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常识:声名赫赫的经济学家往往错话连篇

        吴敬琏先生被尊为中国经济理论界的权威。许多人都对他尊敬有加。可是仔细分析一下他的言论,可以看到他其实并不真的懂得经济理论和市场经济。可以说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吴敬琏先生在一篇访谈中说,【咱们的宏观经济,还是个长官意志下的宏观经济】。就冲这一句话,可以认定他不懂经济规律。
        经济发展是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的。如果一个国家不依照经济规律要求制定经济政策,只凭长官意志决定经济活动,经济发展是不可能顺利的。当然,如果长官意志与经济规律的要求一致,那就另外说了。不过这样的情况就不应该说是【长官意志下的宏观经济】了。
        而中国经济这几十年来一直以其他主要经济体所不能比拟的速度快速增长——这一点吴敬琏先生应该不会否定,难道中国经济几十年的快速增长,会是【长官意志】的结果?如果是【长官意志】的结果,逻辑上就只能认定中国的【长官意志】与经济规律要求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不应该把中国的宏观经济说成是【长官意志下的宏观经济】。
        以为【长官意志】可以使中国经济几十年持续快速增长,是以为经济发展可以违背客观规律运行的逻辑。对于秉承这样思维逻辑的人,说他不懂经济规律,应该是没有错的。
        在这个访谈中,吴敬琏先生还批评凯恩斯主义,说【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这个逻辑可以长期成立吗?投资量,可以长期强行扩大吗?消费量,可以被迅速提高吗?顺差,可以永远压住别人一头吗?】
        他似乎不知道,凯恩斯曾经说过,【长期来看,我们都会死亡】。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凯恩斯自己也知道财政赤字政策不可能长远。
        经济社会有着自身不可自愈的顽疾,那就是因为贫富分化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只能暂时缓解顽疾,寄希望于在这个顽疾被缓解的时间里实现科技创新,开发出新的市场有效需求,从而使经济的发展在生产力进步的基础上持续下去。
        因此,虽然不管是在事实上,还是在逻辑上,【这个逻辑】都是不可能长期成立,却是在经济规律要求下,一定经济时期的必然选择。所以吴敬琏先生也说了,【这个理论的优点和弊端,一样明显】。
        既然承认了【这个理论的优点】,却又用质疑的态度批评,显然是以为应该有一种没有弊端的经济理论,可以解决经济的自身顽疾。那是什么呢?他开出的药方是【人力资本+物质资料+效率=经济增长】。
        这就是明显不懂经济规律的表现。人力资本、物质资料、效率都是社会再生产在经济社会的要素。这些要素合起来,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却未必可以实现经济的增长。而把社会再生产与经济混淆了进行分析,正是诸多经济学家犯错误的共同根源之一。
        没错,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产力进步的基础上。但是,人们必须知道的一个道理是,生产力的进步并不一定会导致经济的发展。
        因为经济增长需要的是市场有效需求增长。如果没有足够的市场购买力,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通过销售出去实现必须的价值补偿,生产过程是只好中断的。生产过程中断了,当然经济发展也就没有了。
        比如中国近年来的生产力进步相当快速,但是经济增长却放缓了速度。为什么?因为,中国的出口产品虽然在生产力进步快速的基础上而竞争力够强,导致贸易顺差连创历史记录,但是国际市场有效需求萎缩,以及一些主要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资本利益,而对中国实行的贸易限制措施,使得中国的出口增长大幅度降低,从而导致了中国经济增速的下降。
       吴敬琏先生的【顺差,可以永远压住别人一头吗?】的质问,也证明了他不懂得市场经济是什么。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的不断扩张为特征的经济。

        世界上的市场经济与西方国家的殖民历史同时起步,就是因为,只有在可以对外不断扩大市场的条件下,市场经济才得以兴起。

        进入现代市场经济时期以后,殖民主义行为已经没有了空间,扩大市场就主要依靠各国的生产力进步竞赛了。对外扩大市场的目的就是争取贸易顺差。只有能够持续实现外贸顺差的国家,经济的崛起才能够持续。

        西方国家历史上的经济崛起就是依靠海外殖民地市场的开拓,给他们本土带来大量的顺差。当他们在对中国的贸易处于逆差状态时,就会用鸦片贸易来换取中国的白银。

        当中国禁止鸦片贸易,危及到他们的顺差目的的时候,或许他们本来不想发动的对华侵略战争,就“不得已”发动了。由此可以知道,顺差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老牌西方国家是这样,美国的金融霸权,也是因为长期的顺差导致了世界的黄金大规模流入美国;日本的长时期顺差导致他一度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德国至今仍是世界人均顺差最大的工业国家。质疑顺差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只能证明质疑者不懂得市场经济是什么。
        没错的是,由于生产力与经济的发展规律,后进经济体必然的会赶超先进经济体。因此,顺差,不可能【永远压住别人一头】。但是要知道的一个逻辑是,不可能【永远压住别人一头】,不等于不应该争取【永远压住别人一头】。
        历史事实证明,失去了世界最大顺差国地位的国家,一定会丧失世界最大经济体的地位。英国是如此,美国也将在不远的时期如此。不同于黄金本位制时期的英国,美国现在虽然已经是一般贸易逆差国,却还是世界最大货币出口国。等到他的美元逐渐丧失世界货币地位——这也是失去一般贸易最大顺差国地位以后的必然结果,其货币出口也会逐渐萎缩。

