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惯了的底层逻辑:台湾民主政治中的人性

500

在和一些台湾朋友聊两岸关系的未来时,他们时常会在话题的最后耸耸肩并来上一句:“台湾人自由惯了”。这样一句程式化的结论,反映了他们在认知当中的两岸问题的无奈和坚守。虽然简单粗浅,但其实也没什么错。

应该说三十年的台湾民主化,本质上是一个政治全面西化的过程。西方民主的精髓在自由主义,提倡人类的天性。人都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一旦真的体会过那种放飞自我的滋味,便很难再走回头路。一位台大教授曾讲,(西方)民主不见得是最好、最有效率的制度,但却是最不伤害人民的制度。这话和“自由惯了”异曲同工,但经过学术话语加工便显得高端大气了一些。粗俗地讲,选择自由主义民主就好比嗑药,知道可能有害,但因为抽得嗨而越陷越深。因此颜色革命后的那些国家,即便人民生活再怎么困苦,都很难再转回此前的制度模式。唯一的自我救赎就是硬着头皮走下去,希冀能摸索出一条道路来。

基于人性的角度,应该尊重台湾对西式民主制度的选择。为什么中共十九大报告一定要强调尊重台湾人民对制度的选择?为什么今年以来的官宣一定要在一国两制之后加上台湾模式?因为除非采取强制手段,台湾人的确已不可能主动去限制自己的权力。今天的台湾其实出现了和西方相似的社会意志,即无论对政治怎么失望,也不会对民主制度失望。好处是这有效缓解了大规模社会革命的可能性,但没有社会革命也就意味着很难发生制度变迁。

当然掌握民主并不意味着民主的台湾就代表着进步,那样就陷入了西方以及台湾的政治话语陷阱中,追根究底不过是不同文化框架下的一套政制而已。

西方民主的逻辑起点是相信人的理性,几乎整个西方政治体系的建构和发展都是从这个原点出发。因为人是理性的,所以人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会做出理智的判断和行动。理想的政治文化应该是人人参与的,而政治因为参与会变得越来越好。这其实对人性理想化了。且不谈人性本身的复杂性,即便个体能够做到理性,但在集体之中也会去个性化,从而会被简单的情绪和口号驱动行为。作为西方智慧源头的古希腊哲学家们,其实一开始就对民权保持着谨慎的态度,而此后的人类历史也反复验证着集体非理性的灾难。

进入近现代社会,在王朝解体的同时,世俗国家对社会的汲取能力也进一步增强。一种以民意为核心的国家合法性范式应运而生,也宣告了大众政治时代的来临。大众的政治参与度提高了,被制度保障的权力变大了,当然自由泛滥的风险也增高了。大众“历史水平线”的上升,让信奉社会秩序的加塞特忧心忡忡,并预言大众政治将会带来欧洲的沉沦于衰落。

以现在眼光看,加塞特的衰落论其实有点杞人忧天。在大萧条之后,西方世界很快选择通过集权的方式来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当然集权的一个后果是不可避免对大众权力造成了一定的规范和限制,一些国家甚至因此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但不得不说,这样做确实挽救了一度自由放任的西方文明,并在思想界带来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考范式——国家中心主义。约翰逊甚至高呼集中力量将美国建设成为“伟大社会”,一时间将国家中心主义的理念推向了高峰。

然而西方政治的底层逻辑叙事并没有因为国家权力的增强而改变。在大政府理念持续了半个世纪后,自由主义以全新的面貌再次成为了社会思潮的舵手,被称为“第三波”的民主浪潮席卷世界,人性再一次得到了释放,新崛起的互联网技术也增强了个体的话语权和信息选择权。虽然看上去人们正在因为互联互通被整合为一个共同体,但是在价值与观念层面,彼此之间实则变得封闭和充满对抗性。因此某种程度而言,当前世界民粹主义的纷扰,不过是新技术条件下西方政治底层逻辑困局的周期性反映。

台湾今天所面临的社会政治危机和西方相差无几,但因为人性使然,台湾的一切问题只能在民主框架之内得到解决。特别是在其独有的两岸地缘政治的背景中,为了保持自身独立性,台湾只能选择拥抱相对优势的西方话语,以拒止大陆的影响力。虽然台湾社会也在不断反思民粹泛滥的问题,但这并不会妨碍嫁接普世价值的台湾价值,变成全社会的共识的进程。

在不改变底层逻辑的前提下,台湾民主的理想出路是比西方化更为具体的美国化。在悠悠历史长河中,西方对自由泛滥给出过自己的解答——权力制衡,然而做好这一点的却只有美国。美国政制承载了目前对人性解放的最前沿的想象,美国卫道士们也的确常以民主灯塔自居。可是剥开这层浪漫的包装,美国政治本质其实是三权分立的斗兽场。大众权威只是社会权力的一个,并且在实际操作中代表大众的国会还会再被分为参众两院,美国人对制衡的执念可见一斑。

不过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西方政治实践课的优等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美国没有欧洲的历史包袱,以及路径依赖的困扰。百年前荒无人烟的美国是西方理想政制的试验田,因此制衡理念是从娘胎里就具备的美国特质,但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并不具备,包括台湾。即便是最“独”史观中的台湾历史,也要比美国要早上两百年。一句话就是台湾社会有自己的游戏规则,美国的普世不意味着对其他人的合适。虽然“中华民国框架”从一开始便在政治上师从美国,并且还有“五权分立”的发明创造。但由于社会规范的积累与惯性,台湾终究走不上书本中的那种理想民主道路,甚至在现实中还陷入了比西方更尴尬的局面:社会面上的“同温层”倾轧,政治面上的“立法院”独大。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台湾的民主政治建设大概率在原地打转。但对普通人而言,台湾民主会有怎样的宏大叙述其实并不是他们关心议题。只要它的底线逻辑不变,给了“自由惯了”足够的底气,那么这套政制就有延续的理由,哪怕看上去多么光怪陆离。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