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国的崛起与大清帝国的衰落 ——成也萧何败萧何?

500

日本帝国的崛起,源于明治维新。

日本帝国的覆灭,亦源于明治维新。

成于斯,亦败于斯!

岩仓使团给日本带来崛起的希望,同时也种下“覆灭”的种子

如果要追根溯源,那必是岩仓使团的出访。岩仓使团走遍的欧美强国,探寻日本富国强兵之路,综合分析,认为从“小国”走向“大国”的普鲁士道路,才是最适合日本的国家发展模式。从普鲁士到德意志,这种君主立宪政体和军事强权政策,建立起以天皇为核心的立宪政体,极符合还没有从封建体制彻底解脱出来的日本。

虽然同时期欧美列国,多选择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但是欧美的君主立宪制与日本的君主立宪制是有本质区别的。二战后,日本建立的君主立宪制,才更符合19世纪70年代,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而日本想要建立的君主立宪制,更像是封建制度和君主立宪制的结合体。

日本为何会选择这样一种制度?

主要是此时的日本,还未彻底从封建体制解脱出来,人们的思想还未完全解放。自由主义思想虽然已经进入日本,但是终将彻底死在强权政策之下。

1883年夏天,岩仓使团从欧洲考察回国。伊藤博文在综合各国政治制度后,他得出的结论是:德国是追赶型国家学习的样板,日本应该学习德国的宪法政治。

伊藤博文按照德国样式,改造政府部门。明治政府雇用外国人士中英法等国的人数明显减少,德国人增多。日本起草宪法时,主要有6人参与,其中2个外国人都是德国人。

1889年日本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是1850年普鲁士王国宪法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东亚翻版。如同德意志宪法强调皇帝的权威,日本宪法也突出天皇的特殊地位。《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之”,强调日本“臣民”,而非“公民”的权利必须服从德国式的“法律限制。”同时也效仿德国军事强权政策,把军队直接置于天皇指挥之下。

德国的榜样作用,促进了日本成为新兴的军事强国,但是也影响到日本最终走上军事扩张、武装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给亚洲邻国造成严重灾难,也最终导致了日本帝国的覆灭。

根据明治宪法,天皇被置于国家元首和统治权的总揽者地位,内阁、国会和军队互不隶属。内阁和一会除了有国防预算制定和审议的权利之外,对军队没有干涉的权利,军部在国家体制中具有独立地位,从而形成日本政体中“内阁与议会”、“军队”的二元结构。

从日本宪法角度来说,在日本只有天皇能够指挥管辖军部,但是天皇不亲政。所以名义上直辖于天皇,实际上无所约束,自成中心。不过明治元老都是这些军队的缔造者,亦或有密切联系,尚有能力制约军队,所以在元老在世的时候,都未曾顾忌军队干政问题。但是在元老相继过世,军队就失去了控制,难以驾驭。由于军部不受文职政府管辖,因此陆海军大臣可以直接觐见天皇,以天皇名义强行通过有利于军队的政策。

1900年,山县有朋修改了陆军省、海军省官制,规定军队大臣只能由现役大将或中将担任。这样一来,军部就可以拒绝派出军官进入他们不信任的内阁。没有现役高级军官任军部大臣,就不能组阁。而且,军部有权随时召回在内阁中的代表,导致内阁解散。

这样的日本,完全就是军队主导下的日本。自此狂热的日本军人,把日本推上了“死亡战车”。

自由民权运动的发展与覆灭

在知识界,被推崇的仍然是英、美、法的自由民权学说,这一学说,影响到了日本的自由民权运动。

然而,保守主义者是不可能接受自由民权运动的,以“日本陆军之父”山县有朋为代表的保守派,坚决不能容忍民众对抗、批评政府,对英国政体十分反感。他把自由民权运动家视为仇敌,指责自由民权运动“盯着民权、诽谤政事、中伤官吏、暴论非议,无所不为”,认为如任其蔓延必将祸害天下。他对伊藤博文说:“我们耽搁一天,邪恶的污染就会扩散到更多的地方,渗入年轻人的心灵,必然产生无法估量的罪恶。”

