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疆域的变迁——楚汉争雄与汉帝国的建立

500

一、祖龙死而地分

项羽以其击败秦军主力,力挽狂澜的巨大贡献,成为了反秦战争的头号英雄,同时获得了巨大的威望,如他愿意,是有机会成为皇帝的。然而,项羽虽然拥有百炼成钢的强大军队和崇高威望,却没有秦始皇一半的政治远略与见识。身为楚国贵族后裔的项羽,其最高的政治理想并非做皇帝,而是想做一个楚庄王那样的霸主(这是六国旧贵族的普遍政治理想)。于是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又分封各路反秦将领为诸侯: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为防范刘邦东进,封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为王﹐割据关中。此外还有魏王豹、韩王成、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燕王臧荼等。

500

如此一来,原本大一统的帝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局面。然而,这种割据的局面必然不能持久。这是因为在经过漫长的文化交融和统一战争之后,华夏族聚居地区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已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此外,秦始皇帝虽然已经躺在骊山陵墓之下,但其建立统一大帝国的丰功伟绩和皇权的至高无上,依然激励着一代代英雄豪杰为一统华夏而奋斗不息。最后,秦的覆灭是由于其暴虐的统治,但绝不意味着当时的百姓想回到统一前那种诸侯间征战不息的生活状态中(相较于六国的分裂和割据,一个统一的繁荣的大帝国更符合中小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阶级利益)。所以,项羽的分封是一项既无天时,也无人和的历史倒退政策。

二、 楚汉争雄

分封完诸侯之后,项羽回到封地,刚到彭城,他就听到了齐鲁大地山崩地裂的消息。在之前的文章中,笔者谈到秦王朝的覆灭是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刘邦之类)和六国贵族(项羽、田荣之类)共同努力的结果。如果项羽有足够的政治智慧,他应当在分封时充分考虑到这两派的势力。然而,项羽认为“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以伐秦,然身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诸君与籍之力也”。由此,他在分封时偏袒自己的将领,将许多旧贵族的封地减小或迁徙至边鄙之地,招致旧贵族的普遍不满。

《史记.项羽本纪》载

       陈余阴使张同、夏说说齐王田荣曰:“项羽为天下宰,不平。今尽王故王于丑地,而王其群臣诸将善地,逐其故主,赵王乃北居代,余以为不可”。这放映了当时贵族阶级对于项羽的普遍不满。至于农民起义的杰出代表刘邦同志,则被分封在巴蜀,还被几个项羽的败军之将监视,自然也是憋了一肚子气,等待时机东进。终于,齐国旧贵族田荣因不满项羽的安排起兵反楚,揭开了群雄逐鹿的序幕。

500

项羽这个匹夫,不守约定,说好的关中和三秦呢,把我放在四川养老吗,俺老刘绝不能忍。

公元前206年,十一月,刘邦乘项羽进攻田荣之机,决计出南郑,袭占关中。在萧何的举荐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以曹参、樊哙为先锋,采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派樊哙、周勃率军万余大张声势地抢修秦岭栈道,吸引三秦王的注意,自己则率主力潜出故道,翻越秦岭,突袭陈仓。章邯诸王因投降项羽,致二十余万三秦子弟被楚军坑杀,遭到三秦百姓的怨恨。刘邦虽是反秦将领,进入关中后却做到秋毫无犯,约法三章,受到关中父老子弟的拥戴,加上项羽此前在秦地的残暴行为(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史记.项羽本纪》)更是让汉军如虎添翼,迅速平定了秦国故土。由此,汉军占据肴函之固,进可东出函谷以争天下,退可保秦之故地足以为王,在楚汉争雄中进退有余。

