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可以明智,一般情况下是这样(书单第1节)

            

 

这是一个书单,应跟帖朋友所邀所列。所列书单主要包括2012年6月及之前出版的一些书,你如果看到这里,大概可以放心了——没有出版机构会考核2012年以前出版的书的业绩,所以你不必担心这是软文。我当然读过这些书,所以有把握推荐大家读一读。

推荐的标准大体包括几项:1.书中所述的内容基本上经得起考证,出版以来没有遭遇到颠覆性的批评——所谓颠覆性的批评,就是有批评者提出某本书的论据、数据、案例存在重大瑕疵,或者先入为主,选择性的采用证据。

2.可读性,兼具趣味性。人生本来就很短,用来读乏味的书,如果你不是书评人,就毫无必要了。

3.知识性,也就是你从主流的报刊、电视、网络的报道、专栏中较难看到的一些知识内容。这些内容甚至不会出现在付费知识平台的产品体系中,原因是颇有些小众——追问下去,为什么小众,因为大多数人看书都是为了论证自己已有的观念和想法是对的,所以自由清新的小青年要读龙应台,要追捧张维迎,言必哈耶克,虽然他们(她们)一般情况下是没有读过哈耶克原文的。

 

 

书单及荐读如下(共10本):

1.《富国陷阱: 发达国家为何踢开梯子?》

作者: (韩)张夏准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

 

500

韩国发展经济学泰斗张夏准曾在世界银行等多家世界经济组织任职。这本《富国陷阱: 发达国家为何踢开梯子?》提出了一个不是阴谋论的阴谋论,就是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腾飞的阶段,会故意给出错误的经济政策引导,让后者掉到坑里。这本书出版后,在中国以外的很多国家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包括美国的经济学界,都以这本书来检讨美国及其主导的国际经济组织在国际上推行的援助政策。

 

2.《慈善资本主义:富人如何拯救世界》

作者:(美)马修·比索普、迈克尔·格林 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

 

500

在近年来的传媒语境中,慈善资本主义、慈善基金会模式已近神化,被认为可以同时填补政府行动机制、市场机制的缺陷。这本书则全面回顾了慈善资本主义历史(15-20世纪的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史的一部分)指出,资本家、富人、投机商对慈善事业的慷慨解囊,从来就不曾缓解同期的贫困、疾病及由此造成的各种复杂社会问题,更没有如那些“大善人”所预期的那样预防和阻遏尖锐阶级矛盾的出现。

最鲜明的例子是,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美国政府和企业界、银行界幻想可以以富人慈善的方式解决就业、帮扶穷人——这个法子被反复证明无效后,罗斯福新政才应运而生。

 

3.  《经济和你想的不一样:经济学十大误解》

作者:(加)戴维·欧瑞尔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

 

500

这本书的作者系应用数学家出身,从毕达哥拉斯的数学谈起,结合新发展出来的数学领域、系统工程、牛顿力学、统计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背景,对主流经济学及其政策应用进行了驳斥。在他看来,经济学只是对人类行为的数学表述,但这门学科确立的假设前提非常不切合实际,因此,与其说经济学是科学,不如说是一门观念学。

书中列举了经济学常见的十大错误观点,并一一给予了批驳。

 

4. 《大背叛:科学中的欺诈》

作者:(美)霍勒斯·弗里兰·贾德森 著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1年

 

500

艾萨克·牛顿、格雷戈尔·孟德尔、查尔斯·达尔文、路易·巴斯德、罗伯特·密立根、恩斯特·黑克尔、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西里尔·伯特……这是一份什么名单?

是的,这些都是在科学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有着崇高声誉的大师,但你很可能不知道,这八个人也是学术欺诈经典案例的当事人。牛顿和孟德尔都曾有过拼凑或者说捏造的事例。牛顿调整了自己关于声速、声差的计算,以及关于月球轨道的早期工作,使得这些数据结果更符合他的理论。孟德尔也这样干过。

同样,达尔文在代表作《物种起源》之外的另一本著作《人与动物情绪的表达》中,采用了修饰过的照片,使之符合书中观点。更令人惊愕的是,1995年秋天,一本《路易·巴斯德的私密科学》研究著作,基于对巴斯德本人研究笔记的考证,指出这位在法国科学史享有无与伦比崇高地位的科学家,在一百多年前(即1880年代)在免疫理论实验中,采取了欺骗性手段夸大了实验效果。至于弗洛伊德多部著作中所夸耀的,按照其理论和疗法治好患者的多起案例,均被后人证实纯属杜撰;弗洛伊德的一部作品还曾被他的女儿等人联手篡改过。

