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和《以空间换时间》的差别

我们都清楚从1931年9.18事变开始中国人民进行了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最终以死伤三千万的代价才获得胜利。我们还知道国共双方分别实行的是“以空间换时间”和“论持久战”的战略,但你们可能不知道这两种战略间的巨大区别。

500

“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不像很多人认为的是蒋百里的《国防论》先提出来的,《国防论》更像一本军事科普文,书中对当时世界其他国家的国防趋势做了介绍,并联系历史和当时中国面对的困难局势分析中国该如何进行国防建设。

500

真正提出“以空间换时间”战略的是白崇禧,白崇禧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提出了“游击战与正规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取时间”的策略。听起来和“论持久战”没什么区别,但1是只有大纲而没有形成更系统完善的理论,也就是没有可执行性。国军此后也尝试过敌后游击战,但根本做不到,最终仅仅做到了正面抵抗部分。2是态度的不同,白崇禧的战略更多的是消极的拖延时间等待国际形势变化。3是没有发动百姓,最终国军的抗战仅仅是统治者和部分百姓的抗战。

而“论持久战”战略则是1938年提出的,其中1是点明了抗战的持久性和阶段性。2是系统性的阐述了如何进行持久战、运动战、游击战,并积极的以此获得最后的胜利。3是强调百姓参与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如何动员组织百姓进而形成全民抗战的形势。4立足于自身,可以考虑国际形势变化后对我方的帮助,但却不可将希望完全寄托于此。

500

两个战略都必须放弃部分空间以获得时间,但关键的是获得时间后干什么?要清楚的是如果仅仅是放弃空间节节抵抗,那么敌人将不断获得大片土地、资源、金钱、人口,而我方则相应的减少这些资源。一增一减下,敌我力量对比将更加悬殊,获得胜利的可能性不断减低,直至最后失败。要想获得最终胜利,那么前提必须是在以空间获得的时间内我方力量增长速度超过敌方,更具体来说就是在获取的时间内使自身力量增长速度超越敌方并尽量阻碍敌方消化占领区域增长力量。我们看看两者对此是怎么应对的?

500

1以空间换时间:国军以淞沪会战和徐州会战等几次战役进行正面抗敌进而达到节节抵抗迟缓日军进军速度的目的,并最终在武汉会战后使日军丧失了战略进攻能力,从此中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在后方征召士兵,组织生产,在国际上积极联系以获得美苏英等国的援助,成果不可谓不大,牺牲不可谓不多。但被占领土地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2%,沦陷区人口2.07亿,占全国总人口45%。如果算工业产能或者财政损失更大得多。而成果是国军数量从抗战前的220万,到抗战结束增长到420万,军队单兵战斗能力得到显著增长,西部工业建设和产能获得不俗成就。但财政完全崩溃,极低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在征兵过程中的种种恶行与国军高层的贪污腐败导致国统区百姓受尽摧残,民心尽失。

500

2论持久战:八路军和新四军以山脉为依托,以广大农村为根据地对日军据点进行游击战、运动战。并在此过程中对根据地重新组织管理、恢复生产建设,动员广大百姓支持抗战。使得日军在占领区只能对大城市和县城进行有效统治,出了县城十里便束手无策。这不但打击了日军稳定消化占领区增长实力的目的,日军还要额外投入大量资源维持治安、保护运输线路。日军不但无法从占领区获得财政上的补充,反而要本土不断投入;不但无法将沦陷区两亿人口完全纳入管理增强力量,还在八路军的游击战中不断损失本身就少的士兵;更使得运输成本成倍增加,减少了对前线能投送的力量。而我军数量从战前的9.2万人增长到抗战胜利时的正规军127万,民兵上百万。解放区人口9200万,占沦陷区总人口2.078亿的44%,解放区面积83.7万平方公里。

500

也就是说,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的确达成了,但争取到的时间内自身力量增长远远不及损失的力量。反而因为国军内部矛盾过多,对基层管理的无能、治理水平的不足而对国统区造成了巨大伤害削减了自身力量,也没有能够阻止敌方消化占领区增长实力。这种战略是消极的、是被动的,只能延缓自身死亡的速度,而完全看不到依靠自身胜利的可能,只能将希望完全寄托在国际局势的变化上。

500

而论持久战的战略却是在沦陷区使得敌方无法消化占领区增强实力反而额外损失本身力量,更在沦陷区内快速增长自身军力,获得人口、资源、武器的补充,使得自身实力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敌方。

两者的区别还在于是全民抗战还是部分抗战的区别,虽然国军之前喊出了“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但上层和下层之间依然是割裂的,上层对待底层依然持利用、剥削的态度。抗战仅仅是部分高层和百姓的抗战,而论持久战是完全深入敌后,融入百姓、发动百姓、组织百姓进行抗战,军民融为一体。

500

当然,本人在这里并不是要褒一方贬一方,仅仅是分析这两个战略的不同和结果。抗战成果是双方合作得来的,没有国军前线的抵抗那么我军的游击战和运动战绝对无法获得得如此成功;而没有我军的游击战那么日军在消化了两亿人口和资源后将变得无比强大,没有我军对日军运输线的打击那么日军能投入到前线和国军对战的力量将会成倍增长。两者一正一后互为表里,缺一不可,共同铸就了抗战胜利的成果。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