福泽谕吉(日本第一所大学,庆应大学的创立者),认为东方诸国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原因就在于教育。尤其是福泽谕吉在出访欧美后,这一认识更加深刻。1871年他将庆应义塾搬到了现在的港区三田。他的教育思想重在自然原则,将人定位为万物之灵,提倡培养独立完整的人格。1872年福泽谕吉在《论人与人平等》中写道“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他强调“一人之自由独立关系到国家之自由独立”。

明治维新初期,将“文明开化”作为国策,让福泽谕吉非常高兴。1873年,日本历史上第一个研究传播民主思想的学术团体“明六社”诞生,福泽谕吉是其中的重要成员。

随着“明六社”对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一时间,日本社会兴起了“自由民权运动”,一系列政治事件发生,要求改革政治、“还政于民”的呼声越来越强。

其中最为著名的自由民权运动事件“福岛事件”,便是由“威权体制”下的能吏三岛通庸一手导演的。他认为一切阻扰政府推行强国政策的民权运动,都是“恶棍的暴行”。他担任福岛县县令期间,大肆逮捕自由党,动用司法体系的力量对付反对派。

“福岛事件”后,自由党被强制解散。1886年12月,日本颁布《保安条例》,逼迫民权运动家离开东京。这一政策实施,给日本民权运动带来致命打击。

明治政府一方面压制自由民权运动,一方面也在试图制定适合日本国情的宪法。直到1889年,明治政府才颁布第一部《大日本帝国宪法》,这是一部具有强力专制色彩的宪法,虽然它在其中对自由民权有一定的规定,但是也改变不了明治政府专制统治的本质。

从此日本自由民权运动陷入了低谷。

教育改革,把日本推向军国主义“死亡战车”的“助推剂”

在国门开放之初,日本学习的主要对象是荷兰。所谓的“兰学”是当时思想解放的知识分子热衷的学问,福泽谕吉等启蒙思想家都曾学过“兰学”。

伴随着日本开国,日本人发现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才是真正的西方强国后,便丢弃了荷兰语,开始学习英语、法语和德语,一批批留学生也被派往欧美学习。

1868年以天皇名义颁布的《五条誓文》宣称:“破旧有之陋习,本天地之公道;求知识千世界,大振皇基。”虽然这两条敕文有明显的皇权色彩,但是同样表明,日本已经意识到自己还不具备成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条件,渴望学习西方文明。

福泽谕吉认为东方诸国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原因就在于教育。尤其是福泽谕吉在出访欧美后,这一认识更加深刻。因此,他大力推行西式教育。

大隈重信在自由民权运动中,由于坚持民主立宪理念,主张制定英国式的宪法。由于和掌握实权的伊藤博文政见相悖,1881年被罢免。

1882年,大隈重信便创办了东京专门学校(1912年更名为早稻田大学)。大隈重信坚持以“学术的独立,学术的活用,造就模范国民”为遵旨。1905年,开设中国留学生部,成为日本最早接受中国留学生的学府,宋教仁、廖仲恺、陈独秀、李大钊等曾在这里学习。

山县有朋主张,为了社会稳定,必须从教育改革入手,设立专门的政治学校,学校名称就是“德国学校”。他拟定的“德国学校大则”规定,“变则德国学,以教授政治学”。

1883年,“独逸学协会”创办“独逸协会学校(姬路独协和大学前身)”,目的主要是学习德国的法律政治。同年,东京大学法学部规定教学内容一律学习德国。

1885年,日本政治制度进行一次大改革,成立了第一个内阁。内阁总理伊藤博文邀请森有礼(原“明六社”骨干)出任第一人文部大臣。

森有礼认为,日本发展需要大批人才,培养人才的关键是创办近代国民教育体系,否则日本不可能走向近代化,与万国对峙。

在森有礼担任文部大臣后,其思想逐渐向“新保守主义者”转变,这与其朋友西村茂树一致。他们都曾是创办“明六社”的骨干,鼓吹启蒙思想,都是近代文明的倡导者。但是他们都在政府任职以后,迅速转变成为保守主义。

