于空自已经确定下一代战斗机用F-35,所以还是采购了美国AIM-120导弹,此外空自的F-15J要改进发射AIM-120也仍有余地。

500

“万剑”并没有光学窗口,引导就靠GPS

500

从其进气口等部分的设计细节可以看出,相当粗糙,根本没有怎么考虑气动影响

相比之下,台湾的“天剑2”就只有IDF有装备——在上世纪90年代解放军关于台军三代机的作战评估中。可以发现,有主动制导“米卡”导弹的幻影2000的评估作战能力最强,要求用3-4倍数量优势的二代机,配合三代机(苏-27)来进行对抗;相比之下,装备了“天剑2”的IDF虽然也被当做三代机,但对抗时所需的数量优势,就缩小到只需2倍。

可见……至少在解放军这边,是没怎么重视“天剑2”的——至于说现在要把这个性能并不怎么样的“天剑2”装到军舰上, 搞“海剑2”呵呵……有本事就弄呗,反正这种抗干扰性能、引导头跟踪效能都不如AIM-120的导弹,在实际作战中表现也不会好哪去。

相比之下,“万剑”弹这次出问题,还是颇为让人意外的。

500

美国JSOW虽然也叫防区外撒布器,但那是以导弹的标准设计的,比“万剑”还是强多了,前段时间美方据称可能松口出售JSOW,台湾方面又是一阵欢呼,不过这种东西其实还是很容易被击落的,因为它毕竟不是导弹,飞行性能非常有限,需要靠数量弥补突防能力的不足

因为毕竟该弹是从2004年就已经见诸报端的东西,而且作为一种带动力的航空子弹药撒布器,笔者一直认为其技术难度较低——“万剑”的外形也可看出,有相当的“凑合”影子。

这并不稀奇,因为本质上来说,滑翔撒布器不过是一个滑翔机,即使安装了动力系统,也不过是用来维持飞行高度和速度,以取得更大的射程。从机动性等方面来说,撒布器和导弹根本就不一样,台湾长期以来存在所谓“万剑”堪比美国JSOW的说法,但别忘记JSOW本身是连动力都没有的,“万剑”要加了动力才能和没有动力的JSOW相提并论——只能说明其气动外形设计不咋地,速度降太高,滑翔距离有限。

关于“万剑弹”,台湾媒体吹嘘颇多,说它采用了涡轮风扇发动机,装有“末段影像匹配”……之类的说法满天飞。

然而实际上,“万剑”弹根本就没有他们吹嘘的这么先进。

首先其发动机,据此前“中科院”自己的说法, “万剑”用的是“鲲鹏涡轮发动机“,如果是这样,那么那么这应该是一种小型涡喷发动机,有说法认为是雄风-2导弹所用,仿制以色列Sorek4涡喷发动机的改进版。

而其动力性能并不怎么样的依据——台军此前曾有这么个说法:5000米高度发射,射程高达300公里,8000米高度发射,射程可达600公里。换句话来说,就是该导弹维持低空飞行是不可能的,否则不可能凭飞行高度来增加射程……而且其发动机的推力非常有限。从那么高的高度发射,这玩意也别提什么突防能力了,所以实际上台军进行的“万剑”导弹飞行测试中,射程是200公里。

同时,其制导技术方面,综观全弹,没有光学窗口,只有头部有白色透波材料整流罩,应该是GPS制导天线。

换言之,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动力撒布器,和AGM-154这种按照导弹标准研制的撒布器是不能相比的。

当然了,长期以来,笔者认为,如此简单的一种武器,台湾方面是有可能搞定的,毕竟一直以来搞航空炸弹的哈尔滨建成公司都能造出“天雷”500公斤滑翔撒布器,随后又在其基础上增加动力系统,研制出动力滑翔撒布器。不久前阿怡同学采访解放军得知,空军歼轰-7A部队已经使用这种弹药进行训练,并且将其视为在射程外发射,凭借廉价性,压制台军防空系统和机场的重要装备。

没错,因为滑翔撒布器不可能进行真正的超低空飞行,外形对于隐身的考虑也不可能十分完善,因此是一种很容易被击落的武器,如果被攻击一方有完善的防空火力体系,其实撒布器是很容易被击落的,要凭借数量优势和价格优势,大量发射,才能取得战果。

而台军的“万剑”……只有F-CK-1C\D等进行过现代化改装的“经国号”战斗机才能装备,而且实际采购数量可能不多——根据台湾方面的“神斧专案”,在2015-2020年间投资总共也才69亿3757万新台币。相当于美元2亿多。按照此类武器的正常价格,一枚的价格在几十万美元,那么采购数量应该不超过500枚,这相对于台军能够投掷该型弹药的平台来说或许算得上不少,但对于突破解放军防空系统,取得重大战果来说……那是杯水车薪。

500

一直以来制造航空炸弹的哈尔滨建成厂,前几年推出了GB-6撒布器,重量500公斤

500

2016年展示的GB-6A不仅增加动力系统,整体结构也进行了重新设计,飞行性能提升颇高,这才是正常的从动力滑翔撒布器到巡航导弹的研制套路

相比之下,据不久前采访了解,解放军某歼轰-7A部队在训练中已经开始发射撒布器,就算每个装备歼轰-7A团一年训练只发射1枚撒布器算,那每年至少也是发射十多发……这已经超过“万剑”的全部试射数量了,从技术成熟度角度来说……

说实话,某种程度上,这次“万剑”的事故,让笔者觉得,对台湾的航空科技水平以前可能长期高估了。之前看到台军研制无人机的消息的时候就发现,他们居然连亚音速低速增升襟翼技术都没有搞定,所以其无人机的起降性能等问题无法解决——

当然,反过来说,在如此狭长,轻薄的机翼上安装高效增升襟翼,即使大陆这边经验丰富的企业,也需要一年左右时间——最近“彩虹”4B无人机重新设计襟翼,提高高原起降性能的研制周期差不多就是这样……

反过来,在相对简单的无人机上都搞的这么磕磕绊绊,台湾“航空发展中心”技术水平……一旦没有“美国方面的援助”,到底能干些啥……?!这就颇令人玩味了。

至于台军“万剑”弹的实际试射次数,资料较少。据称,该弹在1999年开始研制,2006年首次试射,但是其生产直到2015年才开始。

而这期间,进行的试射次数屈指可数,这和大陆研制新型弹药列装之前需要进行大量的试射试飞形成鲜明对比。

而且,查阅一下之前的相关报道,2013年,台湾“立委”林郁方就曾曝光,“万剑”弹的“作战需求文件”遭“国防部”推荐多达5次……

这事儿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因为在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武器研制流程当中,应该是军方提出任务需求,厂方来研制。而台湾则是相反,是“中科院”厂方先搞出来一个“万剑”弹,然后丢给“空军”——你们去想想怎么用吧!

在双方互相扯皮当中,“万剑”的研制试验经费少得可怜就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了。

总结一下,“万剑”的问题在于:未经过充分验证,技术上存在缺陷,又因为“政治因素”,必须装备部队。再被媒体吹捧成了“天下无双”、“全球独一无二”,然后装备部队以后立刻出丑……

台湾地区毕竟只是一个省级行政区,指望着搞出什么先进武器来,以武拒统……还是省省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