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湖是怎样从墨西哥湾出海的?

500

NO.139

风青末/文

 直至今日,五大湖-密西西比航道建设,一直是美国政府每年财政预算的重心之一。

面朝大海

500

校/捕风者 画/一条人文主义狗 图/地缘谷

500

世界上最著名的淡水湖群,莫过于美国加拿大边境的五大湖,它由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组成,湖中淡水总量约占全世界淡水湖湖水总量的五分之一。由于广阔的湖面面积(等同于英国国土面积),从湖边远眺,一望无际,看上去像海平面一样,因此,五大湖又有“北美大陆地中海”的美称。

500

一望无际的苏必利尔湖

500

大约10亿年前,来自地球内部的热量将苏必利尔湖周围的地形拉长、变薄,最后形成一个大陆中部的裂谷。如果火山随后持续喷发,这股巨大的力量可以将整个北美大陆撕裂,让裂缝扩大到可以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也就是说,五大湖区原本会成为一片海洋

然而随着火山活动,该地区持续下沉,火山能量冷却后,淡水逐渐出现,最终造就了五大湖区今时今日的地貌。人们可以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苏必利尔湖北岸,苏格拉夫湾的熔岩中看到火山几乎把整个大陆一分为二的证据。

五大湖-圣劳伦斯航道

如今五大湖区是美国和加拿大的天然国境分界线,除了密歇根湖独属于美国,其余湖泊均为美加两国共有。五大湖区不仅为美加人民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淡水资源,而且为两国“打造”了无可比拟的运河系统和运输渠道,五个湖泊相互连接,使得大型船舶在湖泊之间可以自由航行,借助加拿大圣劳伦斯河,五大湖沿岸城市贸易商品得以出入大西洋畅通无阻。

五大湖-圣劳伦斯航道

500

500

然而圣劳伦斯河毕竟掌控在加拿大人手里,这让美国人提心吊胆。虽然自建国以来,这个北方邻国一直是美国最坚定的“盟友”和经济伙伴,却也很难完全打消美国人的顾虑

除此之外,圣劳伦斯河处于高纬度,每年都有很长的结冰期,虽然每年美国海岸警卫队都会抽调人员去航道破冰,但还是给五大湖沿岸出海贸易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500

正因如此,美国人一直在探索五大湖出海的新方式。比如,让五大湖航道向南延伸,连接美国的内河系统,通过内河航运从墨西哥湾出海。这听上去似乎遥不可及,但墨西哥湾和五大湖区域却大有渊源。鲜为人知的是,五大湖的重要补给水源地,就是遥远南方的墨西哥湾。

墨西哥湾

500

墨西哥湾位于亚热带,强劲的墨西哥湾暖流,给沿岸地区带去了巨大的热量,进而将大量的海水源源不断的变成水蒸气,借助于南方的海面的暖风,这些水蒸气经过1000多英里的漫长旅行,最后以雨雪的形式落到五大湖,成为五大湖重要的淡水补给

500

“联姻“密西西比河

1874年,明尼苏达州政府首先提出工程设想——在苏必利尔湖和密西西比河之间修建一条运河。

500

当时,明尼苏达州的商业都是由天然航道推动的,而天然航道的季节局限越来越明显,航道的通航条件也逐年下降。因此,明州政府决心修建一条人工运河,推动商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政府立法人员认为,通过修建一条运河,可以节省苏必利尔湖到密西西西比河支流——圣克罗伊河之间的距离。短期之内,这条运河就可以打开巨大的贸易市场:向北,运河可以将密西西比河上游流域的农业剩余产品,通过五大湖以及圣劳伦斯河航道,运送到东欧和欧洲市场。向南,加拿大的木材和粮食,也可以通过密西西比河,被运输到更广阔的美国腹地市场。

密西西比河是世界上主要的河流系统之一,近200年来,农业一直是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主要土地利用方式,并改变了该地区的水文循环和能源分配方式。

以密西西比州为例,作为第一大产业的农业,直接或间接雇佣了该州约29%的劳动力,为该州带来每年77.2亿美元的经济价值。该州约有34700个农场,占地1040万英亩,农场平均面积为299英亩。主要的农产品包括:鸡蛋、大豆、棉花、玉米、肉牛、土豆、大米等等。

500

放眼全国,密西西西比河流域内发展起来的庞大的农业,生产了全国92%的用于出口的农产品、78%用于出口的饲料谷物和大豆以及大部分家畜和生猪生产。大量农产品的出口需求,直接推动了密西西比水系的航运建设。

500

看到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连接后的巨大市场潜力,除了明州,伊利诺伊州和威斯康星州也纷纷从五大湖疏浚人工航道。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伊利诺伊州修建的伊利诺伊-密歇根运河,这条运河的开凿,使芝加哥得以飞速发展,最终跃升为全美第三大城市。

芝加哥

500

芝加哥位于密西西比河支流与密歇根湖的交汇处,这里河网密布,自古以来就是美国北部通往中部和南部的水运通道。鉴于芝加哥重要的地缘优势,美国政府在19世纪初期,就着手筹备打通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的快速水运通道。

