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怪兽般的巨蛙的淫叫”是指什么?

    最近读《回到苏联——披头士震撼克林姆林宫》这本书,看到一个地方挺让人感慨的。

    “在新经济政策接下来的六年里,爵士乐和帕尔纳克在苏联风靡一时——而同时在西方世界,爵士乐常常被批判和审查。……在美国,这种音乐被称作是“堕落之路”,在英国则开始实行针对爵士乐的演出的宵禁。”

    而在当时的苏联,对革命后的新领导人而言,爵士乐是一个令人困惑的存在。它来自堕落的美国,它听上去粗糙、不专业、难以界定——对于一个想要控制生活方方面面的劳动者的新天堂来说无法接受。但同时,爵士乐又是“无产阶级的音乐”,文化政委认可这一点,人民大众也为它着迷。

    感慨什么呢?如果对后来的文化冷战中爵士乐发挥的作用有所了解,估计是想不到,最早竟是西方世界批判和审查爵士乐,苏联倒还好,因为这是来自穷苦黑人的音乐。1926年,卢那察尔斯基还向美国派出一名爵士乐大使,来自列宁格勒的钢琴家利奥波德·特普利茨基受命前往美国,学习美国式的演奏技巧,购买美国乐器和乐谱,然后回到他的家乡组建一支爵士乐队。(顺便说一下,卢那察尔斯基就是参与制定了1925年的《在文艺方面的政策》决议的一员,还有布哈林,这个决议很大程度上是延续和试图解决列宁和无产阶级文化派的争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比较尊重文艺规律,比较开明,可惜时间很短。)

    不过很快,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当然品味接受程度是一方面,比如那个去美国交流的特普利茨基,回来以后举办了演出,被批评这种音乐和声粗鄙,旋律与和声都是毫无艺术感的模仿。另一方面,是整个文艺政策的收紧和激进化,特别是其方式方法,常常让人很疑惑,当然我们中国人应该也不陌生。比如在音乐领域,柴可夫斯基就开始被称为“封建领主”,而肖邦被称为“资产阶级美学家”。

    关键是,其中的一些做法,比较搞笑。比如查禁萨克斯,说因为萨克斯的性感音色表达了放纵的激情,据说在之后的几十年,苏联很难找到萨克斯这件乐器,既不生产,也不进口。爵士乐被称为“就像一头金属猪猡的嘶吼”,或者“一只怪兽般的巨蛙的淫叫”。

    最搞笑的是,俄罗斯无产阶级音乐家协会会专门负责批判切分音,说切分音会消减年轻人对社会工作的热情。(切分音表示mmp,可以说对艺术的理解是相当机械了。)

    到了冷战之后,特别是美苏开始恢复文化交流之后,爵士乐就成了美国国务院的宠儿,成为美国文化输出和宣传的核心武器之一。除了世界各地的巡演,1955年,美国之音推出“音乐美利坚”栏目,电台也成为爵士乐最重要的传播途径,应该还有诸如自由电台或者欧洲自由电台。

    当然,美国在力推爵士乐的时候,也不是没遇到阻力。有一些来自国内,比如1956年,亚拉巴马州的“白人公民委员会”抵制爵士乐,抵制取消种族隔离,认为爵士乐的推广是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的阴谋。再比如说为数不少的保守主义立场的民众,仍然认为爵士乐是野蛮人的,粗鄙不堪的噪音。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美国推爵士乐本身就是双刃剑,因为难免被国际上抨击自身的种族问题。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特别是,许多黑人爵士乐手会在各种场合公开指责政府。(这可不是小骂大帮忙,种族问题在冷战期间一直被苏联拿来做文章的。)

    不过,当时美国没有说爵士低俗,或者说有害青少年就给封了,而是表现出了一定的文化治理上的灵活性。比如在文化巡演的计划中,让本尼·古德曼这样有专业音乐训练的白人替代吉莱斯皮,净化爵士乐,保留了爵士的一部分律动感,淡化了过分原生态的部分。再比如在一些会为政府说好话的爵士乐手,强烈抨击政府之后,仍然保留他们文化大使的身份,让爵士乐的巡演本身为美国赢得正面效应。(当然民权运动和种族平等事业在当时也确实是上升期,不少黑人爵士乐手出国以后还是会承认,大方向是好的。)还有比如在这个过程中,打造一种至少我们言论是自由的,也能挽回一点形象。

    苏联这边就比较难了,禁也禁不住,放又不能放。57年,莫斯科国际青年音乐节前后,各种本土爵士乐团在地方音乐节一起各种登台表演。作曲家协会对这一场景十分愤怒,谴责共青团宣传低俗音乐,因为共青团负责的音乐节。媒体是怒斥资产阶级文化渗透,政府呢,是封禁的或松或紧,这个和赫鲁晓夫时期的文化政策的变化有关。在一篇叫《苏联的音乐青年》的文章中,作者说,“将莫扎特和贝多芬进化到黑人的爵士乐队。黑人们看到他们的白色的主子向着美洲黑人早已走过的野蛮路上进化发展,他们心中必然暗笑不己。” 

    可惜并不是的。

    当然,苏联文化的问题其实复杂的多,并不是甩锅给政治就能全解释通的,以后有机会再说。所以我其实也不太推荐《回到苏联》这个书,意识形态味道太浓,思路太简单粗暴,倒是《莫斯科的黄金时代——苏联建立的传媒帝国如何在文化冷战中落败》,我觉得非常值得一读。这里至少存在着两个相关的问题,一个是,我想基本不存在政府干预不干预文艺的问题,这是个假问题,问题在于,政府的文化治理如何有效?想想美国在冷战时期的文化工作,也有个不断改进的过程,很有意思。另一个是,还是要理解文艺的本质,理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否则什么文化体制都没*用。最近十来年吧,冷战研究的一个热点大概就是“文化冷战”,好的书也不多,但也不少,不过总体来说越看越担心,你说有什么那么多揭露冷战时期美国阴谋的(国务院-中情局-美国新闻署),官方看了以后是个什么感觉?会不会吓一跳,会不会说原来这个背后是有操控的,那个背后是有阴谋的,那咱们以后要当心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