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国的崛起与大清帝国的衰落 ——“爱国主义”和“帝国主义”,只有一墙之隔!

       

500

         毛主席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如果用这句话老看明治政府统治下的日本,时刻以最低姿态,学习西方科学文化技术,促成了日本帝国的迅速崛起。前文已经就明治政府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方面,所做的全部努力进行了简要介绍,而且就其重要意义也进行了阐述。不难看出,明治维新给日本带来了全面飞跃。国力日渐强盛,爱国主义情怀,也在渐渐向“极端爱国主义”转变,而由“极端爱国主义”到“帝国主义”,只不过是众人合力推倒一个本来就颤巍巍的墙而已。

明治政府时期,日本民众受到是“忠君爱国”的臣民教育。对天皇来说,日本民众就是有忠君爱国头脑的、懂得近代知识技能的工具。

这种“三纲五常”的儒家思想,被日本政府短暂抛弃,而又迅速拾起,极为别扭的和民主自由主义捆绑在一起,形成明治政府特有的教育模式。

一、愚忠思想更加严重

日本民众刚刚从幕府时代解脱出来,思想还未彻底转变。除少数知识分子较快的接受西方文化,产生较为强烈的民主自由思想,并由此导致了几次较为强烈的民权运动。绝大多数日本人,思想上处于保守状态。还没来得及接受、理解、吸收民权主义思想,就被新的“愚忠”教育套上了精神枷锁。

当然这个精神枷锁,因其具于较为明显的延续性,因而民众更容易接受。相对于幕府时代的愚民思想,天皇的愚民教育,不仅仅是受益对象的变化。从忠于幕府将军、藩主,到忠臣于全日本唯一的君主——天皇。而且从形式也有更大变化。过去只是手口相传,而现在从幼儿抓起,有较为完备的新式教育体制,此种教育方式更为彻底、更为深入。

对于那些年龄较大的日本人,根本无需投入太多的教育资源,因为传统思想就是“忠于领导者”,从将军、藩主到天皇,对于他们来说,没有本质上的变化。但是对于新生一代人,对他们的教育才是最深入、最彻底的。从小脑袋里就被打上“忠君爱国”的烙印。天皇作为君主,在他们的脑海里,是神一样的存在。

因此,在1912年明治天皇因尿毒症去世前后,日本社会弥漫着一种极度悲伤的气氛。

天皇病重的消息传出后,据《明治大正见闻录》记载:“皇宫前的草地上,祈愿天皇陛下康复的人群,从早至晚越聚越多。他们席地而坐,跪神拜佛,或捶胸,或鞠躬,还有许多人在哭泣。这些人近似发狂。其实不仅是这些人,市内所到之处,悲痛欲狂的人们随处可见。”

此种情况,在明治天皇去世以后,尤为突出。

举国上下的悲恸,在中国也曾出现。毛主席、周总理等领袖过世的时候,亦是举过悲恸,但是此种悲恸与日本民众对天皇去世的悲恸有大不同。

在日本民众的脑海里,明治天皇的去世,是心里的神轰然崩塌,无助与迷茫,找不到活下去的方向和目标。

在中国人的眼中,两位领袖的过世,是人们心中的不舍。虽然在农村,这些文化落后的地方,人们曾有过祭拜毛主席、周总理像的现象,但是这种意识,只不过是人们发自于内心的感激与崇敬,并未神话其个人形象。

马克思主义倡导的“无神论”,是新中国政府积极倡导的。而明治政府倡导是天皇的个人神话,与封建统治阶段,中国古代皇帝一样,强调“天子”身份,君权神授的思想一样。

明治时期,日本民众所接受的正是接受此种封建君主思想灌输,同时接受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知识,两者杂合在一起,形成日本特有的“愚忠”思想。

这种思想影响的日本社会,民众思想更加被禁锢,强于日本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

因为,此时的日本民众,已经有了“国家”意识。

二、国家意识与爱国主义

幕府时代的日本民众,基本没有国家的意识,但是有幕府、藩国的意识。恰如同中国在春秋时期,人们并不关心“周天子”,而是时刻忧虑自己的郡国安危。

明治政府建立统一的日本后,日本民众的国家意识才逐渐被建立起来,日本实现了空前的大一统。西方强国进入日本社会,日本社会逐渐形成了美、英、德等国与日本国的认识。

而中国人民国家意识的建立,萌发于义和团运动,发展于辛亥革命,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才完全建立起来,尤其是在完成 社会主义革命后,这种国家意识才更加强烈,伴随着国力的日渐强盛,爱国主义情怀也更加强烈。

一种意识的建立,必然附带着一种情感。国家意识,必然附带着爱国主义情怀。这种强烈的种族认同感,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那必然引起灾祸。

