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灵帝为什么宠信宦官,而且给予兵权?

500

一个朝代衰微,会有很多明显的表现。但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作为皇权时代的权力核心的皇帝出了问题,比如说连续遭遇未成年的皇帝,就会出现权臣专政的情况。东汉在桓帝之前,就连续出现了顺帝、冲帝、质帝三个娃娃皇帝。好不容易从宗室中找了个桓帝继位,结果桓帝有没有儿子,只好找了桓帝的侄儿,也就是灵帝来当皇帝。

以外藩身份入继大统,是有很大风险的。比如汉昭帝死后,霍光主持之下,找了昌邑王刘贺入继大统,但是只当了27天皇帝就又被霍光废黜了,而且给罗织了一百多项过错,等于刘贺当皇帝的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什么都不干,专门犯错误。刘贺被废黜后,又被贬为海昏候,降低了爵位。

质帝九岁的时候,大将军梁冀毒死了他,梁太后以嫁妹妹给桓帝的名义,把当时还是蠡吾侯的桓帝召入京城,立为皇帝。当时桓帝已经十五岁了,但梁太后依然临朝听政,并且实际上是梁冀把持朝政,桓帝也把梁太后的妹妹立为皇后,这显然都是梁太后与梁冀的主意,是想把桓帝当成傀儡。

梁太后和梁皇后先后死去之后,桓帝在太监的协助下,一举铲除了梁冀。为了酬谢帮助自己铲除梁冀的五个宦官,桓帝封这五个宦官为侯,也就为宦官干政奠定了基础。不过,桓帝本身也爱财,一般都是宰相之类的权奸弄权,才卖官鬻爵,桓帝则是干脆自己亲自上阵,直接受贿,在宫中积累了大量财富。

桓帝死后没有儿子,皇后窦氏和哥哥窦武商量,最后只好找了灵帝继位。当时灵帝只有十二岁,所以由太尉陈蕃为太傅,窦武为大将军,陈蕃、窦武和司徒胡广参录尚书事,实际上也就是辅政大臣。陈蕃和窦武本来计划诛杀桓帝留下的宦官,以控制朝政,结果事机不密,反而被宦官先下手为强,矫诏一举诛杀了陈蕃和窦武,并在之后制造了党锢之祸。

此后,司徒刘郃等人又密谋铲除宦官,结果同样是被宦官先下手为强,杀死了他们。这样,宦官控制宫廷禁卫军,成了最大的势力,谁也无可奈何。到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与朝臣密谋,想铲除宦官,结果同样是被宦官骗入宫中,杀死了何进。只不过这次与以往不同的是,以往都是带头诛杀宦官不成,其他人也不会怎么样,而这次先是袁术等人率兵火烧宫门,接着又是董卓率兵进京,控制了洛阳,从而开启了汉末大乱的大幕。

皇帝是皇权时代的权力中枢,内廷与外朝之间需要相互牵制,来保持平衡,这样皇帝就可以处在比较安全的位置,既不会被外朝的权臣控制,也不会被内廷的太监所控制。但桓帝入继大统的时候,梁冀毒死质帝,权倾朝野,而且留下了“豺狼当道”的著名成语,所以桓帝当时是比较紧张的。桓帝利用宦官,除去了梁冀,也铲除了梁氏的势力,这是正常的权力斗争。

在已经铲除梁氏之后,却因此而过度相信宦官,让宦官完全控制宫廷禁卫军,内廷与外朝之间就又失衡了。在宦官当权期间,不断对当时的名臣士大夫进行政治迫害,制造党锢之祸,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可以视为皇帝对当时已经逐渐壮大的世家大族势力的一种打击和平衡,以避免自己成为世家大族的傀儡。

虽然在灵帝生前身后出现了三次外朝大臣意图诛杀宦官反而被宦官诛杀的事情,但前两次显然是在皇帝的支持和默许之下才实现的,也可以看成皇帝试图加强皇权。而最后一次何进在朝廷的权力斗争中引入边军,而且出现了朝臣直接率兵围攻皇宫,非要强行诛杀宦官的情况,就说明世家大族为主体的外朝势力也已经不甘于继续隐忍了,而采取了极端的反抗行动。

皇权、宦官与朝臣之间的权力斗争是帝制时代的常态,但要保持平衡则是非常困难的,稍有不慎就会失去这个平衡,从而打破这个平衡局面。但一旦出现这个平衡局面被打破的情况,一个王朝也就差不多走到尽头了。虽然宦官专政容易制造政治混乱,出现比较严重的危机,但宦官本身是依附于皇权的,并不会危及皇权。这也是皇帝更容易信任宦官的原因。

500

《大路朝天:中国道路与中国革命》

作者:萧武

出版:中信出版社2018年3月

京东、天猫、当当、亚马逊等各主要平台均有售,需要签名版请私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