有趣的是,这些大师的研究、实验存在造假这一事实确凿,但他们却都提出了至今仍被证明为正确的科学见解——也就是说,牛顿们是在预设判断了正确结论的前提下,为减少繁复的论证程序,而不得已伪造或修改了数据、结论——话又说回来,倘若这种“正确判断决定伪造数据”逻辑得以成立,那么其他那些声名不如大师们、却因同样的造假事实而被揭露的学者们是不是都该被平反呢?

《大背叛:科学中的欺诈》作者霍勒斯·弗里兰·贾德森是美国华盛顿大学近期科学史研究中心创建人、前主任,长期为《纽约客》、《时代》、《哈珀斯周刊》、《自然》、《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细胞》、《基因》、《美国医学会会刊》等知名新闻或科学杂志撰稿,与20世纪后半期至今各阶段科学界各学科领域的头面人物有着密切来往,为开展这方面研究积累了大量翔实的文献与访谈资料。

 

5.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作者:(英)特里·伊格尔顿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

 

500

英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当代最具国际声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特里·伊格尔顿所著的这本书,对学界、传媒对马克思主义流行的十大误解逐一进行了反驳。

特里·伊格尔顿认为,马克思本人十分清楚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变化的本质,并科学预言了在他身故后一百多年出现的全球化、工业化国家蓝领工人数量锐减和白领工人增加等现象。马克思曾评价说,资本主义最终的制约就是资本本身,因为资本持续不断的复制会导致无法超越的边界。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没有带来“世界是平的”的普遍繁荣,反而诱发出前所未有资源、环境、金融三重问题叠加发生的危机;此外,巨大的财富和权力分配差异已经造成远比马克思时代更为严重的社会危机。

马克思预见到全球化的到来,也意识到技术进步、社会分化和分配不公将撕碎“人们之间所有真实的纽带,取而代之的是自私、自私的需要,把人的世界溶解为一个由原子化个体构成,彼此敌对的世界”。

许多从未读过马克思本人著作原文的人,通常将马克思主义与自由民主、市场对立起来。特里·伊格尔顿认为这种理解(与批评)并不正确,甚至可以称之为背道而驰的歪曲。他指出,斯大林主义不仅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名声,而且从根本上背弃了马克思主义的原则——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多次强调,死板的教条、军事恐怖、政治压迫和独断专行的国家权力,与社会主义的本质不相容。马克思相信政治代表必须对选民负责,曾严厉斥责过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中央集权政治;他坚定地拥护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等公民自由,对英国资产阶级将农民强行赶入城市变成无产阶级的做法感到震惊,并坚持认为农村的公有制应该建立在自愿、更高生产力示范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强制推行。

马克思主义也与市场经济并不矛盾。是的,马克思本人发表了大量文献著作批判市场、市场体制、市场迷信,并指出市场具有剥削性,但他的观点中还包括,这一体制甚至包括剥削性不可避免(非此不能建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公有制的物质基础),具有值得赞赏的解放性。就连汉娜·阿伦特也将《共产党宣言》开篇的部分称为“对资本主义的最高褒奖。”

 

6.《高科技无产阶级的形成:真实世界里的虚拟工作》

作者:(英)乌苏拉·胡斯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

 

500

这本书的开创性观点是,当代资本主义作为动态力量,正在重新定义与建构新无产阶级。她将这种由新技术革命驱动的“新无产阶级”称为在真实世界里从事虚拟工作的“高科技无产阶级”。

城市化、工业化及伴生的商品化,一直会带来社会劳动分工的变化调整。但二战后由美国、西欧国家和日本主导出现的新技术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化、工业化、商品化规律,进而让社会劳动分工调整更为剧烈和频繁。

全球化时代推动的社会劳动分工,带给劳动者更显著的影响在于,雇佣、工时、考核、薪酬制度体系有了大幅变化。劳动分工进一步精确细化,技能价值降低,即便是部分融入创意能力的工作岗位,也仅是产业链、企业流程中的一环,更有许多岗位实现了显著的去技能化。这就使得快速精准复制产业链、企业流程成为可能,产业布局不断流向劳动力报价更低的区域,或发展为高度分散的外包,劳动者的谈判议价权利大幅缩水。