密歇根湖畔的芝加哥

500

伊利诺伊和密歇根运河于1836年开始修建,总成本超过600万美元。但是1837年出现的伊利诺伊州金融危机,引发了人们的恐慌,运河修建一度中断了数年。彼时,修建运河仍是一项危险的工作,而大部分的工程由勤劳的爱尔兰移民完成。

500

1848年,这条全长154公里的运河正式通航。运河宽18米,深2米,将五大湖与密西西比河和墨西哥湾连接起来。运河穿过芝加哥港口,帮助芝加哥在铁路时代之前成为美国的交通枢纽

运河开凿前,该地区的农业仅限于自给自足。运河的开凿,扩大了伊利诺伊州北部农业的市场,市场的扩大伴随着惊人的利润,农业的繁荣也造就了芝加哥城的兴盛。于是美国人开始疯狂寻求在芝加哥的投资机会,运河沿岸市镇的土地价格迅速攀升。1934年,芝加哥的土地价值,在两年之内如滚雪球般涨了35倍;运河开始修建后,地价再次上涨5倍。

芝加哥灯光

500

短短几年,芝加哥成为伊利诺伊河谷的贸易中心,政府和商人开始尝试修建受气候条件影响更小的铁路。铁路和运河构成多式联运系统,让芝加哥前景更加广阔,1854年,芝加哥就成为了美国中西部的铁路枢纽。

除此之外,1833年建成的俄亥俄和伊利运河,1853年建成的瓦巴什和伊利运河,和其他连接五大湖的运河一起,构成了由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为主的航道网,这个航道网对美国中西部早期经济开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至今日,航道建设,一直是美国政府每年财政预算的重心之一。

500

通往伊利湖的运河

500

强大的内河航运系统将美国38个州的中心地带,与墨西哥湾沿岸相连,中西部地区的农产品得以运输到全美国以至全球市场。相比于东西部沿海城市,原本在地理位置上不占优势的中西部,借助内河和农业迅速崛起。如今,密西西比河流域的经济价值超过4000亿美元。

密西西比河流域农场

500

每年,航运业和消费者依靠内河运输约6.3亿吨货物,价值超过730亿美元。田纳西河谷管理局的研究指出,水运平均运输成本比其他运输方式节省了10.67美元/吨。这意味着,内河航运系统每年为美国经济节省超过120亿美元的运输费用。

同时,内河航运系统承担美国一半的谷物进出口运输业务,四分之一的原油运输业务。

借助于密西西比河东部支流俄亥俄河,将发达的东北工业区同墨西哥沿岸的南部工业区相连,休斯顿的石油进而北上直达底特律芝加哥。整个航运网的附属经济价值每年超过320亿美元。随着航运企业不断发展,港口业务扩大,仅内河航运,每年就能为美国创造约15000个工作岗位。

500

墨西哥湾石油钻井平台

500

机遇与挑战

如今,这个错综复杂的内河网,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首先,五大湖区不仅是周围城市的水源地,还成为了城市的污水排放的目的地。生活污水,加上航运产生的污染,对五大湖及其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来自加拿大的一项研究表明,人们在安大略湖支流的河口设立的堤坝和拦网,已经严重阻碍了野生大西洋鲑鱼(三文鱼)的自然迁徙渠道,如今,野生大西洋鲑鱼基本灭绝。

500

500

其次,随着沿岸城市人口逐渐增加,用水量的剧增,使得五大湖水位迅速下降。水位的下降,给湖区治理带来了困难,更是阻碍了一些吃水较深的大型集装箱船进入湖区。只有小型的散货船可以进入五大湖区,这无疑使得湖区连接内河的经济效益大大降低

最后,密西西比河航道内淤泥逐渐累积,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大量的持续性降水导致河流流域内洪灾频发,已经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以及航运业的发展。

密西西比河洪灾

500

不过,美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了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问题的严峻性。近些年,美国加大了对两者的综合治理

在美国,密西西比河被喻为“老人河”,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的“联姻”让密西西比河重新始焕发生机,并且成为美国中部经济发展的枢纽和引擎,古老的五大湖也借此走向海洋,为美国南方及广阔的拉美商贸进入美国中央大平原和东北工业区开辟了第二条航线

参考资料

五大湖水路 . 维基百科

MississippiAgriculture Overview . Agriculture and Commerce

Fromthe Great Lakes to the Gulf . Minnesota Sea Grant

Chicagoto the Gulf of Mexico - Inland Waterways . Sailing Blue Heeler

Waterfrom the Gulf of Mexico in the Great Lakes . Sea Around You

Fromthe Great Lakes to Coastal Louisiana: Climate Change Will Affect Everyone . National Wildlife Federation’s Blog

现代美国内河航运透视 . 浙商网

北美大湖区管理借鉴 . 中国林业网

MississippiRiver Facts . National Park Service

MajorCanals Built in the 19th Century . The Geography of Transport Systems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缘谷立场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