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之魂》背后的故事:神风吹起之后

500

————爱玩游戏的都是老铁————

(作者:红色枪骑兵)

元军的船队在撤退的途中遭到了暴风雨,大量船只不是翻沉,就是被吹散,数量在两万以上将近三万的元军,回到高丽的只有1万3千人,至于损失掉的那大半军队是被“神风”吹到了海里,还是被日本武士所杀,就成了一笔糊涂账。

不管怎么说,元军退了,自然就是日军胜了。靠边站许久的天皇朝廷认为这是他们到处祈祷,求得“神风”相助的功劳。而参战的武士们当然不这么看,他们觉得元军是已经被自己打败上了船,之后才被“神风”吹灭的,总的来说肯定是自己的功劳大。

500

在战后的“争功运动”中,有这么一个来自肥后(九州北部,现在的熊本县)的武士竹崎季长,他因为和同族的武士争夺失败,失去了领地,成为了一名没有安身立命之所的武士。因此在幕府动员九州武士迎击元军的时候,他为了获得恩赏,带着家人和随从奋勇出征,立下了战功。

可是竹崎季长不巧在战斗中负了伤,因此也就错过了汇报战功的时机,这对指望通过战功翻身的竹崎季长来说实在是无法接受。于是竹崎季长前往镰仓“上访”,终于给自己谋了个地头(给幕府直辖领地征税的武士)的职务。

这位竹崎季长比起参战的少贰大友等豪族,地位实在是太低微,但是他却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

第一是因为,他为了记述自己在对抗元军战斗中的功绩,请人绘制了《蒙古袭来绘卷》,成为了研究这场战争的重要史料

第二则是因为,竹崎季长的经历,暴露了“御恩·奉公”体制的问题。

500

(蒙古袭来绘卷,武士形象)

在生产力没有飞跃性进步的情况下,土地庄园是有限的,并且还会因为武士之间彼此争夺而向少数有力武士集中,由此产生了大量像竹崎季长这样的没有土地的武士。

如前所述,镰仓幕府的“御恩·奉公”体制,需要有可以封赏的土地庄园作为武士战功的赏赐,在日本的内战当中,土地可以通过剥夺敌人的封地而来,但是击退元军,却并没有得到新的土地。竹崎季长得到封赏,就意味着有其他武士要丢掉饭碗。

然而这还不够:镰仓幕府一度打算征讨高丽,后来发现消耗太大支撑不起。为了防备元军再次来袭,镰仓幕府决定加强在西部的防御。

首先是确定武士轮番驻防元军可能登陆的博多湾和关门海峡的“异国警备番役”和“长门警固番役”,这加重了武士的负担,分散了镰仓幕府应对京都朝廷的武力。

其次是在博多湾筑起了防御元军登陆的石制长堤(如今所谓“元寇防垒”),而建造防御工事要钱就得加税,也就是从武士们的手头上拿钱。

500

(元寇防垒)

武士们的“奉公”是要自带武器干粮马匹的——因为幕府已经“御恩”了他们赖以维生计的土地,自然就不需要另报销费用。但是在应付元军入侵的警备体制中,“奉公”的强度增大了,“御恩”却是无源之水。

元军的入侵,不经意间打破了镰仓幕府的与武士团的“生态平衡”。

在镰仓幕府忙着扩军备战的时候,忽必烈在干什么呢?他一方面在征讨南宋,一方面也觉得,元军上一仗是打胜了,日本人应该乖乖来通好了吧?他一面继续派出使臣,一面允许日本商船来中国通商。

但是忽必烈派出的使臣这次一个都没有回来:他们都被镰仓幕府斩首了。

500

(NHK电视剧中的北条时宗)

日本方面的一种说法是:这些使臣从登陆以来就详细观察各地情况,根本就是间谍,是给侵略军探路的。不过对任何一国使节来说,收集出使国情报都是应有之意。

镰仓幕府将使节全部处斩的行为,表示他们一方面完全不信任元朝方面的臣服要求,一方面害怕拒绝臣服让元朝愤怒,在“元寇防垒”还未修成的时候就举兵进攻,所以干脆就一个活口也没有留下,让元朝得不到消息。

1280年,忽必烈终于对外交努力失去了信心,他设置了征东行省,再次准备进攻。这一次出兵的目的不是向日本示威了,而是要征服日本,至少也在九州长期立足。因此元军动员了东路军五万,江南军十万的庞大军力。还携带了农具种子以为长久之计。

