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俄军校:讲述中国军官的酸甜苦辣

500

20余万字留学日记;80余万字课堂笔记;近200幅珍贵图片。

解密俄罗斯战斗民族的军事传统、战略思维和民族性格。

探讨一流军队建设之道!

“战略学人”将陆续刊发《我在伏龙芝学军事》一书中的精彩章节,敬请关注与留言讨论!

第二十三节:超负荷运转也要坚持下去

在国外留学,语言环境、教学方式需要适应,作息制度、生活习俗、自然条件等也需要适应,这同样是一个痛苦、艰辛的过程。

1996 年出国留学时国内已实行一周 5 天工作制,每天 8点上课上班,中午有一两个小时休息时间,许多人还有午睡习惯,下午 5 、6 点下课下班。可到了莫斯科,一切都变了。根据俄国防部的规定,学院每周实行 6 天工作制, 9 时上课,每天上 6 节课,每节 45 分钟,但进入专业学习后经常是两节课合并为一大节课(пара),直到 14 点才下课,吃午饭和休息时间仅为 1 个小时,15 点又要到教室自习,18 点以后才能离开教室。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很不适应这一作息制度,加上北京和莫斯科还有几个小时的时差,一天下来感觉身心疲惫,一点精神也没有。原以为忍受个把月就会适应,可结果非但没有改观,反而更加疲劳,全乱套了。每天上到中午 12 点至 14 点之间又饿又困,好不容易熬到下课又要急忙赶回公寓整点吃的,吃完午饭,去教室自习的时间也就差不多到了。到教室一干又是三四个小时,查阅资料,整理笔记,准备第二天功课。也想每星期偷懒几天不去自习,可学院外训系的值班军官、领导和年级组长天天检查学员在位情况,登记入册,适时进行通报。

一向习惯不吃早饭的同学坚持不住了,有些同学好多年未犯的胃病、腰病和神经衰弱复发加重,身体弱一点的同学时常出虚汗,多数同学感到头发掉得厉害,体重下降明显。到俄罗斯后的最初半年时间里,凡是见过我们的熟人、朋友都会很关切地说,哦,是不是你们饮食不习惯、休息得不好,脸色怎么这样难看,可要注意劳逸结合啊!

对别人的善意提醒,我们通常是会意地笑一笑,点头称是。不用说,那笑容一定是苦笑,因为一般人无法了解我们军事留学的艰辛,也无法理解我们军事留学的苦衷。我们都是 30 多岁的人了,心里怎会不知道爱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呢。可不这样没日没夜地学习,想方设法去适应学院的规矩、制度,又怎么会学有所获?又怎么会有深刻的思考?暂且不说这些,仅凭教员在课堂上的冷眼和训斥,外训系领导、参谋军官的点名通报,就足以让任何有点自尊心的人知道该怎么做。

不过,我们也很清楚,如此艰难、紧张、疲劳的学习在短时间内还行,咬咬牙就过去了,可要坚持 3 年时间,真有点担心挺不过去。为了适应学院的作息制度,我们经常聚在一起想办法、出主意,逐步摸索出一些有效的应对之策。开始时,我们采取两人搭伙、轮流做午饭的方式,一人做饭时,另一人抓紧时间休息一会儿。后来,发现到公寓楼一层公共餐厅吃饭比较省事,可没吃过几天就觉得胃肠不舒服,又不怎么对口味,加上就餐人挺多,排队时间长,所以没人坚持下去。最后,多数人采取了早上晚点起床、早饭多吃,中西结合,吃奶酪、黑面包、香肠、黄油、煮鸡蛋,利用课间 20 分钟大休息到教学楼小卖部吃些点心、喝杯加糖红茶等办法,才算基本适应了这一作息制度。说“适应”也仅是指“差不多”“还对付得过去”。

老天好像有意跟我们过不去,非要全面考验一下我们的意志和体力似的。 就在我们留学的最后一年期间,俄国防部决定以伏龙芝军事学院为基础,将马利诺夫斯基装甲兵学院和沙波什尼科夫高级军官“射击”培训班等单位合并为“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合成军队学院”。新组建后的学院分为四个辖区:原伏龙芝军事学院为第一区,原马利诺夫斯基装甲兵学院为第二区,原沙波什尼科夫高级军官“射击”培训班(实为训练基地,司令员为中将军衔)为第三区,“纳拉法明斯克”训练基地为第四区。根据新学院的调整方案,合并后的留学生教学地点全部集中到原装甲兵学院。该学院成立于 1932年,学院主楼是建于 18 世纪的女皇叶卡捷林娜宫。由于这一教学区位于莫斯科东部的列弗勒尔达瓦区,是以彼得大帝的军事顾问德国人名字命名的,而我们依然居住在莫斯科市中心的学院第一区,每天都在路上往返奔波 2 个多小时,从而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许多不便,好不容易养成的生活规律又乱了,一切从头开始。

