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文编程之三:实现中文编程的入手点

        软件实现中文编程,其实从技术角度来看并不是一个难事,可能更多的难点在于生态,也就是兼容性。标准库和第三方库都是需要改,重新测试。

         100多年前,鲁迅等先人提出汉字拉丁化,采用拉丁字母书写,为什么这样做呐,因为在鲁迅那个时代,英文有打字机,中文没有,无论是出版还书籍,还是报纸,中文的难度要比英文大几个数量级,中文打字机简直是天方夜谭,在当时人的认知里,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中国宋朝就发明了活字印刷,但是却是在欧洲普及的比中国好。

         汉字拉丁化是当时无奈的选择,但是中国人,并没有就此放弃中文。从王云五的四角号码检字法,到汉语注音,汉语拼音,改革后的五笔输入法。一代代人从头研究,才使得中文在互联网时代没有成为死文字。普通大众使用中文已经没有什么不便,大家要明白,这一切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几代人穷极一生的努力换来的。否则我们现在应该像越南一样看不懂自己的历史了。

        现在在电脑底层技术、各学科尖端领域,鲁迅先生面对情况依然存在,工具不是中文的,系统不是中文的,论文都不是中文的,用中文还是不要用中文,这个问题依然还在。就编程而言,对于母语不是英文的初学者来说最难的情况就是,写好一段代码,测试bug报错,一大坨英文出现在眼前,初学者只能百度,明白意思以后还要翻技术文档,学习门槛太高了。任何程序员大牛无论多么牛,都是从初学者过来的,使得程序员的职业门槛很高。

       一个人多么厉害,最多也是做几个项目,

       一个公司多么厉害,也就是做几个行业,但是中文编程牵扯的行业太多了,芯片就有CPU设计,代工,CPU软件等等,操作系统又有Linux,BSD等,全都是英文,即使是某个单项行业有突破,能够用中文搭建工作环境,但是与其他行业如何通信,标准化就成一个大灾难。个人是没有办法对整个生态的。

          想要把中文传承下去,唯一的办法就是国家组织一个类似两弹一星的专项工程,协调各行业,做好标准化,这样才能实现从硬件到软件真正的自主中文体系。

        从现代的历史来看,追赶者只能采用全国计划的形式才有可能成功,别无他法,自由放任是领先者忽悠后发者的,举个例子,如果实现了中文编程,有了中文JAVa,但是操作系统是英文的,操作系统迭代几次,升级一下API接口,可能所有努力就付诸东流。CPU架构修改一下,通信接口也改了,又得从新再来。软件的问题都是表象,根子在硬件身上。只能协同发展才有可能实现全中文工作环境。

500

                                                 第二篇发不出来,到这里来看吧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