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还行得通吗?

中兴公司案折腾了一个多月,最终美国商务部开出一系列管治和惩罚措施后解除了对中兴公司的销售禁令,结果似乎是:作为一个企业的中兴,又有了活路。

但也未必。由于该案与中美贸易战的大背景密不可分地纠缠在一起,所以还不能轻易下结论。就这几天,美国商务部的胡萝卜刚晃了一下,白宫官网又突然把贸易战大棒挥舞起来,宣布即将对500亿美元的清单内容征收高额关税,而两艘美舰不早不晚在此时抵近中国南海岛礁,同时美方50余人的经贸磋商工作团队抵达北京,6月2日至4日商务部长罗斯将率团访华,与中方就具体落实中美双方联合声明共识展开磋商…

最新的这一轮乱拳到底会把中美关系搅成什么样,现在谁也说不准。

所以,这时再次听到针对中兴案的老一套告诫——以后老实点吧,别再刺激美国了,真把美国惹急了,中国可就麻烦大了——多少有些刺耳。

平心而论,这一论调并非没有道理,因为中国确实不想与美国开打,还想继续维持两国长期以来的合作关系。如果美国也不想真打,只是虚张声势地要挟一下,那么中国一旦策略性地示弱并且做出一些让步,这个风波也就过去了。

所以,地地道道的“投降派”论调,言者却都理直气壮,其辩护是:我们并不是真的要投降,我们也爱国,真心希望中国好,我们主张示弱,主张屈服,是策略性的,只要把美国糊弄过去,双方继续维持“夫妻”关系,对于中国当然更好。

不能说不对,再考虑到也的确另有一批真的投降派,言论很极端,有的公开呼吁中国向美国彻底投降,有的甚至帮着美国打中国。相比之下,“假投降”(“韬光养晦”)派毕竟还算是“友军”,于是人们也就越来越容忍。

借中兴事件严肃批评中国企业,话里话外包含着美国是对的、代表着国际标准、体现着“契约精神”、中国还有很大差距等等的意思…尽管不太中听,但还是能接受。

当然,“韬光养晦”可以作为一种策略,如果是为了更长远的和更大的胜利,用来为自己赢得时间、争取道义优势,或是用来把对手内部搞乱、建立统一战线等,还应该说是一种很高明的策略。

但这并不能完全排除嫌疑,毕竟“假投降”和“真投降”的外在表现太一样了,当“真投降”的声音因有所顾忌不敢公开发出来,“韬光养晦”就是投降派们唯一可用的间接表达方式。这时的“假投降”当然也是策略,但却是为了相反的目的,为了掩护“真投降”,用一个永远达不到的目标引诱中国一步步进入美国设定的轨道中。

同样是批评中兴,“韬光养晦”版本的文章会说:认错吧,认罚吧,总比死了强,以后听美国的话,别再投机取巧了,中国企业都要通过此事吸取教训,警钟长鸣!

可以认为这是在鞭策中国企业,知耻而后勇,以谋求更好的未来发展。但反过来想,真的投降派如果为了让中国企业今后永远臣服在美国管治之下,永远接受指导、监察乃至惩罚,不再尝试任何挑战,不是也会如此这般地说教吗?用词和语气不是一模一样吗?

问题来了,如果真假不分的话,“假投降”的辩护理由到底还能不能成立呢?

在当前形势下,只需要检验一个问题:作为一种博弈策略的“韬光养晦”到底还管不管用了?如果美国方面已经决意要阻挡中国的继续发展,为此不惜展开全面对抗,而中国方面又决不可能为了迁就美国而减慢前进速度,为此也不惜与美国来一场大的较量,那么,各种给面子、铺台阶、互相糊弄的策略,也就统统没什么用了。

其实,“韬光养晦”策略对于中国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近几十年里一直都在用。但今天毕竟不一样了,特朗普政府之所以开始放弃以往历届政府一贯执行的“交往战略”,大幅度转向“对抗战略”,归根结底,也就是不再相信中国表面的顺从了,开始当真对待中国的长远目标和抱负了。

如果这一次谈判又没谈成,如果美方真在6月15日之前公布清单并开征关税,这基本上就可以解读为,美国就是要不顾后果地蛮干了,无论如何都要与中国开打,发誓要挫败“中国制造2025”计划。

那么,“韬光养晦”策略真的也就可以终结了。大战在即,蛮敌当前,没用的策略不会误敌,只会误己。▓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