如果说“黑船”到来后,一个时期内,日本民众表现出的针对外国人,反对外来文化侵入的过激行为,只能称之为狭隘的爱国主义。那么在明治政府统治时期,日本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怀,才真正向广泛的爱国主义情怀发生巨大转变。

伴随着自由民权运动的开始、盛行,到被压制,日本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又发生了巨大转变。

在明治政府与幕府共存的幕末时期,狭隘的爱国主义曾在民众思想中占据一席之地。

在“尊王攘夷”思想的影响下,自认为社会精英的武士阶层针对外国人、本国知识分子、倡导学习西方官员的暗杀一时成风。这种狭隘的爱国主义情怀,弥漫了整个日本社会,“爱国贼”的行为随处可见。这些激情的“爱国者”,特别是在通商口岸,很快掀起了“愤青”大肆刺杀外国人的风潮。对内把怒火洒向本国同胞。

“樱田门事变”之后,排外风气更加高涨,在外国人看来,日本充满了暴力和恐怖。尤其是发生了“生麦事件”,酿成巨大危机,一度将日本推向战争边缘,最后幕府不得已赔偿巨款,才平复了一场战争隐患。

那些理性主张朝廷和幕府融合、采取开国进去主义的有识之士被视为通敌,成为暗杀对象。井伊直弼、坂本龙马等一大批有识之士,都是死在“自己人”的刀下。

这种盲目排外的社会破坏活动,加剧了日本社会的动荡,也在持续计划明治政府与幕府之间的矛盾。“爱国愤青”的行为,逐渐被世人所唾弃。国民慢慢意识到,只有以改革开放的心态接受现代文明,融入现代文明,才是日本的出路。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倒幕运动开始,明治统一日本,并开始了漫长的改革运动,狭隘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渐渐消亡。

此时的日本民众由狭隘的爱国主义情怀,逐渐向广义的爱国主义情怀转变。全国上下,追随明治政府的脚步,全身心的追赶西方列强的热潮中。

三、极端爱国主义与军国主义

教育改革的推进,盛极一时的自由民权运动自此彻底消亡,自由民权意识再也无法进入日本民众的思维,愚忠思想达到巅峰。

政府对“诺曼顿号事件”的处理,严重激怒了民众,他们要求彻底废除治外法权(不平等条约),正在进行的“鹿鸣馆外交”成为公众舆论声讨的对象。

“鹿鸣馆外交”初衷是,日本政府向西方强国表明自己已经是“文明国家”,与西方强国取得同等地位,以此达到修改不平等条约,废除欧美列强的法外治权、领事裁判权,恢复日本的关税自主权的目的。

但是这项举动却被国内外讽刺批评,“鹿鸣馆外交”就此破产。

不得不说“鹿鸣馆外交”,既包含了日本政府的过分自信,认为自己已经达到“强国”身份,也包含了民众的极端爱国主义情怀,民众普遍认为,日本已经强盛,完全没有必要向欧美强国屈膝谄媚,以此获得“不平等条约”的修改。

过度自信的明治政府与过度自信的民众,直接破坏了明治政府的所有努力。

“鹿鸣馆外交”破产后,大隈重信继任外务卿,重启谈判。终于在1889年,日本与美国、德国、俄国签订新条约,但是在与英国签订新条约前,条约内容曝光。虽然这份新条约,未能实现“立即废除欧美列强的法外治权、领事裁判权,恢复日本的关税自主权的目的”,但是在日本实力仍处于弱势的情况下,大隈重信能争取到如此地步,已经实属不易。可是,消息一传到日本,举国哗然。

转眼间大隈重信成为“卖国贼”,各地展开声势浩大的反对运动,“爱国愤青”更是要决心和“卖国贼”斗争到底。

1889年10月18日,大隈重信被刺杀,虽然只是被炸伤一条腿,但是在政府也形成了一种“死亡阴影”,没有人轻易启动改约谈判。最终废除欧美列强的法外治权比大隈重信的方案晚了五年,实现关税自主权晚了十多年,直到1911年日本才实现关税自主权。

这种极端的爱国主义情怀弥漫的日本社会,“爱国贼”口口声声地说自己是“爱国者”,实际上却做着和“卖国贼”相同的事情,正是由于这种极端爱国主义情怀的影响,导致日本的国家利益受到严重伤害。

伴随着《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大日本”的说法渐渐深入民众心中。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日本近代化成效显著,经济发展,国力渐强,民众的极端爱国主义情怀也渐渐高涨起来。

山县有朋提出了“利益线”的扩张理论,被“强国梦”冲击的头脑发热的明治政府和民众,把琉球半岛、中国台湾、朝鲜半岛划在自身利益线内,狂热的极端爱国主义,自此彻底转变成为军国主义情绪。

