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也是孩子。

六一快到了,给孩子们准备礼物的同时,让我们也关心一下“熊孩子”。

如今“熊孩子”俨然成了全民公敌,微博和知乎上的段子层出不穷,连暴力伤害“熊孩子”的新闻评论里,大批网友也秉持“揍其无罪”,“此时不打,待等何时”的观点。

有意思的是,相较于同样“面目可憎”的“社会人”,我们纷纷献上的却是“掌声”——“社会社会”“掌声献给社会人”听着过瘾,却总感觉哪里不对劲儿。恐怕是因为那欺软怕硬的小劣根性,当一个熊孩子和一个社会人同时对你“为非作歹”时,你十有八九会下意识的把怒火发在身高体能都不如你的那个上。

可见孩子这个没有话语权,又无反击能力的群体,很容易被拎出来“妖魔化”一番。那些尚且单身、未曾哺育过的段子手们,编出一个个“熊孩子”惹得天怒人怨,又狠狠受到因果报应的故事,让观众先是气得肝疼,继而又痛快的出一口恶气。结果,在这样的情绪激荡中,观众心底被埋下了一个种子:但凡让我碰到熊孩子,定要替天行道,除暴安良。于是那句“他/她还是个孩子,不能放过他/她啊”成了一句政治正确;公共场所碰到欢脱的小孩儿,就立即紧绷神经;一旦真的被触犯,立刻头脑发昏,甚至对孩子大打出手。——如果你能对一个冒犯你的“社会人”采用相同的手段,还敬你是条(女)汉子;否则光对小孩儿来劲算什么本事?

那有人问了,怎么地,那熊孩子惹着我我就忍了?熊孩子就对了?当然不是,犯了错误的孩子应当批评,而他/她的家长更应受到批评。对其家长,请义正辞严,明明白白说出您这孩子哪哪做得不对——如果你表达能力比较强,大可以提高音量,批得对方家长哑口无言;若是混蛋家长,尽可以拨打110,占一个合理合法。但是对“熊孩子”,请注意,这是个孩子,请不要大声呵斥、恐吓,更不要动手打人,从技术上来讲,请用温柔而坚定的语气制止他/她;如果他/她当即改正了,请及时给予鼓励。

 

有人问,为什么,凭什么?就凭,这是孩子!

孩子是什么?是一个心智与自控力尚不成熟的幼年个体,一个需要模仿成年社会成员言行而成长的学习者, 一个需要向其中灌溉爱心与信念的小灵魂。孩子有错,错在家长,我们若是弄错了计较的对象,岂不是错上加错!

其实在宽容的氛围里,小孩子更容易感到善意,能尽早学会尊重他人的感受,从而约束失序的行为,同时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他们会更加尊重和敬仰成年人,更懂得自重和自爱,最大限度的防止形成反社会人格。如果我们的社会对此形成了共识和良性的循环,那么“熊孩子”肯定就越来越少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