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生,如履薄冰”——《大决战辽沈战役》中攻锦州之前的林彪

刚刚拜读督工大作《董存瑞的声音传到每个人的家乡》,分析了董存瑞所在东野11纵攻打隆化县等地作战之意义。

在1948年5月26日,也就是70年前今天。东野11纵攻打原热河省隆化县。此举是,

为了给林彪南下攻锦创造条件,华北和东北南线(冀热辽)部队决定出手清除锦州西线和南线的威胁。

所以,这一系列战斗,都可以算是辽沈战役前哨战。

最近刚刚回顾了《大决战辽沈战役》,我对其中林彪形象印象颇深。其中最为深刻的,要属林彪是先南下攻打锦州还是先打长春的战略选择之间的摇摆。

这种摇摆不定,既是林彪本身性格使然,也反映出辽沈战役战争态势发展之艰难。

电影《投名状》中有句台词很好地表达出了林彪的这种谨慎和疑虑,那就是“我这一生,如履薄冰”。

500

关于辽沈战役进程,早在1948年初,毛泽东即已经提出要先攻打锦州,将东北卫立煌集团封锁在关外,关门打狗,不让他们有撤出机会,不给未来中原决战增加不必要麻烦。

这一点,后来罗荣桓在劝说林彪时候着重提到

500

那么,林彪为什么一直对攻打锦州心存疑虑呢?

在这场军列上的3人对话中,林彪说他对之前四平之战依然有心理阴影。

500

500

500

太冒险了。

林彪自红军时期,掌握的一直是我军绝对主力。

东北野战军前身,主要是抗日战争时期从山东渡海去东北的原八路军,而这些八路军,都是原115师部队,是林彪老部下。

解放战争还没开始,国共双方抢占东北,八路军从山东半岛及华北发动10万部队去东北,是当时八路军主要有生力量,林彪也是因此被派往东北主持大局。

由于掌握的是绝对主力,林彪打仗非常非常谨慎,因为别人输得起,他输不起。

在辽沈战役战略方向选择上,林彪最初是打长春,直到攻击不利,他才于9月12日下定决心,南下攻击锦州。

500

但是国民党军由海路增兵3个军,在葫芦岛登陆,向东增援锦州;同时廖耀湘兵团也从沈阳出来向西增援。

在行进军列上,得到刘亚楼汇报后,林彪再次犹豫起来。

然后刘亚楼退出房间,林彪一个人站在那里,火车外灯光不停变换。

战场的形势,就如同这列火车,一旦运转起来,除非分出胜负,很难停下来。

而窗外灯光变幻预示着林彪内心的波澜。这个镜头实在是太有深意了。

500

林彪担心一旦攻打锦州长期不克,顿兵城下,有被敌人东西夹击之虞。因此临时发电报给军委,要求转回头继续打长春。

这封电报在凌晨送达西柏坡。周恩来去找毛泽东商议。惯于晚上工作,白天休息的毛泽东此时刚刚吃了药正在睡觉,被吵醒后起床气很大。

500

500

可见是否攻击锦州,实在是辽沈战役历史上最关键一步。

而那边,彰武车站,林彪一个人走出车厢,在站台踱步。

500

这个孤独的背影,是辽沈战役决策过程中林彪内心摇摆和斗争的最具代表性的写照。

我一直觉得,这个林彪独自在站台停留,踱步思索的镜头,是这部电影的精华所在。

战争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的我们已经知道了解放战争最后结局,但当时身处其中的林彪,虽有打胜仗的信心,却也不敢说战争局势全然掌握在他手中。他也会犹疑,他也会害怕,这个孤独的背影,代表着军队指挥官的害怕。

最终,林彪还是下定了决心。

但是这部电影,用这短短几分钟,几个镜头的转进,完美诠释了历史上攻锦州之前林彪的心境。

实在是太经典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