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春秋

古往今来,吃饭一直是中国人相当重视的事情。时至今日,国人莫不以华夏饮食的博大精深为自豪,认为从古至今我国都是饮食大国。甚至于有人想象穿越到古代只要当上达官显贵,就可以极视听之娱,饱口腹之欲。然而历史的真相总与人们的想象有着一定的出入。从今天起“博文说史”将以连载的方式带各位穿越到2500多年前,带你领略“舌尖上的春秋”。

第一集——熟悉而又陌生的食材

500

按童书业先生的话春秋时代人民的主食与今天并没有多大的差异,但是根据各类文献和考古发掘出土的谷物来看,事实并非如此。《周礼》说“食用六谷”。东汉著名学者郑玄考证之后认为这六谷分别是“稻、黍、稷、粱、麦、苽”。那么这到底都是些神马东东呢?别急,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No 1 菽

菽是各种豆类的统称,也就是各种煮蚕豆、煮灰豆、煮绿豆等等。这些豆类是当时劳动人民的主要口粮。所以当你穿越回春秋时期,在干了一天农活之后,回到家里等待你的不是香喷喷的大米饭,也不是有着诱人光泽的面条,而是一碗煮豆子。惊喜吗?意外吗?这还不算什么,咱们接着往下看。

No 2 苽

由于这种作物已经彻底被中国人民抛弃,我只能告诉大家这是一种野生的水生禾本植物,等到大唐的时候,人民群众已经不能够忍受这种食品极差的口感和诡异的味道,于是把它列为救荒食品。说到这里,大家要问我,难道就没有好吃的了吗?当然也不是的,不过前提是你要有钱有地位。

No 3 黍、稷

黍是小米、稷则是糜子、这两种作物今天依然存在于我们的食谱之中。小米更是成为了营养食品,价格要比大米贵的多。至于糜子在我国西北地区仍然有许多群众乐于食用。这两种谷物由于口感较佳,一般为贵族们享用。所以,要是穿越到寻常人家,你依然只能吃豆子。

No 4 稻、麦

我们知道水稻、小麦口感极佳,而且千变万化,在历经千年的角逐后终于征服了中国人的胃。但是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这两种食物的境遇却大不相同。首先来看小麦,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小麦都是经过脱粒和研磨加工的成品,然而在春秋时期人们并没有掌握这两项技术,那时候的人们把未经过加工的小麦直接煮熟后食用,由于其坚硬的外壳,导致食用口感极差。所以,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唯恐避之不及,能不吃就不吃。

至于水稻则是作为极少品尝的佳肴了。孔子曾今这样问自己的学生宰我,他说“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可见当时人们已经把稻米与锦衣相提并论。孔子的阶级在当时属于贵族,大米对于他老人家尚属于奢侈品,平民百姓就更不用说了。这也说明当时的大米绝对是高档食品的代名词。一个普通百姓如果吃了一顿大米,估计可以和乡亲们吹半年的牛皮。

500

说完主食我们再来看看肉。由于当时生产力的限制,豢养家畜的成本是比较高的,所以吃肉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比如曹刿论战中说“肉食者鄙”这里的肉食者就是指代贵族。再比如孟子曾将七十岁以上老人可以食肉作为一个国家施行仁政的重要标志。这都表明春秋时代的肉食只有贵族阶级才能够经常食用。

《仪礼》中所见的肉食共有牛、羊、猪、雉、鹑、鶐、兔、鹿、麋共九中。这其中牛、羊、猪为家养牲畜,其余的动物都是野生的,也就是说需要靠打猎来获得。牛作为重要的劳动力和生产工具,除了祭祀是不能够随便宰杀的。因此,羊肉成为了当时人们的主要肉食。至于猪肉,无论是经常吃肉的贵族老爷,还是逢年过节打打牙祭的劳动人民都是不怎么爱吃的。这是因为我国当时的调味品十分缺乏,除了盐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别的调料。失去了香料的猪肉,就像失去了翅膀的鸟儿,无论如何也不能够登堂入室,飞入千家万户的餐桌了。至于后来猪肉大受欢迎,我们除了要感谢外国香料的不断进入,更要感谢苏东坡这位老饕对于猪肉烹调的卓越贡献!!!

500

吃完了肉当然也要吃些蔬菜水果,营养均衡吗。根据《周礼》的记载当时所食用的蔬菜共有菱、芡、菹、茆、菭、葵、芹、蒲、笋共八种。这其中的半数以上到了汉代已不作为主要蔬菜食用。由于当时人没还没有种菜的习惯,这些菜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都是野菜,口感和营养价值都无法与今天的蔬菜相提并论。相较于主食和蔬菜,春秋时期的干果、鲜果种类则比较丰富,仅《礼记》中就记载有芝、柿、菠、椇(一种李子)、枣、栗、榛、柿、瓜、桃、李、梅、杏、楂、犁、桂等多种干果与水果。与蔬菜一样,这些果品大多数采自野外。

可见,那时老百姓主要口粮为各种豆类,蔬菜是各种野菜,水果是各种野果。普通百姓由于要从事十分繁重的生产任务,所以也没有多少时间去采集野菜、野果,饮食水平不知要比现在低到哪里去了。至于贵族,则是可以享受到小米和糜子,但是吃一顿大米也是奢侈的,至于蔬菜水果,由于有农民和奴隶的供奉,比较平民阶层而言是要好很多。但是综合来看,无论是平民或是贵族其饮食质量都处在古代社会的初级阶段。那么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吃货国度,我们的先民们会这样认命吗?当然不会,正所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在粮食和果蔬不能满足春秋各国人民口腹之欲的背景下,他们排除万难,积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拼命的酿酒,玩命的喝酒,形成了酒风盛行的饮食文化。

500

鲁庄公二十二年陈国公子完出奔到齐国,齐桓公招待其吃饭,面对这些只撒了一把盐的羊肉和各种酸涩的野果,二人一拍即合开始狂饮。于是乎,公子完与齐桓公从中午一直喝到下午,等到天黑之后桓公命令宫人点燃火把继续畅饮,最后公子完实在是不胜酒力,于是以有违礼义劝说桓公,这场酒席才算散了。

除此之外,咱们的孔子也毫不掩饰对于酒的热爱。《论语·乡党》中说“肉虽多,不使其胜饩,唯酒无量,不及乱”。孔子毕竟是孔子,连吃肉喝酒也给自己找到了让人无法反驳的理由。在孔子眼中只要不喝醉,怎样喝都不为过。换言之你要是酒量好随便。

由于当时食材种类确实算不上丰富,除了豆子黄米,就是白煮肉。我想这种痛苦每一个吃货都会理解。既然佳肴不能得到,那么美酒总是有办法的。《礼记·内则》的记载:饮:重醴、稻醴、清糟、黍醴、清糟、粱醴、清糟、或以酏为醴,黍酏,浆,水,醷,滥。酒:清,白。以上这些都是用各类谷物酿造的酒品。这足可见当时饮酒风尚的流行和酿酒技术的发达。

好了,今天的介绍就到这里,如果有朋友对春秋时期的饮食感兴趣,请关注“博文说史”微信公众号。我将陆续发表第二集餐具与烹调、第三集饮食文化,全面介绍春秋时期的饮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