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诺贝尔奖的一些看法

最近诺贝尔奖的颁发引发了笔者身边一些人的热烈讨论。在颁奖前便对中国是否会获奖展开了激烈争论,果然中国“不负众望”又双叒叕落选了。于是笔者身边的一些人便开始了对中国科技的批判。
其中的一些观点如下:1、没有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2、缺乏锲而不舍坐冷板凳的精神。3、功利心太重。(不是有拿诺贝尔奖的欲望,才去做诺贝尔奖级的工作。应是有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和成果才获得诺贝尔奖。)4、强调客观原因,不去自我创造研究环境。5、诺贝尔奖级人才很难获得资金支撑。这些回答很具有一部分国人对于“为何中国人难以获得诺贝尔奖”这个问题的代表性思维。这些代表性的思维我个人认为其实就是部分精英认为的:“教育问题”“体制问题”。很可惜,这些答案笔者认为全都是错的,能持有这种看法的人大部分都是人云亦云,结果就是大错特错。以下我来大概的回答下这个问题。
1 诺贝尔奖级别的研究和获奖的时间差问题 。笔者认为大多数的科研成果到诺贝尔奖之间,需要二十多年的时间。也就是说诺贝奖的颁发,相比现在的科研成果,是有很长时间的迟滞性的。例如2018年日本诺贝尔奖得主“本庶佑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免疫抗体,他的主要成果是1992年获得的,从出成果到得诺奖等待26年”。而80年代到1990年代初,又正是日本经济的巅峰时期。那么,1993年的中国科研是个什么状态?日本科研又是一个什么状态?美国呢?在这个时间段日本、中国、美国的科研投入根本不是一个档次。21世纪之前,中国的科研投入在世界上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而日本在80年代到1990年代经济如日中天,科研经费投入接近美国的一半。所以,为什么日本近几年收获了一批诺奖获得者现在不是很清楚了吗?
2. 中国现在的科研水平和成果
现在科研界中最具权威的两本期刊之一的《nature》杂志社在其网站上有一个NATURE INDEX,其中有一项就是用来反应各国科研产出水平的,其统计的依据是根据全球82本英文顶尖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来进行统计的,也就是说NATURE INDEX排除了“灌水论文”和“垃圾论文”的影响。我在网上找了2017年7月1日到2018年6月30日这一整年的nature index按国家的排名。2017年下半年到2018年上半年的一整年之中,中国目前在全球82个顶级英文科技期刊上的产出排在美国之后,位列第二,产出量大约是美国的一半,但是,中国的产出又大约是日本人的三倍。 在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经济腾飞使中国对科研的投入加大。如今祖国快走过了21世纪的2个十年,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高,科研结果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
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大,人均智商高,传统文化极度重视教育,信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国家,没有道理会在科研上长期落后于人。并且我国现在的顶尖科研成果总体产出已经甩开英德日法几条街了,当然,目前和第一的美帝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还需努力。但也不应该妄自菲薄,并且笔者相信再过二十年左右,最迟二十五年,我相信我们就能见到诺贝尔奖的成果在中国开花结果。
最后,送那些觉得是“体制问题”,“社会风气”问题或者“应试教育”问题导致我国缺乏诺奖得主的人一句话:你们啊,不读书又偏偏爱思考,不学习还以为自己掌握了宇宙真理,这样,是要不得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