与之同时,通信技术及其应用的创新发展,大大强化了企业对员工的控制力。

 

7.  《“蒙混”心理术》

作者:(日)内藤谊人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

 

500

这是一本教你怎么混成公司老油条的书。所谓老油条,就是能看穿潜规则和其他把戏,确保自己不吃亏,有时会使用一些把戏来让自己获得更多利益。这类人从来不压抑自己做委曲求全的老好人,自然也不是平庸无能之辈,让领导既欣赏、工作上有所依赖而又感到忌惮。

此书传授了6方面的“蒙混术”。第一,处世“蒙混术”:做人不必强求“言行一致”,以免让自己活得太累,对方对自己的话没有证据证明,就不必承认或推说忘记了;如果他人对自己有高看的误解,就让对方误解下去,不必可以澄清;别理会公司高层的豪言壮语,要听直属上司的话;说话做事不要破坏场面;不赞同他人的言行,也尽快摆出理解的姿态。

第二,要针对工作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提问,预设好回答,因为快速解答往往显示出很有底气。

第三,在谈判、辩论等场合,要掌握的扰乱对方的“障眼法”。包括将最有力的“杀手锏”放在最后道出,让对方措手不及;设法利用谈判等场合的规则,扰乱对方,使之无法冷静地作出判断;特意告知小缺点,隐藏大缺点;不理会对方的期望,岔开话题;有意示弱,误导对方的判断。

剩下的内容就不说了,大伙儿在网上去找找这本书吧……

 

 

8.《烦:我们为什么容易被小事惹恼?》

作者:(美)乔·帕尔卡、弗洛拉·里奇曼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

 

500

烦人的事情真是太多了,有时会让你难以摆脱尽管很浅层次的烦闷和厌恶,偏偏你又不能很干脆的解决烦人事的来源。举例来说,爱唠叨的父母或“另一半”,嗡嗡叫、袭扰你的上下左右就是让你抓不着的蚊虫,深更半夜突然在小区里响起的汽车刺耳鸣叫声(报警声音),火车上、电梯里、图书馆阅览室里肆无忌惮接听手机的陌生人,老化了的电器发出的电机声,拖动凳子的声音,刮擦木头、金属或者塑料泡沫的声音……

这本书对细小的烦人事,进行了特点概括:首先是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可预测性,其次程度轻微,但紧紧“抓”着你的注意力,第三,结束的确定性以及无法预知何时结束的不确定性。

美国西北大学学者1986年作了一项有关“恼人的声音”的实验。该项实验表明,不同的“恼人的声音”所招致人的厌恶程度有所差异,还可以纳入量化,最让人烦的包括刮擦石板、木头、金属、塑料泡沫等材质物品的声音。而“恼人的声音”的频率状况也影响着人的厌恶值。声音类别与频率结合起来,是因为触动人的某种特殊反应,比如过于刺耳的摩擦声,会让人下意识缩起脖子、捂住耳朵,以保护听力,这一过程中感到厌恶。

应付烦恼有两种极端的选项,一是猛烈回击烦恼的发出源头(如前述,这基本不可能做到),二是超然于烦恼之外,使自己不受到任何影响(这高估了几乎所有人的忍耐力)。而在这两种极端选项之间,可能更为靠谱的办法是,让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

 

  9.《沉疴遍地》

作者:托尼·朱特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此书的新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500

《沉疴遍地》一书是当代最著名的欧洲问题和欧洲思想研究专家托尼·朱特的遗作

这本书以《沉疴遍地》为名,源自18世纪英国剧作家奥利弗·哥德斯密斯作品《荒村》中的名句“沉疴遍地,病魔肆虐,财富聚集,终生危亡”——在托尼·朱特看来,当代人在物质主义、个人至上的极端主义驱动下,已经让《荒村》名句变为现实:当今世界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资源前景不容乐观,全球范围内粮食连年增产的同时确有一些国家的人民依旧陷于饥荒,而在暂时没有饥荒之虑的工业化国家甚至某些新兴市场国家,贫富分化已经演进到十分可怕的地步。更为严峻的是,造就最近三十多年全球经济快速增长及上述问题的几大主因,如对不受约束的市场的毫无批判的崇拜,对政府介入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蔑视,基于无限增长幻想而引发的财富和技术扩张冲动,并没有因叠加发生的金融、实体经济、能源、环境危机而受到遏制。