        而且,贸易顺差的获得与失去,就是一国经济的竞争力强弱的证明。只有生产力进步快速的国家,可以通过生产效率的提高,抵消劳动成本的增加,用低于其他国家的价格销售同样的商品,才可以不断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实现越来越多的贸易顺差。这也是经济规律的表现,不是长官意志所能够决定的。很明显,吴敬琏先生也不懂这个经济规律。

         关于中国经济问题,吴敬琏曾经表示,【中国经济增长从2011年开始进入下行通道,与此同时,需求不振,出口增长缓慢,不少企业经营发生困难。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什么?就变成学术界和政界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

   一种分析方法源自凯恩斯主义的短期分析框架。从需求侧去进行分析,就是“三驾马车”的分析方法,认为中国经济增长走入了一个下行的通道呢,是因为需求乏力。因此提出,靠增加投资提升增长速度,“这不仅在理论上存在误区,而且在实际施行中,也因为投资回报率递减和杠杆率被不断推高,都使得我们无法把增加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另一种是从供给侧的各种因素去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即关注新增劳动力、新增资本投资和效率的提高。依据这种分析,中国今后要保持持续稳定增长,主要的驱动力量应该是转变经济增长的模式,使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从增加投资转向提高TFP(全要素生产率)】
        吴敬琏指出,这一提法虽然提出了整整20年,但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成效不大,其中原因就是在于转型中的“体制性障碍”。他认为,“唯一的出路就是推进改革,通过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

        反对投资增长理论的人,不管承认不承认,逻辑上都是在假设人们不知道市场规律,以为人们投资的时候,都不懂得应该从财富要求出发,尽可能采用先进生产力要素,而只会把资本机械地投入低水平生产能力的重复建设。

      如果投资是这样,那当然【投资回报率递减和杠杆率被不断推高】会不可避免。可是这不符合市场逻辑,也不符合事实。因为,任何一个投资者,都不会像吴敬琏们想当然地以为的那么愚蠢。事实上,人类的生产力就在不断的投资活动中得到提高——生产力的进步不是靠唾沫横飞取得的。

        【投资回报率递减和杠杆率被不断推高】不是因为投资本身造成的,而是经济规律现象:

        生产力进步越快速,经济附加值比重增加越多,资本成长就越快、导致市场资本越多,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就越激烈,资本利润率下降的趋势越强,投资回报率当然会递减。

        投资回报率越递减,资本出于利润率的要求,就会越争取利用更多借入资金为资本利润服务。于是杠杆率也就会不断被推高。

        如果因为这个规律导致的现象,哪个经济体就愚蠢地停止投资,那就等于放弃用先进生产力淘汰落后生产力,等着别的经济体用投资创造的先进生产力来淘汰本国的生产力,占领本国的市场,掠走本国的财富。这很明显是要把本国变成别国的经济殖民地的逻辑。

        吴敬琏认为中国这二十年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成效不大】,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成效】大不大,不应该是以经济发展的效果来衡量的吗?难道西方发达国家长时期经济缓慢增长,乃至于引发全球经济危机,倒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成效】大的表示,而经济发展取得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的中国,反而是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成效不大】的基础上取得的?如果这样,又何必要【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没错,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遇到了严重困难。为了克服这个困难,中国经济发展确实需要实行发展方式的转型。但是:

        第一,这不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式引起的困难,而是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引发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困难;

        第二、中国经济发展依然是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中状况最好的,因此,更应该进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国家是西方发达国家。

        世界经济环境的不利于中国既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因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恶化了,造成世界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所导致的。

        人们必须明白的一点是: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状况恶化,导致了世界经济环境的恶化,才使得中国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而不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不对,造成了包括中国经济在内的世界经济环境恶化。

        经济发展的根本基础在于生产力进步。生产力进步需要科技进步与资本投入。吴敬琏之流不说这两个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却只在批评中国经济体制上纠缠,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没有科技进步和在科技进步基础上对于先进生产力的投资,如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当然,我这里说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是因为世界经济环境恶化引起的,不等于说中国的经济体制不需要改革。

        因为环境是必须从适应开始,待自身足够强大以后,再努力加以改变的。所以面对恶化的世界经济环境,中国确实需要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经验教训,对自身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改变。目的不是体制的变化,而是通过加快科技进步、并在此条件下用先进生产力投资淘汰落后生产力的方式,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事实上,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环境恶化的条件下,能够依然保持主要经济体中最快的经济增速,在世界贸易环境恶化的条件下,不断实现外贸顺差的大幅度增长,就充分说明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重大效果,是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又上了一个巨大的台阶。如果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也能够取得明显效果,世界经济能够走出今天的困境,中国经济的增长,是一定速度会有所加快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