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衫军和白衫军为什么成不了气候?

    就在“拔管案”气势开始日渐低落之际,吕秀莲和马政府前阁揆张善政共同发表声明,呼吁从法治出发任命管中闵。从而帮助“挺管”派大大的壮了声势,也让吕秀莲自己获得舆论的极大赞誉,由此可见,在台湾社会,一个政治人物如果能够超出自己的政治立场局限,而纯粹从事情的是非曲直本身出发,其实是很容易得到民意认可的。

    而民心之所向,恰恰就是政治人物的前进方向,无奈蓝绿两党都没有这样的自觉,那么,那些身处蓝绿核心之外的政治人物,是否就有可能以此为出发点,创造新的第三势力呢?答案显然并不乐观,之前笔者曾经特别分析过当下台湾政坛的所谓第三势力,也就是时代力量和社民党,指其仍然难以摆脱民进党的影响,只不过是打着第三势力的旗号,其实仍然只是绿营的侍从党。事实上,除了组党之外,台湾的第三势力也广泛存在于民间,它们或许通过日常的政治抗争,或许是通过大规模社会运动的抗争,来影响政治情势,或者争取特定议题的解决,可惜到头来,也并没有对台湾的蓝绿分野格局带来实质改变。近些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百万反贪倒扁的红衫军运动,以及针对洪仲丘事件并呼吁司法改革的白衫军运动。

    这两场运动都是近年来罕见的大规模社会运动,而且不涉及台湾最为敏感的两岸议题,而纯粹是台湾内部有关贪腐和军纪的问题,由此也才有机会超越蓝绿的核心争执,而动员起全体人民的广泛参与。

    而为了保证运动的纯洁性,两场运动的组织者都曾明确宣告不会另行组党,比如红衫军运动的总召集人施明德就在运动过程中明确表示,不会组党、不会参选也不参与任何政治协商,白衫军的发起者多来源于网络,被称为“无名公民”,除了少数几个站在台前发言的人以外,大部分组织者都隐匿在网络背后,自然就更不存在后续组党的问题。这就构成了两场运动与太阳花学运的最大差别,后者随后就演变成时代力量和社民党,完成了政治蜕变。

    从这个角度看,第三势力如果能够保持与政党政治的特定距离,其实也可以充分保护自身的正当性,避免再度陷入蓝绿的纷争之中。但现实政治显然又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政治就如同大染缸,就算当事人有足够的意识规避政治操弄,但外面的操弄还是会如排山倒海般涌入,如果当事人自己也有私心,那就注定了运动不会持久,随着议题热度的渐渐降温,最终也是流于一场空。

    当年红衫军运动一度有效动员蓝绿民众,蓝营积极参与自不必说,甚至还有2成左右的绿营民众也积极参与其中,这与其说是施明德的个人魅力所致,不如说是陈水扁的贪腐已经成为全民唾弃的对象。不过,随着民进党集中火力攻击施明德的私德问题,加上红衫军本身的捐款使用也开始受到质疑,这场运动的正当性也逐步开始下降,而推翻这场运动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实又回归到蓝绿对决,那就是马英九也传出“特别费案”,民进党人纷纷质疑施明德是双重标准,没有以相当的道德标准要求马英九辞职下台,而原本支持施明德的绿营民众自然也就纷纷归队,重新回到各自的蓝绿立场,这场运动自然也就再也回不到超越蓝绿的超然立场。

    事实上,政治的诱惑确实太大了,施明德虽然公开声称不组党不参选,但仍然难掩政治激情,其在红衫军运动中打绿不打蓝,甚至在后续的直辖市长选举中呼吁支持蓝营,其实不光是为了一解在党内郁郁不得志的鸟气,而更多的是还是为了延续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后续他也在推自己的人马参选立委,当然也需要来自蓝营或者中间选民的支持。有意思的是,去年惹起两岸一阵纷争的李净瑜就是施明德的嫡系人马,并在2008年代表红党参选高雄立委,而这个红党,其实也是发端于红衫军运动,所以当李净瑜高调“救夫”的时候,连喜欢炒作的绿媒都鲜少替她发声,因为绿营知道施明德在背后扮演的角色,甚至连她前往美国告洋状,都是施明德派他的女儿陪伴左右,充当翻译和助手,而这一切的一切,当然是为了后续的立委选举营造声势。

    由此可见,许许多多的社会运动,在一开始时或许能够超越蓝绿,有效动员全体民众的支持,但台湾社会蓝绿分裂的基本格局不变,最终还是会演变成各自站队,即便不涉及两岸统独,也很难改变这一宿命。如果说红衫军的总召集人施明德毕竟还是政治人物,那么白衫军就是完完全全是一般大众主导,可是,为什么还是流于蓝绿归队,其实看看发言人柳林玮后续的做法就知道,他的行为跟施明德也没什么区别,只不过施明德是批绿不批蓝,而白衫军的要角们是批蓝不披绿,刚开始打着中性旗号或许可以召集蓝营选民认同,甚至还为了显示中立,顺带着也批民进党,但比起原则性的批绿,他们对国民党的批评可都是具体到人具体到事,其杀伤力自然大大不同,看在蓝营选民眼中,这自然又是一种双重标准的做法,最终也再度变成蓝绿归队。有意思的是,后续柳林玮等人也爆出账目丑闻,这也再度显示,批评别人容易,监督自己太难,一次次社会运动的正当性,也就在他们的贪欲之下慢慢消耗殆尽。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