学得了中原民族统治术的忽必烈嘱咐将领:这一次是要征服日本,所以绝不可以胡乱烧杀,那是在糟蹋自己的地盘啊。

经过了一年的打造战船,收集粮草,1281年,元军兵分两路,分别从江南和高丽出发。

500


​但是这一次,元军的进军就远没有第一次顺利了,首先是十万江南军迟迟不到,东路军被防御完备的日军堵得在九州和长门都上不了岸,只能在鹰岛锚泊。日军经过上一次的战斗,也适应了元军的战术,改良了武器。元军在战术上的优势大大减弱。

7月中旬,两路元军终于在鹰岛汇合,兵力上超过了在九州驻防的4万日军。元军统帅部经过会议之后决定向九州重镇太宰府发动攻势,然而这一次,海面开始出现异状了:

见山影浮波,疑暗礁在海口,会青髯见于水上,海水作硫磺气。

“神风”又来了,而且这次更邪乎,是真正的台风。

风暴连刮四天,海面波涛如同山峦起伏,而据日本考古学家对鹰岛元军锚地的考察结果,元军沉没的船只都是平底的内河型船,没有采用V型龙骨的海船,而且船只残骸碎片都很小,很可能使用的是搭接结构而不是拼接结构。这只能解释为忽必烈为了征伐日本,强令赶工,在1年之内强令建造几千艘战船,而江南的船工也敷衍了事。终于造成了毁灭性的后果。

忽必烈学了点中原王朝的统治术,但是没能学来中原王朝的地理知识和航海知识。

元军并没有被风暴刮得全军覆没,但是船只大量损坏,军粮兵器也大量损失,更重要的是指挥层丧失了继续战斗的勇气,在鹰岛上丢下了3万没有船可乘坐的士卒便仓皇逃往高丽。

500

以北方元军和高丽军为主的东路军船只质量好些,死伤较轻:四万中占据两万七千的高丽军人和水手剩余一万九千人归国,余下一万元军的伤亡率可能也近似。而江南军回返的数量则仅有两三万,其余七八万人中可能有约5万死于作战和神风,3万人被遗弃。

接连两次的胜利,从精神上大大鼓舞了日本武士们。他们不但对自己的战斗力产生了极大的自信,对日本的信仰力量也产生了巨大的自信,日本是被神灵所庇佑的国家,所以元军才会接连遭遇风暴。

但是“神灵”却没有庇佑镰仓幕府:“元寇”激化了社会变动,破坏了“御恩·奉公”体制的运转。没有领地的武士越来越多,恩赏却越来越少,成为不稳定因素。不少地方武士转化为了不服幕府统治的“恶党”,侵占田庄,不交税赋,侵蚀幕府的基盘。而那些兼并了大量土地的地方实力派呢,他们也不买幕府的好,反而觉得可以取而代之。京都朝廷见到时机已到,也开始蠢蠢欲动……

500

1333年,也就是“元寇”之后的52年,镰仓幕府派去讨伐倒幕势力的足利高氏在八幡宫倒戈,攻破了幕府在京都的据点六波罗,新田义贞则在关东召集原本臣属幕府的武士叛乱,攻破了大本营镰仓。日本的第一个武家政权宣布灭亡。

而在风云际会之中,后醍醐天皇成功地逆历史潮流而动,开启了短命而动荡的天皇朝廷统治:建武政权,成为了屡败屡战的朝廷势力对武士集团的一次成功而短暂的反扑。

500

(后醍醐天皇)

其实,类似的事情在日本历史上也不鲜见:主持大化革新的天智天皇好歹算是日本的一代雄主,结果因为白村江之战大败,吓得他以为唐朝和新罗会乘胜反击,就在日本到处修防御工事,组织“防人”军驻防九州,劳民伤财引得好不容易搞起来的律令制崩溃,他儿子弘文天皇也被他弟弟天武天皇夺了大位。

之后的丰臣秀吉好不容易完成了日本名义上的统一,当上了天下人,又是因为侵朝战争失败,引发实力大名不满,德川家康趁机坐大,最后为江户幕府做了嫁衣裳。

不管是入侵别国还是抵挡别国入侵,对古代日本来说,只要倾全国之力进行外战,就免不了劳民伤财,破坏封建秩序,引起地方不满,造成政权颠覆。

那么,《对马之鬼》的主角在挺过了两次元军入侵之后,会迎来什么样的人生呢?会作为对马岛上唯一一个幸存的武士而受封“地头”甚至成为显赫的“守护代”吗?还是会因为得不到合适的恩赏,成为不服幕府律令的“恶党”呢?神风的庇佑并不意味着太平日子的到来,貌似张牙舞爪的“元寇”在血腥动荡的日本中世,顶多只算是个小插曲。

500

本文属作者【观游组】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