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消耗资源的饮料帝国

500

可以说,二战期间,美军参战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3年多,却为可口可乐为代表的美式消费产品行销全球提供了最为有利的条件。战后,可口可乐开始在欧洲、日本等地加速铺设装瓶和销售网络。

1948年,美国政府出资50亿美元,支持欧洲复兴重建,美国国会为此成立了专门的经济合作署。可口可乐像过去那样去争取合作署的支持,申请获得资金在西欧和北非增加建立瓶装厂。

出人意料的是,经济合作署拒绝了可口可乐公司的申请。这一组织不同于美国政府的其他部门,前者均由有经验的商界精英组成,很清楚的指出,可口可乐公司的商业模式无助于受资助国成为经济自主的国家的目标,甚至还将造成相关国家的饮用水资源短缺。

(2013年3月15日,有媒体报道,国家测绘局和云南测绘局官员称,国家安全部门已经介入对可口可乐非法测绘事件的调查,其测绘行为已经涉及云南以外的省份。据资料显示,可口可乐事实上早已在全球设有工厂的地区对水资源数据进行搜集。这一收集行为已经持续近十年,涉及对旗下工厂所在地进行“详细的流域测绘”。)

(2017年6月5日,也有媒体报道《发挥核心业务优势 可口可乐中国致力水资源保护》

1954年,经济合作署改组为国际合作署,重点转向东南亚地区,希望加速该地区发展,与新中国竞争地区影响力。可口可乐公司再次提交申请,希望获得贷款担保在印度及东南亚国家建立装瓶厂。但这番要求被国际合作署拒绝,该组织依然不看好可口可乐的商业合作模式。

可以说,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前期的10余年里,可口可乐公司经历了十分罕见的政治困难局面,其原因就在于,这家公司的商业模式并不被美国政界、企业界其他人士待见。

可口可乐开创并发扬光大了一种商业模式,即绝对意义上的轻资产模式。这家公司从成立以来,就通过不由其拥有或直接管理的全球生产和分销网络来销售产品,而且其原材料的采购同样由第三方厂商负责。这意味着,企业可以自由选择最佳的原料供应地和分销市场,并且不对种植园、工厂、销售网络中的任何问题承担责任。

500

美国环境史研究学者、俄亥俄州立大学环境史助理教授巴托·J.埃尔莫尔在其所著的《可口可乐帝国:一部资源掠夺史》提出,可口可乐公司以及其他类似模式的公司,都可归于采掘工业,大量采掘自然资源并将环境代价外部化,独享巨额利润。这本书梳理了可口可乐公司的发展史,认为这家公司不恰当的鼓励了原材料的单一化种植,还支持灌装商从缺水地区的蓄水层中攫取数十亿加仑的宝贵水资源,并与众多的化学加工厂合作,将源自自然的资源变成商业物品进行出售。不仅如此,由于可口可乐以及软饮料行业的其他生产商不断加码过量生产,已经使得可乐塑料空瓶堆积如山,而饮料中的糖分也因从过去的蔗糖变成了高果糖玉米糖浆,让大批的消费者迈入胖子的行列。

500

全书第一部分讲述了可口可乐公司从创建到二战结束的几十年发展史。应该指出的是,可口可乐公司之所以最初选择轻资产模式,即向加盟商出售浓缩糖浆,再由后者用水兑为适于饮用的可乐,主要是因为该公司囊中羞涩,不得已为之。但该公司也很快意识到了自身模式的优点,即不必承担灌装等设备及运输设备购置、维修、更新和管理的成本。而在19世纪末期,美国各地开始由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斥资更新公共设施建设水平,其中重要的设施项目就是升级自来水净化设备和管网,并由市政部门承担更新维护成本。事实上,这使得可口可乐及其竞争同行们得以减少在水净化方面的投入成本。

可口可乐中的咖啡因,最初取自茶叶,具体来说是孟山都等公司买来茶叶企业使用过的茶屑,提炼出咖啡因,再出售给可乐企业。咖啡因是可乐饮料,以及所谓的功能性饮料受到消费者欢迎的关键。而要让可乐的口感变得更好,就必须加入足够的糖——可口可乐最初加入的糖分是蔗糖,从这个意义上讲,虽然过量摄入蔗糖同样是不健康的选择,但其造成的不良影响,仍然低于20世纪后期逐渐在食品工业中广泛替代蔗糖的高果糖玉米糖浆。《可口可乐帝国:一部资源掠夺史》书中提到,20世纪20-40年代,可口可乐公司已经非常擅长通过政府游说以及广告、公关攻势,来巩固自身在原料供应、市场销售中的优势地位。

500(高果糖玉米糖浆的危害性远远大于蔗糖)

 值得一提的是,可口可乐公司在二战后曾一度拒绝采购孟山都等公司用化学合成方式提取的咖啡因,但很快,因为化学合成的咖啡因,成本要远远低于植物原料提取的同样成分,所以前者也很快放弃了自己的原则。

《可口可乐帝国:一部资源掠夺史》书中第二部分详细叙述了可口可乐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如何成长为一家全球巨头。这本书对于可口可乐公司及其全球体系在这几十年来发挥企业家精神,积极开拓的行动予以了赞赏,但也指出这家公司仍在“不断索取更多的原材料、更多的土地、更多的机器设备以及更多廉价劳动力”。

正如本文开篇所提到的那样,可口可乐公司一度在海外开拓推广中面临政治障碍,这一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不仅如此,该公司还敏锐的抓住了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支持私营企业发展、减少公共设施投入的“机遇”,借助美国一些城市曝出自来水处理能力下降的丑闻消息,开始将净化后的瓶装水像可乐一样进行出售。瓶装水生意由此成为了该公司以及饮料行业其他企业的重要利润来源——但需要指出的是,正是因为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20世纪80年代起影响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策路线,所以才会出现作为最基本的公共民用品的自来水,频频曝出质量丑闻,这反过来居然为瓶装水生意开创了商业前景。由此,饮用纯净的水,在相关的国家和地区,不再像过去那样成为最基本的民生权利,而是需要用钱才能买到的增值服务。此外,瓶装水生意的红火,让一些缺水国家、地区和城市非常宝贵的水资源,也都进入了瓶装水厂商的灌装管道,反而加剧了缺水状况。

500(瓶装水生意的红火,源自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指导的经济政策,将洁净饮用水的供给责任从政府转移给了承包商)

《可口可乐帝国:一部资源掠夺史》书中也提到,可口可乐公司在印度、澳大利亚等国都不断引发与所在国监管部门、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组织的冲突,这是因为灌装可乐最需要的资源也是水资源。可口可乐公司及其同行加速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布点办厂,扩充产能,其实极大的挤占了当地居民所可能享有的水资源。

500

可口可乐等饮料厂商所选用的产品包装,在20世纪中还从可回收的玻璃瓶,发展到易拉罐,再到后来的塑料瓶。尽管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许多环保组织就已经意识到饮料塑料瓶的泛滥,注定要给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负担,相关的抗议活动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从未停歇,但饮料厂商为此采取的应对举措总体上是乏力的,如书中所述的回收厂商所回收的塑料瓶数量极其有限,一些厂商甚至因为入不敷出而很快倒闭。《可口可乐帝国:一部资源掠夺史》全书最后一章叙述了以可口可乐为代表的饮料厂商,通过将饮料中的糖分从蔗糖置换为高果糖玉米糖浆,因而获取的巨大增额利润,以及所造成的消费者健康问题。

所评图书:

书名:《可口可乐帝国:一部资源掠夺史》

作者:(美)巴托·J.埃尔莫尔

译者:林祖森、张雪媛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5月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