在森有礼的主导下,日本政府先后颁布了《学校令》《帝国大学令》《小学令》《师范学校令》及其他学校通例,创建了一套完整教育体系。一切以他所倡导的顺良、信爱、威严等封建道德,宣扬国家主义,要求学生忠君爱国。从师范学校到大、中、小学,都要进行军事体操训练,还用日本传统武士道精神培养学生尚武精神。就这样,原本颇多自由主义色彩的教育遭到彻底否决,转向为国家、政权服务。

1890年,明治政府发布《教育敕语》。其核心思想就是培养有忠君爱国头脑的、懂得近代知识技能的工具。

《五条誓文》标志着文明开化时代的开端,《教育敕语》则标志着文明开化时代的结束。

在这场德育论战中保守派获胜,日本大力推行臣民教育,培养忠君爱国的臣民。日本直所以走上侵略亚洲邻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道路,教育充当了极端国家主义和法西斯军国主义教鞭不光彩教鞭。

在这种教育下培养出来的无数盲目愚忠的臣民,比政治家更狂热,是他们和战争罪犯一起把日本推向了战争的深渊,最终导致了日本的覆灭。

《教育敕语》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后,才被驻日盟军司令部废除,现代公民教育才再次成为日本德育教育的主题。

明治维新的“得”与“失”

单从经济角度来看,明治维新确实给日本带来了质的飞跃。一大批现在仍活跃在世界百强的百年企业,根据东京商工统计,82.8%都是创建于明治维新时期。如三菱、丰田、日本NTT、日本通运、资生堂、三井物产、等等都是在那个时期创立的。到现在来看,这些企业仍然是日本经济的重要支撑。而且这些企业,一直以来,也成为中国及其他国家学习的榜样。

从这个角度看,明治维新确实是在日本帝国崛起和日本复兴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政治角度来看,至少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幕府统治向天皇统治过渡,算是日本原有分散政体的大合一。由幕府藩镇的政权严重分散的封建统治,通过明治维新,建立了统一的政权体系,为明治政府各项维新政策的施行,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因此,日本也有效避免了再分裂的可能,日本从此走上了统一的道路。

第二阶段,由天皇封建统治向君主专制统治转变,明治政府也给自己埋下覆灭的隐患。只是这一隐患,最终让裕仁天皇专制政府来埋单。这一时期的明治政府,皇权达到了巅峰。内阁成为摆设,天皇的命令得到无条件执行,尤其是在军界,天皇的声望达到了顶峰。一个日渐膨胀的天皇,指引着日渐膨胀的军队,带领着愚忠的国民,一起走向覆灭。

从教育来看,则要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明治政府推行自由民主教育,广泛近代知识进入日本,成为广大青少年争相学习的内容。尤其是通过全民普及近代教育,日本的全民教育水平陡升,一跃站在世界的前列。通过政府的大力推动全民教育,兴办学校,为日本培养出大量,具有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有志青年,积极投身日本崛起事业中。

第二阶段,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就是上文提到的,以“臣民教育”为核心的忠君爱国教育体制。为日本培养出了几代“愚民”。这些“愚民”以极端国家主义和法西斯军国主义精神,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工具。对亚洲邻国造成了不可忘却的伤害,同时也为自己的“愚忠”,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些代价,最终只有让这些“愚民”来埋单。

第二阶段,教育改革为日本的复兴产生了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日本在二战后战败,重组后的日本政府,积极寻求复兴之路。这些明治政府时期培养出来的“愚民”,再次充当了日本复兴的工具。有一部日本电影《望乡》,就深刻反映了日本民众在复兴时期,所做的最大努力,但是影片同样也反映出“忠君”思想,对日本国民的贻害。

进入到21世纪,明治政府“愚忠”教育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大批日本人,仍然活跃在日本政坛及社会各个层面。不能正视历史,时常搞出一些“军国主义”色彩浓重的事件。虽然一再遭到亚洲邻国的谴责,但是仍然乐此不疲,极大的损害了日本,作为一个发达国家的国家形象。

下篇,“爱国主义”和“帝国主义”,只有一墙之隔!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惊鸿一瞥c    个人微信:692656213(无忧小书匠)

用独特视角解读历史,知史而明荣辱;用生活字解读文学巨著,感悟冷暖人间;用文学点缀生活,做一个文字的“搬运工”!

希望前行的路上,有你相伴!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