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追凶》监制:科幻,咱不敢弄

6月13日,白玉兰电视节论坛上,中国影视公司表示,自己将《三体》拿到美国时,国外制片人直言不相信中国能拍出来。

外国人不相信,中国观众也不相信。

500

500

甚至,连中国做影视的也不相信。

6月16日,第十届中国网络视听产业论坛网络剧分论坛上,《白夜追凶》的监制五百直言对于科幻题材,自己是“不敢弄”的。

500

五百

被问及原因时,也做过导演的五百回了一句“没钱啊。

随后五百解释了:“那么多好故事,为什么要做这个硬科幻?做也可以,有一些尝试,尝试完之后,慢慢越来越好。”

五百认为:“中国本身技术都是有的,就是整合得不好。老白(指灵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CEO白一骢)你想想办法特效这块好好整合一下。每家特效公司,不应该这样。这么健康朝阳产业,明星片酬都到如此程度的时候,工作人员怎么火不起来。”

五百相信:“未来,特效我们是可以掌控的。”一旦可以做到,讲故事的空间就可以变得大一些。

而被点到的白一骢则表示,“题材无所谓。”

最近几年,随着技术的提高及资本的进入,科幻可能会是一个新的热门。但是,白一骢认为“科幻也不是一个新的题材,国外已经做了很多年了,只是我们的技术一直没有达到而已。”更重要的是,“即便是科幻,也会有好的内容和不好的内容。但是都不能代表这个题材的好坏。还是看单个作品,每个具体的作品。”

这一点也得到了五百的认同,他觉得:“其实没有什么好坏题材,就看有没有好坏的故事。”

面对科幻题材,为什么中国的白一骢和五百们会望而却步?

首先,国内可供改编的科幻类IP作品数量比较有限。

据中国电影报报道,相关数据显示,国内出版的科幻图书每年仅有百余部(含引进),而美国则高达1000多部,再加上国内职业科幻作者群基础很薄弱,大多数科幻创作都在业余进行,水准和数量都比较有限。

即使是有限的有价值的科幻IP,被买下之后也不会被开发,而是坐等升值。

某制片公司的相关人士表示:“优秀的IP本身就是资本,未来找机会转手,就是一大笔钱。”

而五百所说的“缺钱”也不是一句玩笑话。

《九层妖塔》的导演陆川曾讲述过拍科幻没钱的经历:“9000万预算中,实际用于制作的只有1600万,这个价钱好莱坞的特效团队是没法做的,直到拍摄阶段杀青我们都没达成一致,最终只能把特效分到8个特效公司,我找来《指环王》的特效总监把所有特效镜头归类,最终从剧本中拆分出1500多个特效镜头,预算还是不够,只能把怪兽的镜头做到最好,所以只有怪兽的镜头达到了国际A类特效标准。”

500

技术整合同样也是只“拦路虎”。

中美的差距并不在于设备,而是使用设备上。其背后的流程、经验到意识等等,这些可以真正整合出一部优秀作品的能力,恰恰是中国影视业的短板。

作为曾参与过《变形金刚4》《环太平洋》的BaseFX团队的项目总监,李赓拿拍摄现场的数据收集和整理举例,“科幻片的创作,现场拍摄和后期制作需要相匹配,在好莱坞的项目中,有专门团队对拍摄现场的数据进行收集和保管进行负责,并通过这些数据在后期制作时进行现场还原,来保证电影场景的真实。”

相比之下,国内的管理就相对粗放。大多数剧组没有相应的工种,采用的也是好莱坞十几年前的流程,这就给电影后期带来很多困难。

想要补上这块“短板”,需要的还是人才。

然而,这就是中国特效团队的核心问题。

很多中国特效制作人员并没有提升中国特效水平的想法,更多是把自己定义为电影生产流水线上的技术工人,经常遇到的情况是“直接丢过来一个成品,问行不行,如果修改意见多一点,还会被抱怨‘这么点预算还真拿自己当好莱坞大片了’”。

而剩下的那部分真正想要提升特效水平的专业人员却因为国内科幻电影项目少、市场小的现状,无奈只能转投好莱坞市场。最终也就造成了中国特效人才断层的局面。

影视制作方因为没有钱、没有人不敢做科幻题材,特效制作方因为没有项目、没有市场,没得做也没得练只能转投好莱坞,这个死结谁能解开呢?

【本文版权属于风闻原作者张雅琦,欢迎转发,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