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迷汉服的,是穿破洞牛仔裤长大的90后

来源: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作者:颖宝

500

汉服“出圈”了?

穿汉服的年轻人,让繁华的大都市分割成一半现代、一半古代,奇幻不已。

500

提到汉服,你会想到什么?

是霓裳羽衣、身姿轻盈,还是宽衣大袖、行动不便?

这两年,穿汉服出门成了一件越来越时尚的事情,有许多小姐姐、小哥哥将汉服当作日常服饰,穿去聚餐、逛街,甚至上班。

构思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正与两个穿汉服的小姐姐打火锅,只见她俩挽起长袖子、扎紧飘带,灵活地将黄喉扔进翻滚的汤里,涮3秒,夹起蘸酱,动作一气呵成,随风飘动的衣服上没有沾上半点红油渍。

那画面,像极了古代仙人吃肉喝酒,就差吼一句:“店家,切二斤熟牛肉!”

500

袖子一甩,大口喝酒。

“有没有一个时刻,你们会产生穿汉服真麻烦的想法?”目瞪口呆之余,我好奇地问道。

“当然有!上洗手间时要把整个裙摆抱起来,甚至一件件脱掉;爬楼梯时容易踩到裙摆,还因此摔过几次。”

她们表示,刚穿汉服的时候特别不适应,“有好几次,袖子、飘带掉进了汤里,自己一身汤味儿不止,还弄脏了整锅汤。”

可现在的她们,看起来特别自如呀。向来如此吗?

“当然不是啦。早两年,我们穿汉服出门会被围观,很多阿姨问我们是不是剧组的,那时觉得特尴尬。”

尽管抱怨不少,但她们的脸上掩盖不住喜悦:“初次接触汉服,是在古风歌曲和漫展中,我们的第一反应都是:好美啊!当下决定,自己也要买一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塞满一整个衣柜。”

500

“穿汉服是为了给自己鼓个劲”,告诉自己生活可以很特别。/一位不愿露脸的小姐姐

与她们一样,越来越多小姐姐被汉服的古韵之美迷倒,并将其改良成符合现代生活习惯的服饰。

放眼望去,大街小巷中满是青衣罗衫、绣边裙襦的影子,各式各样的汉服层出不穷,为城市增添了一丝古风色彩。

汉服,就这样在短短几年间,从小众圈层里走出来,一跃成为大众潮流。


500

成为潮流新宠的汉服,非彼“汉服”

汉服并非特指汉代服饰,而是泛指汉民族服饰。清代,满族统治者推行剃发易服,改变了传统的衣冠习俗,让在历史舞台活跃几千年的汉服出现断层。

直到2003年以前,人们普遍认为汉服就是清代马褂和旗袍,常常将汉服与韩服、日式和服搞混淆。

500

汉服、韩服、日式和服,傻傻分不清。/左起依次为《香蜜沉沉烬如霜》《江公主们的战国》《新入史官丘海昤》剧照

发生在2003年的王乐天事件让汉服重新回到大众视线。

当年11月22日,电力工人王乐天身穿一针一线都出自亲手缝制、上衣和下裳相连的“深衣”,在郑州最繁华的街道上闲逛,所到之处引起路人大规模围观。

大家议论着这个奇装异服的男人——路过一家宾馆门口时,工作人员大声惊呼:“快来看呀,日本人,穿着和服的日本人!”;在街角,一群小孩窃窃私语,好奇他是不是日本人。

那时候互联网在中国已经普及,新闻记者们已经养成了及时上传资讯的职业习惯,王乐天长袍飘飘的照片一夜间传遍全国。

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记者对王乐天的这张照片深感兴趣,并以此为素材写了一篇报道,将汉服带到了国际,引来全球华人对汉服及汉民族文化的关注。

500

《联合早报》用了半个版面,报道这一位“奇人”。

2010年,首部以汉服为主题的漫画《君思故乡明》在互联网上连载,被印刷成实体书后热销;

2014年,中央电视台播放首部讲述汉服复兴的纪录片《矢志青春》;

2017年,中国台湾艺人林志玲身穿汉服造型的裙子,登上了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

……

从此,汉服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成为艺术、文化的可视化形态,以其与生俱来的强烈视觉冲击,时隔300多年再次让世人为之惊叹。

随着90后、00后长大,这群热衷尝试新事物、勇于逾越“规矩”和他人眼光的颜控群体,也被汉服的风韵美深深吸引。

他们喜爱汉服、敢于秀汉服、热情传播汉服文化,彰显不一样的灵魂,在充实自己青春的同时,也颠覆了大众的传统审美。

500

融入现代设计的汉服,成为90后的新宠。/图虫创意

据央视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虽然距离2019年结束还有两个多月,但品牌汉服的订单已排到2021年后,产业总规模达到10.87亿元。