500

为了稳住项羽,张良致书项羽:“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又以齐、梁的反书移交项羽说:“齐欲与赵并灭楚”。于是项羽无意西向,专注东方,在战略上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后来﹐项羽虽然击杀田荣,但由于在齐地烧夷城廓室屋,虏掠老弱妇女,激起齐民的反抗,使田荣弟田横于汉二年(公元前205年)立荣子田广为齐王,号令齐民抗击楚军。楚军主力困于齐地,无法脱身。这就为刘邦进一步东进提供了机遇,然而一时苦于师出无名,刘邦只能苦苦等待(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正在这时项羽自己却给刘邦送了一份大礼。是年冬十月,项羽密使九江王英布等击杀义帝(所谓义帝,乃项家为号召诸侯反秦寻楚怀王之苗裔以立为王,并无实权,但在名义上却是反秦战争的精神领袖)此事真相尚有争论,但“义帝”死的不明不白确是给刘邦提供了反项的借口。于是刘邦为义帝发丧,并遣使告诸侯,指责项羽放杀义帝,号召诸侯王击楚,一度攻入楚都彭城。在进据彭城之后,刘邦得意忘形(毕竟是泗水亭长,作为秦帝国基层干部的汉高祖毕竟缺乏足够的文化和政治素养,一旦得以难免忘形),“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

500

姓刘的你当我不存在吗?

项羽虽无政治上的深谋远虑,但其武力依然强大。得知彭城失陷的消息后,他亲率精兵三万人回师彭城。对正在酩酊大醉的诸侯联军突然袭击,汉军与诸侯军一败涂地,士卒死伤过半,刘邦仅得与数十骑突围。

彭城之战后,楚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刘邦败退荥阳,诸侯皆背汉向楚。多亏萧何及时调发关中老弱未成年者补充兵力和韩信的增援,汉军才得以重振旗鼓。项羽虽将战略重点移至西线,但他始终未能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无法越过荥阳、成皋一线西进。从此,楚汉便进入了双方相持的阶段。对刘邦方面说,这种相持是有利的。凭借着三秦父老的支持和稳固的根据地刘邦有效地阻挡了楚军的进攻。与此同时,汉军积极在楚军的后方和侧翼开辟新战场。这一部署打击了项羽在战略上的致命弱点,很快收到了成效。汉二年八月至次年十月,韩信接连平定魏、代、赵、燕、矛头直指齐地,逐渐形成包围西楚的态势。与此同时,彭越加入刘邦阵营,在汉军的协助下不断攻击楚军的后勤补给线。随之而来的便是项羽在正面和侧翼战场上接连遭到重大失败,腹背受敌,进退失据,陷于汉军的战略包围之中。

500

成皋之战后﹐楚汉战争进入了最后阶段。项羽日益孤立﹐粮秣得不到补充﹐韩信又继续进兵西楚。汉四年八月﹐项羽向刘邦提出议和,楚汉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九月,项羽率兵东归(你怎能相信刘邦的鬼话,他连他爹的死活都不管)。

500

彭城之战失利后,刘邦父亲太公落入项羽手中。项羽威胁刘邦要活煮了太公,刘邦的回答却是既然大家曾今都是反秦的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把咱爹煮了记着给我分一杯羹(尽显政治老流氓的无耻与奸诈)

项羽离开后,刘邦纳张良、陈平计,乘机追击楚军于固陵;并调韩信、彭越军等围歼项羽。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项羽被围困于垓下,汉军四面唱起楚歌,楚军士无斗志;项羽率少数骑兵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

500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楚汉战争最后以刘邦夺取天下,建立汉王朝而告终。项羽的失败一直人们热衷讨论的话题,一般而言人们都是从项羽个人的弱点和其性格上的缺陷来找寻其覆灭的原因。最早对项羽失败进行总结的无外乎是他的敌人们。比如刘邦认为项羽之败,败在刚愎自用。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

也有人认为,项羽败在有勇无谋,没有政治头脑上,比如郦食其谈到:“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士归于汉王,可坐而策也”。汉末郭嘉则评价项羽:“昔项籍七十余战,未尝败北,一朝失势而身死国亡者,恃勇无谋故也。

太史公司马迁则认为项羽败在其残暴的统治和政治上的愚蠢,以及无休止的穷宾黩武和自矜功伐。算是比较全面和客观的分析。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客观上来说,项羽的失败既有他个人的原因,也有着时代大势的使然,那就是人民期望统一,厌恶无休止的战争。在经历过秦大一统之后,无论是野心家还是普通百姓都认为大一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天下归一是正统,凡是图谋割据一方而不思进取的势力终将被历史淘汰。所以,楚汉之争看似是刘邦和项羽集团之间的争夺,实质上是代表着平民向往的统一帝国道路(汉政权的建立者几乎完全出自平民阶级和六国旧贵族(以项羽为代表)的分封割据道路之间的战略决战。

