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变成“G6+1”,西方联盟真的要分裂了吗?

​史上第一届没有就联合公报达成一致意见、也许也是史上最紧张和尴尬的一届G7峰会,终于不欢而散了。全世界媒体的报道都充斥着“闹翻、内讧、决裂”这样的词语,法国总统马克龙强势表态“我们不介意签署一个6国协议”,特朗普的愤怒则让他“如愿以偿”。G7已经变成“6+1”,而且大有变成“G6”的架势。

有太多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其中一些还颇有戏剧性。会议前特朗普与马克龙的“塑料兄弟情”,会议中默克尔的怒目而视,会议后特鲁多的“翻脸不认人”……说这是史上最分裂一届G7峰会,应该毫无问题。西方各国似乎已经摊手认输,承认他们无法驯服特朗普;“美国优先”正在撕裂西方,大西洋两岸的贸易战似乎一触即发,西方联盟的“分裂”好像也不遥远了。

500

“这日子过不下去了!离!”“离就离!”

这些想法显然是走得太远了。虽然特朗普现在的确正卖力地煽风点火,舆论也早已把“贸易战烽火”喊得震天响,但真正的贸易战实际上依然尚未打起来:即使是特朗普也只是征收了对欧洲和日本的影响有限的钢铝关税,没有打出汽车关税这张真正的“王牌”;另一方面,即使是受钢铝关税损害最大、也是表现得最为恼怒的本届G7东道主,“又假又软”的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信誓旦旦的报复措施也要到7月1日才实施。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G7,乃至整个西方阵营的内部关系上。没错,G7正处于1975年创立以来分歧最严重的时刻,特朗普给共同价值带来的损害也的确严重,未来会给西方的团结带来深远的恶劣影响;但眼下,特朗普的任性妄为还不足以真正撕裂西方联盟。那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们也需要失望了:虽然领导人之间的吵架已经近似人身攻击,但这些仍旧是“朋友之间的内部争执”。

历史上,西方联盟内部的分歧多得数不胜数。伊拉克战争引发的美欧反目去日不远,20世纪80年代美日为贸易赤字问题吵得不可开交,戴高乐发起的价值观之争也曾比今日尖锐得多,连美英两国直到20世纪40年代还互为地缘政治假想敌,丘吉尔对“表兄”企图肢解大英帝国之举恨得牙痒痒。但是这些矛盾造成的离心力都没有真正使西方联盟无力化,更遑论“分裂”。

在上世纪80年代的小说《第三次世界大战:日本篇》中,日本人设想美国由于同日本的贸易摩擦,而在苏联入侵日本时选择袖手旁观,这实在是脑洞清奇,贻笑大方。今日特朗普引发的冲突也是如此:矛盾仍大部局限于经贸议题和政治、安全的某些特定领域,不足以导致大战略层面的根本性转变。

在政治安全领域,矛盾突出地体现为美欧矛盾,焦点是伊核问题。美国的退出损害了欧洲倾注巨大政经资源的外交成果,美国还威胁对与伊朗进行贸易合作的欧洲企业实施制裁。此外,围绕军费问题和“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美欧也格格不入。尽管如此,英法两国还是与美国一致行动对叙利亚发动了军事打击,其对俄、对华政策整体上也没有脱离美国的外交政策轨道。

目前各方争议的焦点,无论是经济、地缘还是价值观,虽然被各国媒体炒作、渲染为西方联盟“裂变”的表现,但平心而论,其重要性和严重性仍不足以导致真正的“破裂”,以西方内部无比密切的政治互动、经贸合作、军事交流,以及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纽带,一任美国总统能量再大也难以真正动摇,即使他是特朗普。

对中俄等国来说,西方联盟内部的紧张关系的确意味着更大的合作空间,乃至“分而治之”的可能性。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欧洲和日本的主动示好更像是“挟洋自重”的对美示威,而非真心实意的拥抱。我们应该保持足够的清醒,不应把太多的希望和资源寄托其上。

西方对美国的结构性依赖并未改变。无论是安全、经济还是全球治理,离开美国的支撑,西方世界都将难以为继。美国依然是唯一的全球性霸权国家,仍旧是国际社会公共产品的主要供给者之一,尤其是在为“G6”提供主要的安全保障和政治担保。从这个角度说,欧洲、加拿大和日本等国依然生活在罗马世界,讨好霸主是唯一的选择,不论这个霸主是甘为榜样还是咄咄逼人。

500

这张照片反映的才是事实

如果“G6”能够结成统一战线,也许还能增加他们与美国谈判的力量,但这样的行动既无先例可循,现实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500

别忘了G7里还有这位……

所以,G7峰会上史无前例的龃龉和纷争,仍然只是各国为自己的好处而讨价还价的表现,是一种战术层面的博弈,而非更深层变化的征兆;虽然由于美国总统简单粗暴的做法,这些矛盾大大激化了。我们会听到许多抱怨和责难,看到一些赤脸和白眼,却不会目睹真正的决裂。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斗而不破”仍将是美国与西方盟国关系的主旋律。

从长远来看,全球领导格局的确正在发生改变,新秩序将逐渐取代旧秩序,但特朗普的任期最多只有8年,参加G7峰会的所有领导人10年后恐怕都不会在任了,所以他们无暇关心长远的未来:对政治家来说,两周已经是很长的一段时间了。趋势也许将花费数代人的时间才会实现,对于眼下的战术考量和政策制定并没有那么大的意义。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