据天猫发布的《2018汉服消费人群报告》显示,购买汉服的人数同比增长92%,95后成消费主力军,成都稳坐“汉服购买力Top 1城市”的宝座。

某机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汉服文化社团达2000多家,与2017年相比增加了46%。

某汉服连锁品牌创始人表示,2018年的销售业绩比2017年增长了170%,2018年年底时,店铺里的衣服都被清空,“卖到没有衣服可以卖”。

截至2019年10月8日,“汉服”持续占据新浪微博的时尚美妆超话榜TOP 3位置,粉丝量多于“穿搭”“刘雯”“美妆”等涉及面广、更加大众的超话;#汉服#单个话题已吸引20.8亿的阅读量,这还没加上周边话题的数据。

数据之猛、汉服产业增速之快,让人惊讶,知道汉服会越来越火,但没想到会火成这样。

500

拍摄汉服照,成为旅行的新潮流。/图虫创意

汉服为什么越来越火?

它虽然谈不上是“奇装异服”,但无论是从着装风格还是穿着实用性上来讲,它都不符合现代人的行为习惯。

所以它究竟是怎么火起来的?对于在互联网里“浸泡着长大”的90后、00后来说,穿汉服,到底是在穿什么?


500

互联网一代,因何爱上汉服?

作为对汉服感兴趣,却没勇气穿上街的旁观者,我的担忧来源于旁人的眼光——会否被路人视为“异类”而被围观、被指点甚至被议论?

这大概也是不少汉服“准爱好者”的担忧吧。

打火锅期间,两位汉服小姐姐解答了我的迷惑:“你想多了。现在大家对文化的包容性很强,走在路上,向我们投来的目光都是友好的、欣赏的,甚至是鼓励的。不信你就穿一回,到街上走一圈就知道了。”

500

“如果有朋友作伴,我很愿意穿汉服逛街。”

小姐姐们讲起了自己和汉服结缘的故事。回想初次接触汉服的时刻,多少有点羞涩和担忧,这里最好加入其中一个人的一两句细节描写,但让她们坚持穿汉服、自愿传播汉服文化的原因,不只有动漫和网络古风歌曲,还有商业、文化产业的侧面推动。

首先,这几年古装剧特别多,《琅琊榜》《香蜜沉沉烬如霜》《如懿传》《陈情令》《长安十二时辰》……随口便能说上十部八部,每一部都能上热搜、每一位主角的定妆照都会引起规模性转发。

自带流量的影视剧与明星,扩大了汉服的触及范围。

古人们身着款式各异的汉服,宽袍大袖、华带翻飞,他们在荧屏上轻轻一挥衣袖,就把无数粉丝带进了“汉服”这座宝藏山里。

500

华丽的服饰,让荧屏前的观众为之倾倒。/《长安十二时辰》

汉服搭上这股流量东风,完美“蹭”了一波热度,将追星的人们转化为消费者和实践者,颇有一种“追着电视剧,就追上了汉服”的惊喜感。

其次,互联网的发展,给汉服文化提供了更高效的传播方式。

直播平台上,流行起了汉服直播,原本在景德镇卖瓷器的李雅婷就是其中一员,只见她身穿薄纱汉服、举着瓷器解说的模样,眼里闪烁着对传统文化的自豪。

在微博上搜索“古风妆容”等关键词,能看到许多美妆博主的古装电视剧角色仿妆,粉丝均在评论区大呼:已爱上古代的妆容、古人的造型太有韵味了!

500

美妆博主@六神abi发布的周芷若仿妆视频,吸引来44.7万次观看。/微博截图

无论是做汉服直播的小姐姐,还是向大众展现“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的博主们,都在一定程度上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侧面传递汉服文化。

500

主播们借助汉服吸引到更多观众,亦将汉服之美传播出去。/中国青年网截图

电商作为主流购物渠道之一,也对汉服热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购物平台上,各种主营汉服的店铺聚集到一块,各种款式、尺寸都有,汉服爱好者们不用再为“购买无门”而烦恼,更不用刻意订做,购买成本下降,自然吸引更多人买买买,唤醒更多人的古风情怀。

以着汉服、诵赞辞为特色的启蒙仪式成为新潮流,很多学校在开学仪式中融入传统礼节,也为汉服热加了一把温。

早前,兰州市一家小学举行“开笔礼”,学生们身穿以长上裳、合领大袖为特点的汉服,老师在其额头正中点上红痣,并引导其敲击大鼓、撰写毛笔字,意为击鼓明志、崇礼尚文,让孩子们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形成“汉服是日常服饰”的概念。