在虚幻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共同作用下,极端爱国主义情怀,簇拥着民众全力支持政府扩大军备,支持政府发动甲午战争。特别是甲午战争中,日本战胜后,这种极端爱国主义情怀更加疯狂。

刚刚进入20世纪,“对俄必有一战”的舆论迅速在日本社会蔓延,逐渐成为一种不良导向,不断向政府施压。

此时的明治政府深知本国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难以支撑对俄战争,但是民众根本不接受这种观点。

虽然有反战观点,但是很快就被社会舆论认之为“卖国贼言论”。

直到1905年9月日俄停战,一场以牺牲八万多人,14万多人负伤为代价的战争,却并没有让狂热的极端爱国主义情怀和军国主义思想冷静下来。

特别是《朴次茅斯和约》签订后,日本民众所表现出的极端情绪,更是彰显出这个东方岛国的狂热。

民众普遍认为日本是战胜国,应该获得巨额的战争赔款,以此来刺激经济发展,恢复生产生活。但是《和约》的消息传到日本后,民众宛如掉入冰窟窿中,他们的极端爱国主义情怀,让他们把矛头指向政府。民众认为是政府太软弱,谈判太“笨拙”,“可耻地”签订了和约。

演讲者一个接一个督促政府“拒绝签订屈辱和约”,命令军队继续击溃敌人。民众就像是一群乌合之众,被演讲者的情绪感染,高呼口号。

当军警试图控制这种蔓延的态势的时候,双方发生严重冲突。疯狂的民众袭击军警,袭击国民新闻报社,放火焚烧内务府大臣官邸和警察署、派出所、岗亭,以及教堂、民宅、车辆等,造成东京严重混乱。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日比谷打烧事件。”虽然得到政府及时镇压,但是这种骚乱仍然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

这就是极端爱国主义情怀和军国主义思想共同作用下的日本社会,民众可以为支持政府军国主义侵略战争,忍受最为艰难的生活,把自己儿女、丈夫送到前线,但是却不能接受政府在战争中的“软弱”。

在国力衰弱的时候,民众惧怕被强国欺凌,民众忍辱负重,但是当国家强大的时候,民众又改如何自处?

四、极端爱国主义留给我们的思考

在极端爱国主义情怀和军国主义思想共同作用下的日本,在侵略亚洲国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给亚洲多个国家造成不可估计的伤害,但是也为自己带来沉重的教训。

虽然到今天为止,一些日本政客和日本民众依然不能自醒,依然做着极端爱国主义和军国主义的“春秋大梦”,但是这种极端思想,最终将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在一百多年后,日本青年评论家加藤嘉一说,“在信息全球化和全球化日益加深而容易造成排他、狭隘、极端的民族主义重新崛起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深刻认识、认真思考:“爱国贼”的无形蔓延,比“卖国贼”的有心泛滥,更有可能,更加危险,更为绝望”。

中华民族从辛亥革命开始,历经两次国共战争,抗日战争,最终建立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政权。经过长达六十年的努力,社会主义中国国力日渐强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也在不断提升。但是伴随着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发展,“唱衰”和“捧杀”两种思潮一直存在。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唱衰”思潮盖过“捧杀”思潮,社会所呈现出的一种悲观主义情绪和崇洋媚外思潮,曾经主导了几代人。好在中国政府头脑始终是清醒的,并不因民众的思潮变化,而改变“韬光养晦”,寻求自我发展的道路,忍辱负重,玉汝于成,终于在进入21世纪初,社会主义中国综合国力日渐强盛。

伴随着综合国力的日渐强盛,极端爱国主义情绪和民族主义思潮渐渐抬头,“捧杀”思潮盖过“唱衰”思潮。只是很多民众根本没有认识到“捧杀”思潮本质,沉迷于极端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之中不能自拔。

虽然民众的极端爱国主义情怀,还未发展到“帝国主义”思潮,反战、和平主义思潮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很难保证不会向这个方面发展。尤其是近几年,中国与周边国家,以及国内个别地区矛盾日渐升级,个别居心叵测国家和组织,在国内外媒体策动极端爱国主义思潮民众,在某些事件中,表现出极端言行。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政府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妥善处理和解决诸多问题,不给极端爱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分子任何机会。

日本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所表现的出极端爱国主义情绪和帝国主义思潮,比起无比的仇恨,更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希望,大家做一个理性的国人!

正视历史,才能面向未来!

下篇,假如历史是这样的!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惊鸿一瞥c    个人微信:692656213(无忧小书匠)

用独特视角解读历史,知史而明荣辱;用生活字解读文学巨著,感悟冷暖人间;用文学点缀生活,做一个文字的“搬运工”!

希望前行的路上,有你相伴!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