项羽虽然失败,但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也成为我们民族英雄性格的一部分,项羽在政治上的失败,并不影响其作为浪漫主义英雄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三、从异姓七王到同姓九王

钱穆先生曾谈到“秦灭六国,二世而亡,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逐步崩溃,而秦亡为其最后一幕。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国史大纲》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汉王朝初期的主要骨干力量身上找到答案,如刘邦为泗水亭长、萧何为县政府的书记员,曹参是狱警,陈平、王陵、陆贾则是普通百姓。有些人的职业更是上不了台面,比如周勃是给红白喜事吹曲的,樊哙是做狗肉买卖的,娄敬是马车车夫。整个刘邦集团内仅有张良一人是韩国贵族,由此可见西汉政府的平民性。与之相反的是项羽集团则基本为楚国和其他六国旧贵族组成。一个平民阶级的政府,自然不会走贵族阶级的老路,一个疆域统一,市场流通,和平安宁的大一统帝国显然更加符合中小地主和自耕农阶层的利益。

然而,在楚汉战争中为换取各路势力的支持,刘邦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王。在汉皇朝建立之初,异姓王共有七人,即齐王韩信(后徙为楚王)、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臧荼(后更立卢绾)、衡山王吴芮(后改为长沙王)。这些王国的封地,多者一百多城,少者三四十县,总面积比朝廷直辖郡县还要多。各王在王国内拥有兵权,行政、财政自专,名为汉臣,实为汉不能控制之独立王国,长此以往,中国又将必然陷入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去。为巩固江山,为能够让自己的子孙也能建立起向秦帝国一样的大一统王朝,刘邦向自己曾经的战友和盟友举起了屠刀。

500

汉初中央的直属郡县,依然只是过去秦帝国发动统一战争之前的旧疆域,如不解决异姓诸侯问题,江山社稷决不能够长久。

在刘邦称帝之后的七年中,绝大部分精力是用来剪灭异姓王。高帝元年,燕王臧荼反,高祖自将击之,得燕王臧荼;同年韩信被人揭发谋反,被贬为淮阴候,韩王信自觉自身难保于是叛逃匈奴,后战败被杀。韩信自觉危险,不若先发制人与陈豨谋划政变,不料事情败露被吕后和萧何用计所杀,夷三族(韩信不得不反,否则必为鱼肉)。此后,彭越被杀;英布起兵淮南(被逼而反),亦被迅速平定;燕王卢绾(即燕王臧荼后为燕王)逃入匈奴。只有长沙国作为汉与南越之间的缓冲,且势力弱小得以保存,汉文帝后七年,因长沙王无子而国除。

500

在消灭异姓王的政治迫害中,吕后十分活跃,奠定了其作为刘邦之后汉帝国实际控制者的地位。

在消灭异姓王的同时,在综合考虑了当时形势之后,刘邦决定分封刘姓子弟为王,并定下了非刘而王,天下诛之的祖训。刘邦之所以没有全面推行郡县制,是有着其考虑的。一是朝廷如有外戚或权臣专权,就封的刘氏诸王可以起到威慑作用,使其不敢轻举妄动。二是齐鲁与楚地与秦地和三晋的文化差异较大,分封诸侯有利于因地制宜的进行治理,避免局势的动荡。刘氏子弟王国共有齐、楚、荆、淮南、燕、赵、梁、代、淮阳九个。然而,令刘邦始料未及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姓王与异姓王一样成为汉中央政府的心头大患。因此,大一统帝国与分封制度不能兼容,无论统治者如何热心建立和维护分封制度,都不可能长久。

在经历了反秦和楚汉战争后,中国历史迎来了一个较为稳定的阶段。吕后、文景二帝崇尚黄老哲学和采取修养生息的政策,国家逐渐恢复。与此同时,北方的匈奴和诸侯却日渐成为了帝国的心腹大患。至于匈奴和王国问题如何解决,华夏疆域又将向何处拓展,请看下一季“武帝的雄心”。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