500

沙波什尼科夫高级军官“射击”培训班入口处

原本指望学院为我们解决往返两地的交通工具问题,外训系领导也曾多次答应保障学员出行安全。可此事一拖再拖,一会儿没车,一会儿有车没油,直到我们毕业也没有得到解决。说实在的,学院从根本上就无力解决这一问题,且不说外训系还有其他国家学员,就连系主任、副主任、参谋和各教研室教员本身也都是自行前往。不过,他们好多人都有私车,倒也方便。苦就苦了没有私车的教员和学员了,我们又何尝不想享受现代工业文明的成果呢。据说,到欧美等国留学创业的中国人,许多人去了之后不到半年时间就能搞一辆便宜的二手车,几年以后又能买辆新车。这对生活尚处于“计划经济”阶段的中国军事留学生来说,真有点像“天方夜谭”。“穷”的体验是多方面的,出国 3 年没车只是其中之一。按理说,教学地点的变化是因为俄方军事院校体制编制调整造成的,理应负责解决有偿留学的外国军官出行问题,但事实上俄罗斯人根本不把解决交通工具问题当成一回事。

好在莫斯科的城市交通很便利,地铁、有轨电车、无轨电车和出租车、私家车搭乘等应有尽有,四通八达。始建于 1935 年的莫斯科地铁,与市区的布局基本一致,由市中心向四周延伸,呈环状和辐射状。地铁是莫斯科市内的主要交通工具,上百个车站,总长300多公里,每隔一两分钟就有一列通过,时速达到七八十公里。不少有车的俄军军官在冬天时也喜欢乘坐地铁上下班,这样比自己开车省事省时。此外,我们军事留学生和俄罗斯军人一样可以免费乘坐市内所有公共交通工具(除出租车之外),仅需要在进入地铁站检票处或在公共汽车遇到查票时出示一下“军官证”便可。

尽管如此,我们的学习生活比起学院改组之前原来还是要紧张、辛苦得多了。由于从公寓住地到新组建学院第二区没有直达车,每天早出晚归,路上倒车换车,单程需要 1 个小时左右。到达新的教学区后,换上军装就准备上课,通常连喘口气、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这里的餐厅成了我们吃午饭的唯一去处,整天的食谱就是那么几样,如空心粉、肉饼、烧鸡腿、牛排、米饭、面包、煮鸡蛋、红菜汤、沙拉等,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有些同学吃不惯俄式饭菜,有些同学觉得价格太贵,曾经试图采取一些其他办法,但紧张的学习生活使这些同学最后都被迫放弃了自己的想法,无可奈何地回到学院餐厅就餐。 俄罗斯不像国内,餐馆、饭店遍地都是,特色风味小吃一条街,每个单位大院周边总有几个吃喝地方。我们上课的原马利诺夫斯基装甲兵学院附近,别说没有一个餐馆,就是有,我想也吃不起。在吃的方面,中国老百姓真幸福,物价便宜,找个工薪阶层吃饭的地方很方便。据我们观察和了解,俄罗斯人平日吃饭都很简单,不像我们那样大盘小碟的,好多俄军教员、学员到学院餐厅吃午饭,一般都是要一两个肉饼、一杯茶水或者喝杯小酒、吃几片黑面包和一小碟沙拉。据说俄罗斯经济危机,俄军军官收入不高,舍不得吃,可能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人家在“吃”上没有那么多讲究,把钱主要用于其他方面消费。令人不解的是,我们一天三顿饭顿顿不少,每顿吃得也不少,可没过多长时间又会感到饿,也许每天体力脑力消耗太大的缘故。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郝智慧,祖籍内蒙古赤峰、出生于辽宁大连。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研究员,居住于北京海淀。1996年9月至1999年6月在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留学,2006年8月至2008年12月在中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馆工作。

主要研究国家安全战略、军事战略、世界智库和俄罗斯军队等问题,出版有《邓小平军事生涯》(专著)、《和平之路:国民党军重大起义纪实》(合著)、《战略学》(合著)和主编《新中国周边大事纪实》、2014年以来的年度《世界智库战略观察报告》等书。

《我在伏龙芝学军事》由现代出版社出版发行,本文转发自中国军网微信公众号。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