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磋商到底谈的怎么样,有没有谈崩?

【陶短房,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

北京时间5月4日傍晚,中美两国贸易代表结束了为期两天在北京有关中美经贸领域的会谈磋商。

在会谈后发布的新闻公告中,此次磋商的基调被形容为“坦诚、高效、富有建设性”,公告称“双方均认为发展健康稳定的中美经贸关系对两国十分重要,致力于通过对话磋商解决有关经贸问题”,称“双方就扩大美对华出口、双边服务贸易、双向投资、保护知识产权、解决关税和非关税措施等问题充分交换了意见,在有些领域达成了一些共识”,表示双方认识到“在一些问题上还存在较大分歧,需要继续加紧工作,取得更多进展”,同意“继续就有关问题保持密切沟通,并建立相应工作机制”。

500

美国财长史蒂文·努钦(戴眼镜者)和美国代表团的其他成员在北京参加贸易谈判

此次美方代表团规格之高,可谓空前绝后。其中包括3名阁员、3名白宫“西翼”干将和一位大使,带队者为首席贸易代表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此外还有商务部长罗斯(Wilbur Ross)、财政部长姆努钦(Steven Mnuchin)、白宫高级贸易顾问纳瓦罗(Peter Navarro)和艾森斯塔特(Everett Eissenstat),美国驻华大使布兰斯塔德(Terry Branstad)。中美定期性的“2+2”讨论的是多领域话题,阵仗似尚较此稍逊一筹,而历史上即便中国“入世”谈判,美国也仅派一名首席贸易代表领衔而已。

会谈前部分美方代表曾发出“高调”,认为不会空手而归。莱特希泽称“我带着长长的要求清单到北京”,纳瓦罗更扬言“别看我们在北京会谈,但决定却要在华盛顿做出”,甚至美国总统特朗普也在北美东部时间5月2日凌晨在推特上称,“我们伟大的财经团队正前往中国,尝试谈判达成一个公平的贸易机制”。

但从会谈后公布的信息看,和美方此前的期许显然有较大反差:“坦诚、高效、富有建设性”是外交辞令,“翻译”过来就是“各说各话且谁也没说服谁”;“达成了一些共识”的言下之意则是“更多地方尚未达成共识”,而“较大分歧”这样的措辞则在“官样外交文书”中极为罕见。当然,信息中也包含许多积极因素,主要集中在“致力于对话”等基调性、方法性问题上。总体上看,这次规格极高、时间短促的会谈并没有“谈崩”,但也仅此而已。

很显然,这样的结果更接近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北京时间5月2日“期望通过一次磋商解决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的前瞻,而事实上大多数美方及第三方人士会谈前也持类似看法,如咨询公司Monarch Global Strategies总裁兼CEO、原美国奥巴马(Barack Obama)政府高级贸易官员卡姆内兹(Michael Camunez)就曾预言,不要指望这次高阶互动能取得多少“干货”,且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除对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持极端敌视态度的纳瓦罗等个别人,中美双方并非真想展开一场全面贸易战,而希望能达成一项妥协,这是双方得以举行会谈,且能够拿出一份“我们还会继续谈下去”共识声明的基础。

但具体到谈判内容上,彼此间的底线差距就实在太大了。

500

美方的两大核心要价,一是要求中方迅速降低美中贸易逆差,二是“保护美国知识产权”,并摆出一副志在必得、咄咄逼人的姿态。但这实际上是很难如愿的。

先看第一点。特朗普近日一再强调“我要的就是实实在在减少贸易逆差”,并多次具体提出了1000亿美元的近期“缩水”要求,而这正如许多美方专业人士所言,是根本做不到的:美方愿意卖、中方也愿意买的农产品、飞机、汽车等,市场已趋于“滞涨”,而经常被特朗普团队视若无睹的美方服务业等“非实物经济”领域,美国更早已连年出超,而中方真正需要、可迅速填补巨额贸易逆差窟窿的领域——美国高科技与技术,美方却设置重重障碍限制对华销售,且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随着“中兴事件”的发酵(尽管公平地说,该事件本身和贸易战并无直接关系),特朗普政府正作出继续收紧对华技术和高科技产品出口的姿态,而这显然与削减美中贸易逆差的诉求背道而驰。

至于第二点“保护知识产权”,仅就概念而言中方并不反对,问题在于特朗普口中的“保护知识产权”,实质是要断绝中方“以市场换技术”,从而实现产业升级转型的一切念头,这显然与中方早先推出的“中国制造2025”针锋相对,且触及中方核心利益,超出了中国所能接受的底线。

美方之所以如此高调、急切,是鉴于国内外在贸易战领域压力巨大,且中期选举临近,需要一些“看得见的成果”交账,但事实却正应了“欲速则不达”这句话。

此次谈判,最初确定来华的仅姆努钦一人,但短短几天内却膨胀出一个被部分媒体戏称为“豪勇七蛟龙”(Magnificent Seven,好莱坞大片名)的“超级代表团”,在这“七蛟龙”中,姆努钦和库德洛支持自由贸易和全球化,希望和中方早日达成一项“都能接受”的协议,罗斯贸易立场保守但并不希望和中国打贸易战,也支持早日达成妥协,纳瓦罗作为一手点燃此次贸易战烽火的“总设计师”、特朗普贸易团队中最极端反自由贸易、反全球化的代表,一直公开高唱“不怕和中国打贸易战”的调门,莱特希泽和纳瓦罗立场相近而稍“温和”,因为其首席贸易代表身份,相关“敏感性言论”甚至较纳瓦罗更多。而另外两位代表则依违其间。

匆匆组成、立场反差强烈的“七蛟龙”据称事先并未充分交换和统一意见,一些“内部消息”称如此“搭班子”意在“让各方对立意见充分展开,避免独断专行”,但实际目的,恐意在让真正的“主心骨”特朗普便于“掌舵”,避免前方谈判失控,或达成自己不愿达成的结果。但如此一来,面对显然做了较充分的准备和较多的预案,一蹴而就的希望就更渺茫了。

如果特朗普本人也抱着和他的“高参”纳瓦罗同样的“谈判在北京,拍板在华盛顿”想法,想通过“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特朗普逻辑和“速战速决、高举高打”的战术达成单边有利的结果,他恐怕注定会变成《伊索寓言》中那个和太阳打赌要脱下寒冬里路人棉衣的北风,愈凛冽暴躁,愈事与愿违。

如前所述,此次会谈最大的共识,是“还需要谈”和“还需要抓紧时间谈”,这为双方“斗而不破”留下了余地。匆匆来去,只是开始。

兵临城下,将至濠边,中美双方都需要一个可以宣称为“胜利”的结果,何时这样的结果在彼此间“相爱相杀”中达成,何时真正的、可以巩固一段时间的妥协也就呼之欲出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