500

从小接触汉服一代,传统文化早已融入骨子里。/图虫创意

过去,我们爱用“国外的月亮特别圆”调侃追崇外国文化的行为。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上汉服、迷恋汉服,并将对汉服的这份热爱,延伸到书法、乐曲、茶饮等中国传统文化上来。

这样的热情背后,是越来越浓的民族自信,根植于传统文化的这份“美”,在年轻人的助力下,焕发出生机。

 

穿汉服,穿的是回望与珍藏。汉服热,热的是情怀与希望。


500

汉服之困

汉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视觉冲击的部分,古人早已将世俗人情、大山大河融入其中,当下的我们亦可如此。

汉服的背后是一片潜在商机,周边文玩、汉服摄影、汉服主题餐厅等正在探出脑袋,试探性地张望这条新出路。

虽然前景被看好,但汉服产业却愁眉苦脸,有三块巨石挡在前路,投下阴影——

标准难以统一,是最大的顽石。“汉服”到底应该上衣下裳,还是衣裳连属;应该宽衣大袖,还是修身窄袖;应该以黑色为贵,还是黄色为贵?

这些“技术问题”,就连“汉服圈内人”都争论不出一个结果,生产商更是摸不着头脑,因害怕货品积压而不敢量产。

500

《那片星空那片海 贰》剧照

当汉服爱好者翻阅无数文献后,好不容易分清每一个时期的服装特色,以为自己能成为一个专业的“汉服人”,却绝望地发现,适合自己穿的款式少之又少!

适穿人群范围小,是无数汉服爱好者心中的痛:市面上售卖的汉服,虽然样式丰富,但可选择性却非常局限,绝大多数是为15-30岁且身材苗条的小姐姐准备的,适合30岁以上女性、适合男性的汉服少而又少,更别谈适合老年人、孩子穿的款式了。

想穿又不敢穿的心态,让大量潜在消费者望而却步,大大削减了汉服的使用率和曝光率。

圈子排外、负面新闻多,是汉服爱好者用来砸自己脚的那一块石头。

汉服爱好者都有自己的小圈子,以群体的力量推广汉服文化,但圈子能凝聚人心,亦能排斥外人,因穿了一件“盗版”的汉服而被当街辱骂、因混搭汉服而被嘲笑的新闻层出不穷,圈子内极强的身份认同感和特殊交流方式,给单纯好奇但不想入圈的人设置了门槛,给文化传播、招新造成困难。

500

“山”与“正”,谁又能分清?/《独孤皇后》

另一方面,许多穿汉服的人,并非真心喜爱,而是借其吸引眼球,博取扭曲的关注度,平白无故给汉服文化增添了许多负面新闻。

早前在苏州街头,一名女子身上仅披一件汉服薄纱,以接近全裸的姿态跳舞,一瞬间标注着“汉服”“裸奔”等关键词的视频引爆朋友圈。

许多真正热爱汉服的小姐姐被气哭——好不容易消除了大众对汉服的异样看法,此刻又有“蛀虫”将其玷污。

这样的新闻,难免给人一种“汉服圈混乱”的观感,这样的误会不消除,恐怕最终会演变为恶性印象,给行进中的汉服产业,再增一把阻力。

这些石头若不拾起丢弃,日积月累必将铺满汉服产业前进的路,不仅无法成为主流文化,还会推倒到边缘的角落。

500

汉服,本就应该是美的。/图虫创意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曹植《美女篇》

妙龄女子身穿青衣罗衫,在湖边抚琴、品茶,薄衣轻纱随微风飘动,带起桂花香气,珊瑚和宝珠点缀在腰间。一动一静间,叫人心驰神往。

中华几千年历史,汉服所展现的不只有艺术之美,还有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和信仰,这一系列传统文化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仅仅几年的时间,是昙花一现,还是真正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中,还得看汉服产业如何突破现代审美与心理的隔膜。

不知道对于穿惯了破洞牛仔裤的90后、00后来说,当汉服的新鲜劲儿散去后,他们是会继续关注汉服热背后的文化,还是像丢弃任何潮流元素一样、把曾经火热的汉服扔进垃圾桶?

“出道即巅峰”,希望不是汉服产业的结局。

500

汉服产业超10亿 有店铺订单排到后年 新京报网

论汉服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 管理观察

2018汉服产业报告 汉服网

2018年汉服消费人群报告 天猫

穿汉服的年轻人 第一财经YiMagazine

汉服“热”了,你也来一件吗?中经文化产业

汉服行业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仪鸾思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