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怀念民国年间的戏园子

如果说民国时代出了好多文史哲的文科大师,估计会引起不少口水战,比如那些大师的真正水平有水分,或者他们不能提振民族工业等等。

但如果说这个时代出了大批的戏剧界大师,这个结论是没什么问题的。开宗立派的宗师级别的人物基本上都集中在这个时代。这和当时的学科坐班系统和演出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郭德纲在相声中曾形容过当时曲艺界艺人的演出环境,逼着演员要使出真活,“平地抠饼,对面拿贼”。都说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其实是天桥撂地的出于生存压力,50分钟的时间要拿出45分钟的时间吆喝招揽观众,但剩下的5分钟可都是真功夫,否则现场围观的观众很可能上来要揍你。

没有君子不养艺人,我花了钱进了园子看戏,就是你的衣食父母,你不会演,我揍你合理合法。

拿京剧来讲,老戏迷进院子不少人一出折子戏下来就听一句“叫小番”,老生没叫上去,漫场的嘘声,有彩头的地方当然也较好。

500

陈凯歌的电影《霸王别姬》和《梅兰芳》部分地再现了当时的某些场景。一个经典桥段是,孙红雷作为梅兰芳的经纪人,赴美演出,美帝现场鸦雀无声,他还纳闷:这地方该叫个好啊。

蛮夷番邦欣赏不了京剧,很正常,我们要原谅他们。

演员一句没唱好,嘘声四起,再没唱好,观众就开始骂了,再不行手里的茶壶就要飞上去了,这样的演出文化锻造出来的才是真正的大师,逼着你台下苦练不能偷懒作假。

500

现在,老夫不得不感慨,唱戏的,各种玩器乐的处在一个最好的年代,因为这是个观众无比宽容的年代,实在是太宽容了。各种演唱会假唱和走音,乱改节目单就不说了。

就这样还有装x的听完交响乐说现场观众没礼貌,太嘈杂,问题是你也不看看演出质量,观众没开骂就不错了,这还是某知名国外交响乐团,觉得自己腕儿大不把衣食父母放在眼里。

还有某霍字打头的被吹捧成钢琴演奏大师的一位,现场演奏往往失误连连瑕疵不断,就这还有听众在揣摩他是不是在“演绎”什么,其实就是弹错了。

但霍老师的粉丝往往看不上克莱德曼,说听克莱德曼的逼格太低,克莱德曼太水,太俗了。但咱有句说句,克莱德曼老师在台上演出,直工直令,一板一眼,很少有什么幺蛾子出现。

当然不少人可以辩解,这就是钢琴演奏的独特的观众文化,你别矫情云云。我花三毛钱买个枣儿发现有个烂疮还要退货呢,不给退我还要叨逼两句,花钱看演出,糟心了还不让表达了?

​观众太宽容,纵容了整个演出行业的腐烂,大批沽名钓誉的二把刀都被吹成大师,水货越来也多。

现在西洋乐器的演奏界有很强烈的向太极拳和普洱茶行业靠拢的趋势,观众是有责任的。

所以搞业界改革,可以从改革不合理的观众规则入手,要允许他们在现场表达,该嘘的嘘,该砸的砸,把业界的水分挤掉。

就老夫目前看各种演出和体育比赛的心得,对比下来还是发现,足球场的观众氛围是最健康的,踢得好全场鼓掌,反过来嘘到死。所以足球运动员是各行各业中相对来说水分最少的一个,因为你很难把一个废柴包装成球星,这和歌星和某些演奏大师形成鲜明对比。

网球比赛以前也不让嘘,现在放宽了限制,球员在挥拍比赛的时候要安静,但形成死球之后还是可以嘘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