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速死 南下尚存生机——深度解析日本1941年放弃进攻苏联

一直以来关于日本空袭珍珠港的战略方向是否正确一直是网络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对于二战时日本在北上进攻苏联和南下进攻东南亚问题上,有些网友一直持这样一个观点:

“要是日本和德国夹击苏联,那么苏联就亡国了,世界历史也会改变;日本选择南下而不是北上夹击苏联就是战略失误”。

那么日本到底有没有这个实力进攻苏联呢?关于这个观点我提4个问题:

日本有能力进攻苏联吗?日本到底缺的是什么?进攻苏联对日本有什么好处?日本为什么选择了空袭珍珠港?解释完上面那4个问题“日本为什么选择了南下而不是北上”的异议就很明朗了。

日本有能力进攻苏联吗?

这个事情是这样的,很多朋友总是认为日本关东军“厉害”的不得了了,总是预设日本“想打谁打谁”的层面上去看待之后出现的问题。但是现实很残酷,关东军直到1945年投降时也没有足以对抗苏联远东集群的实力。下图为苏联远东地区1941-1945年人员及技术兵器数量。1941年6月22日是德国突袭苏联的时间,此时苏联驻远东70.3万兵力(折合32个师,其中陆军61.7万),坦克3188辆,飞机4140架。

500

500

而同期关东军呢?关东军在1941年初兵力只有35万人,在1941年7月5日以“关东军特别演习”的名义下达第101号动员令,大规模扩充关东军的兵力及技术兵器,现有的14个师团由1.5万人扩编至2.4-2.8万人。7月16日第102号动员令将日本国内第51、57师团和军直部队调往满朝地区,加上航空部队在内的其他部队,此时扩编后关东军的兵力达到85万人(16个师团),与苏联达成兵力1:1.2。但关东军飞机只有1025架,坦克数量414辆,这样日本除了兵力略占优势之外其他技术兵器全面处于劣势。按照日本的设想,苏联在将兵力大规模调往欧洲的大前提下,如果苏联远东地区的兵力可以下调至15个师、坦克下调至900辆,飞机下调至1000架,那么关东军就有对苏联发起进攻的可能性。对苏战争首要目标是切断连接远东和苏联西部的西伯利亚“大动脉”,西线目标为攻击贝加尔湖的铁路节点;北线目标为攻击连接海参崴的斯沃博德内铁路节点;而东线则是攻击海参崴。最终将苏联远东和苏联西部切割,让苏联无法对欧洲方向增援,欧洲方向也无法增援远东,迫使苏联无法进入反攻阶段。

500

但是事与愿违,苏联虽然在1941年年底开始由远东地区调集技术兵器前往莫斯科增援,但是大大低于日本的预期。苏联驻远东坦克下调至2124辆、飞机下调至3193架,与日本设想的900辆和1000架有巨大的差距。不仅技术兵器调遣没有达到日本的预期,苏军兵力反而由70.3万人增至134.3万人。此时苏日之间人员之比已经达到1.79:1、飞机3.11:1、坦克5.13:1。虽然苏军增长的这部分兵力很多是欧洲战场撤下来的,这种极端的兵力和兵器数量完全没有达到日本的设想(乐观设想),苏军并没有大规模西调的举动,也就是说从根本上日本就处于完全劣势状态。所以所谓进攻苏联的“关东军特别演习”在8月9日就被取消,原因除了美国已经开始冻结日本资产并对日本实施全面制裁之外,日本大本营对于之前的对苏作战计划太过乐观而根本不可能实现。

500

参加“诺门坎战役”的苏联BT-7型坦克

500

“诺门坎战役”中的日本95式轻型坦克

如果说兵力上的差距是一方面因素的话,那么张鼓峰事件(1938年7月)和诺门坎战役(1939年5月)对日本是否再次与苏联直接交手会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虽然苏联也伤亡达到25655人,比关东军19768人(含意外病死)伤亡还要高。但是日本参战的23师团伤亡极为惨重,战死的高级军官包括:

23师团参谋长大内孜大佐64联队联队长山县武光大佐71联队联队长森田彻大佐72联队联队长酒井美喜雄大佐野炮13联队联队长伊势高秀大佐搜索队长东八百藏中佐要知道整个23师团只有64、71和72三个步兵联队,也就是说各联队联队长都有阵亡记录,师团确认战死少佐以上军官35人(不含航空兵)。虽然23师团只是丙级师团,但高级军官阵亡如此之多还是表现了日本之艰难,参战15140人的23师团伤亡病失踪总数达到11958人。而第7师团参战10613人,伤亡病失踪总数也达到3481人。