《沉疴遍地》是一本极具思想勇气的作品。在书中,托尼·朱特强有力的驳斥了以米塞斯、哈耶克、熊彼特、波普尔等有着千百万信徒的自由市场经济学派大师的论断。

书中引用了卡尔·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18》的见解,“世界历史上所有重要的事实和人物都会出现两次,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闹剧”。托尼·朱特在生命的最后时间内意识到,一个世纪前的历史正在重演。一战前,英帝国普遍被认为踏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增产和稳定的时代的门槛上,不仅有充分的财力保障威慑他国的军力,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的军事技术革命让新型武器带有了无法形容的破坏性,人人都盼望战争永远不再发生;而且,在当时出现了划时代意义的新通讯、交通和交流方式,国家间冲突第一次显得荒诞和不合时宜。百年前的乐观,出现在了今天的全球化时代,并以此为理由,要求继续保持政府最小化、市场万能化的政策布局。政界和学界精英也不愿承认,只有政府才能对全球化竞争所提出的困境,作出必要的规模上的反应。托尼·朱特呼吁,我们需要重新学会思考国家,毕竟,连波普尔也说过,市场是自相矛盾的,如果国家不干预,那么,其他如垄断、信托、工会等半政治机构就有可能干预,将市场的自由变为虚幻。

 

10. 《罗斯柴尔德家族》(上、中、下)

作者:(英)尼尔·弗格森 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

 

500

500500

两个世纪内,一直流传着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神秘传说,它被认为是世界金融市场乃至国际政局的幕后操控者。《货币战争》让中国读者了解了这一神秘家族,却以讹传讹重现了有关罗斯柴尔德家族、犹太人族群的诸多不实之词。哈佛大学教授尼尔·弗格森所著的《罗斯柴尔德家族》解释了这个家族的秘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祛除国际政治和经济“阴谋论”、少数人决定乃至掌控历史关键进程等错误观点,严肃对待客观的已知历史。

按照尼尔·弗格森的查证分析,罗斯柴尔德家族确实在整个19世纪,以及20世纪的前30年,在国际经济和政治舞台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国际债券市场及相关的跨境金融业务,包括相关业务的交易规则,都是该家族花费大量心血建立起来的。可以说,今天全球各地的投资者还在按照罗斯柴尔德们设定的方式交易,由此造成的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也总是类似的。

其次,该家族通过承揽欧洲多个国家一个多世纪的主要发债、贷款等金融业务,深深的影响了这些国家的内政及国家间关系,特别是在19世纪的欧洲国家尚未建立起健全独立的货币政策、税收政策、发债和公共财政体制的情况下,金融家的能量得以充分放大,有时可以遏阻或助推一场战争。

第三,罗斯柴尔德家族顺应时代潮流,在欧洲19世纪开始出现的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铁路建设运动和社会福利体制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并由此开创出沿袭至今的市政公共项目发债建设制度。

第四,这个家族很好的沿袭了商界豪门赞助文化艺术的传统。

第五,作为犹太人,罗斯柴尔德家族历代主要成员一直致力于通过财富的影响力,推动欧洲国家废除针对犹太人的歧视规定,赞助并直接参与了犹太复国运动,当然,也正因为这个家族的财富聚集太过惊人、在金融界和政界影响力太大、运作方式又不透明,直接招致了反犹排犹运动的反弹,衍生出犹太人精英秘密结社操控世界的离奇传言。此方面传言发展到20世纪,与德国偿付一战战败巨额赔款引发的系统性国家危机挟裹在一起,为纳粹德国利用民主制度上台执政进而发动全面战争、针对犹太人的灭族屠杀,提供了口实和民意基础。

但这本书也破斥了《货币战争》等书所述的“阴谋论”片段。《货币战争》介绍,内森(罗斯柴尔德家族伦敦分行掌门人,家族第二代核心)凭借第一时间内得到的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的消息,在伦敦股票交易所通过投机大发横财;尼尔·弗格森论证指出,这是19世纪中若干个小说段子改编的结果,与真实历史并无对应关系,有关信件及交易记录显示,罗斯柴尔德家族因为判定英法战争将较长期持续而做了相应资金筹备(囤积居奇以待高利率贷给参战国),战争的突然结束让家族损失巨大。

《罗斯柴尔德家族》这本书多处还澄清了这个家族长期掌控欧洲各国政局的说法——的确,金融家不仅可以帮助国家发债,而且还能直接贷款给政府,有时可借助资金优势倒逼所在国调整政策,但就长期而言,政治家、军队统帅、革命者才是影响金融家命运的主宰。这也是为什么罗斯柴尔德家族第三代、第四代乃至其后的几代人,一改先辈专注金融业务的传统,积极参政、努力接近学术界和文化艺术界,最终造成后人远离金融业务、家族势力衰败的原因。《货币战争》等书披露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凌驾于欧洲各国国王或民主政府之上若干故事,其实多是当时仇视犹太人及其庞大财富的作家、漫画家编造出来的。

罗斯柴尔德家族是标准的白手起家,借助历史机遇走向成功,并在很长时间内保持惊人凝聚力的家族。漫长历史岁月中,犹太人无论生活在欧洲哪个国家、哪个宗教势力范围内,都是被压制、被奴役、被歧视的三等公民。迈耶·阿姆谢尔·罗斯柴尔德是家族的第一代,在法兰克福积累了第一桶金,成为了当地犹太街第十大富豪。他将第三个儿子内森派往英国,其他几个儿子随后也分别驻扎法国、奥地利等当时的欧洲大国。

罗斯柴尔德家族第二代之间不仅建构了精诚合作的家族业务网络,并且从实业跨越到了金融业,反过来用家族业务网络更好的适应了19世纪欧洲跨境金融业务的发展需求

跨境金融业务存在一个显著的悖论,也是犹太金融家的批评者们一直回避谈及的,即国家间的战争会带来更多的债务、贷款需求,让金融家有利可图,但战争会给战败国、战争过境地造成巨大破坏,存在战败国无力偿债(欧洲国家的国王和民主政府领导人都很“擅长”赖账)以及经济困乏而使战胜国延期还债、强制降息还债等风险。对于在欧洲主要大国设立据点从事金融买卖的罗斯柴尔德家族而言,战败国政府还往往有意操控舆论,将战败责任转嫁到“不爱国”的金融家头上,这让他们的生意面临更多更不可控的风险。同样,欧洲大陆彼时频繁发生的革命,常常让金融家面临艰难选择,如果向革命者的对立面提供资金,就可能因后者失败而招致生意被禁、资金被冻结的风险,如果拒绝援助官方,则肯定将在随后一段时间内流失生意。

随着业务的扩张,到了19世纪下半叶,罗斯柴尔德家族被迫聘用越来越多的代理人、办事员代办欧洲部分国家、城市以及北美大陆的生意,但决策权仍然牢牢掌握在家族核心成员手里,这样的运作模式越往后,就越显得效率低下,导致家族不断错过利润丰厚新业务的机遇、将资金押在高失败率业务上,从而让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大陆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财富新贵。迈耶·阿姆谢尔·罗斯柴尔德五个儿子分掌家族业务由此形成的五大分支,裂痕也在不知不觉的形成和扩大,到了20世纪初的时候,同一家族分驻在不同国家的成员,国家认同感、民族主义情绪已然超过了家族认同。

由于主要的生意对象是当时的欧洲国家政府,罗斯柴尔德家族不可避免的卷入了政治。如前述,这种卷入被舆论严重夸大,《罗斯柴尔德家族》书中不少地方都提到了此家族在政治上的被动性,无论是初涉金融投机业务的家族第二代,还是19世纪末已获得贵族地位承认的第三代、第四代成员,常常需要“站队”:在交战或利益博弈的不同国家之间站队,在党派中选位置,有时还必须迎合权威型政治家,比如梅特涅、俾斯麦、拿破仑三世等等,为保全和发展本家族的金融业务而额外付出高额成本。除此之外,罗斯柴尔德家族还被犹太人族群赋予了政治游说之责,为犹太人获得公民权及犹太复国梦想的实现,周旋于各国政治家、议会间。

罗斯柴尔德家族历代均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将大量资源投入到济贫等事业中,受助对象主要是各国的犹太人,也有其他族群的贫民。但这并未有改善这个家族的公众形象,甚至在犹太人中,许多民众也认为罗斯柴尔德就是为富不仁的代名词。之所以出现如此悖谬的口碑,与罗斯柴尔德家族对政治、社会事务参与的方式有关(重视与政界高层的交往,相对而言忽略了公众形象的维护和构建,社区互动大大不足),堪称后来人必须重视的教训。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