500

诺门坎战役中日本参战部队伤亡

另外除23师团之外,诺门坎战役中战死的联队长级的还有

独立工兵第24联队联队长川村质郎大佐战车第3联队联队长吉丸清武大佐关东军重炮联队联队长染谷义雄中佐第7飞行团飞行第15战队战队长安部克巳大佐面对地面和空中火力水平极强的苏军,即便日本伤亡少于苏联也领略到了苏联的“压迫感”。另外,日本曾经在1918年4月干预苏联革命但失败,而1929年中苏“中东路事件”也让日本同时看到了东北军和苏军的实力,再来一次战略级的直接交锋恐怕日本也要心理也要“打鼓”。

500

诺门坎战役缴获的日军“歪把子”机枪

500

诺门坎战役缴获的日军头盔

500

诺门坎战役后堆积如山的日军“破鞋”

还有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后勤。按照日本大本营的推算,远东地区苏军正面的15个师大致相当于日本11个师团,为了保证作战实施的可靠性,日军至少要22个师团兵力进攻苏联,也就是说日本的后勤能力应该不低于供应22个师团的水平。另外苏联远东及地区特殊的气候,实际上对苏作战时机必须控制在秋季,万不可拖入冬季,这样算战役由8月开始只有2个月的机会。但实际上关东军在1941年7月时储备的弹药为30个师团2-3个月、食物15个师团2个月、汽油15个师团5个月,只能勉强。而且对于日本全面入侵苏联的向东推进,跨度长达2000公里以上的运动距离是日本万万不可能在2个月内完成的。如果苏联切断西伯利亚铁路,以日军的机械化程度只能依靠日本兵的两条腿往莫斯科推进了,近百万关东军最后还是要被淹没在冬季极寒的西伯利亚。

500

参加诺门坎战役的日军 其水平连摩托化

所以就实际兵力、兵器技术数量和技术水平处于劣势、后勤和机动能力不足以及苏日之间的几次交手,实际关东军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对苏联远东地区发起主动攻击。而之前大本营的对“苏联大规模西调”的推测过于乐观,更加坚定了日本不与苏联发生冲突的决心。

日本到底缺的是什么?

1941年的日本最缺什么?野心?权利?其实日本最缺的是资源。很多朋友觉得日本如果不招惹美国,集中实力就能拿下中国,但事实恰恰相反,常年的对中国战争以及西方帝国的一些列制裁使得日本出现了资源短缺甚至中断的危险,最终面临的是自我崩溃。实际上最后的珍珠港事件是日本迫于无奈孤注一掷之举,先发制人打开欧美列强对日本的制裁,打破各种壁垒。

500

1935年日本资源的自给率

其实这个资源问题从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就埋下了伏笔,而全面侵华战争除了日本的野心之外再就是日本国内的矛盾和危机日益突出。

“上层因为获取到了足够的利益而偏向于稳定,但下层却因为需要更多的利益而偏向于激进”上层与下层之间产生了利益矛盾点,最终走向急速全面对外扩张的道路。

实际上在1937年,日本的军费占比为36.9%,但到1939年这一数字则直升达到54.5%。全面战争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使得日本国内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战争行为给日本国内带来粮食减产、劳动力减少等问题,通胀、失业、降薪充斥着日本国内,从1938年开始日本国内开始大量出现罢工和冲突。《大东亚补给战》中有这样一段叙述:

我国国力于1938年度达到最高水平,1939年开始下降,在日中战争第三年就处于严重状态。 不管陆、海军的武器装备生产如何增长,基础国力还在不断下降,国家计划没到日中战争第三年就开始破产。

500

而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建立伪满)和之后的全面侵华遭到西方一致的“唾弃”,这个唾弃不一定是指西方国家站在所谓正义的一方,而是他们认为日本是在威胁西方国际在亚洲地区的势力,如果放纵日本继续不断蚕食中国,那么日本从中国得到资源后就有足够的实力继续入侵西方国家在亚洲的殖民地(东南亚、印度地区),所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孤立”日本。虽然直到1940年美国和日本仍有大量贸易往来,美国输至日本的军用物资达1.9亿美元,但此时美日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可能调和,日本的扩张严重损害西方国家在东亚的利益,1940年美国重新组建太平洋舰队以应对日本在亚洲的威胁。

500

七七事变时的卢沟桥

而日本作为资源极度匮乏的小国,战争物资大量,包括石油、铁矿、矾土、橡胶、铅、锡都是依赖美英等西方国家。在中国战场的大量消耗以及经济的崩溃使得日本资源出现严重短缺:

他们一家是开日本饭店-----炸“天妇罗”(日式炸鱼)维生的,可是很快就难买到汽油以生火了,只能用焦炭。到1939年,连炸天妇罗的食用油与鱼都很难买到了。1939年11月全国开始强制配给制,连衣服、稻米、木炭都配给。1940年更从日本首都开始,连火柴都要配给!可因为物资极缺,加上有限的汽油大量消耗在中国战场,日本国内的物流基本已垮,日本民众即使持有配给卡,去官方设的配给所也经常无物可配。

1940年日本西部和朝鲜出现大旱,大米产量大件。而1941年,日本国内因战争减少207万农村劳动力,大米相比于6年前减产近1000万吨。而国内输入的大米从1938年的225万吨降低到1940年的48万吨。在1941年版日本配给制度中,国内成人的口粮定额降低到每人每日350克(年126公斤),即便这样也不能保证大米的供应。而战前日本的大米供应为每人年165公斤,也就是1941年只有战前供应量的75%。对日本来说,“米荒”的的确确已经来了。下图为20世纪30-40年代日本粮食产量,可以看到在1939年开始粮食供应量开始降低,1941年跌入低谷

500

但是日本并不甘心完全被美国“玩弄于鼓掌之间”,他的目的是想要独立控制资源资源而不是由美英等国进口。1941年9月日本入侵印度印度支那,美英对日本进行全面制裁,包括冻结一切资产全面终止战争物资贸易。此时日本国内的形式迫在眉睫,按照日本大本营推测,日本国内的油料资源只能维持数月,加上之前出现的粮食、废铁以及其他的包括铜、锡的全面停止进口,所以日本此时已经“岌岌可危”。

500

所以对于1941年的日本来说他并不是单纯为了野心而向外扩张,而是因为资源的紧缺到了“被逼无奈”的境地,这才有了到底是“南下”还是“北上”的争论。

进攻苏联对日本有什么好处?日本为什么选择了空袭珍珠港?

基于上述日本资源极度短缺的问题,出兵向资源区的扩张已经势在必行,关键就在于向什么地方扩张能解除日本的资源危机。此时日本需要的是:铁、铜、大米、橡胶、棉花、石油、锡、锌等等……

但是我们向北看,出兵苏联并不能短时间内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上面提到的包括大米、橡胶、棉花都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根本没有的资源,唯一的就是库页岛生产石油。而虽然我们现在已知西伯利亚地区存在大量的铁、煤和石油资源等矿产资源,甚至该地区能源总储量占全球的25%以上,但当时的西伯利亚并没有被开发,资源都是未知的。比如预计储量达400亿吨的秋明油田,储量相当于美国全部的油气储量,但他的探明时间为1964年5月,此时距离日本投降已经过去19年换。句话说,日本出兵北上是得不到期望的急需资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日本所面对的问题,最终只会大量消耗日本的有生兵力导致局势更为恶化。

500

但是东南亚则不同,东南亚地区的资源种类和储量极为丰富,日本急切需要的石油、大米都是东南亚的主要物产,而铜、镍、橡胶的储量也是极为丰富。日本在越南地区以垄断的形式优先向日本军队供应橡胶,由于产量极大,至1944年时有16万吨未用的橡胶处于积压状态。而荷属东印度的婆罗洲能达到每年800万吨的石油生产量。大米,1940-1945年,日本仅在越南地区就以强制征收的形式取得超过350万吨。而且美英荷法等国在东南亚经营多年,现成的矿、油田和橡胶林使得日本立即可以得到这些继续的资源,根本无需重新开发。在1941年只能维持2-3个月原油的日本来说,显然东南亚比苏联来的要实在,如果北进苏联日本恐怕在好几年内都打不出油,这是致命问题。

500

另外上面我们提到的与美国因为中国利益带来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不将美国逼迫到谈判桌上那么美国永远是个定时炸弹随时威胁日本,如果不解除美国这个威胁,那么即便日本北上也随时会遭到美国的制裁。所以,日本大本营最终的策略就是“北守南攻”,先发制人打掉美英法荷在太平洋上的势力,敲掉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全面占领东南亚获取资源。按照日本的设想,美国想要恢复在太平洋的势力大概需要至少2-3年时间,而日本则可以利用东南亚的资源在这段时间内快速发展,达到与美国抗衡的实力,最终逼迫美国重返谈判桌承认日本在太平洋以及中国的利益。但事与愿违,仅仅在空袭珍珠港数月后的珊瑚海海战和中途岛海战让日本的幻想破灭,美国利用强大的军事工业体系强行“逆袭”成功反击日本。

500

中途岛海战中中弹的“飞龙”号航空母舰

所以对于日本北上还是南下的问题,从根本上日本就不可能选择北上进攻苏联,无论是苏日双方实力对比以及日本短时间内的实际需求都不支持“与德国夹击苏联”。所以也不存在日本“南下”是战略失误这种说法,因为日本根本没有北上的能力。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