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中兴事件,BBC又对中国制度说三道四了

中兴事件后,BBC借题发挥,接连采取了一系列动作,开足马力对中国制度说三道四。

BBC刊登某独立学人的文章《中兴事件后重新思考中国向何处去》,其中说

我认为反思还应有第三个层面,即国家制度问题,也就是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必须重新提出和思考这个问题了。

……

中国企业背后是国家的力量,中国企业技术上缺乏核心竞争力,其核心竞争力往往在于国家支持。然而长远来看,这样的核心竞争力是没有持续性的,因为它缺乏创新最需要的自由,国家干预下的企业是不可能有自由的,而没有自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有的只是模仿。虽然国家可以用市场规模逼西方企业转让技术,但它无法转化成创新,所以就只能跟在人家的后面。中兴之痛就痛在这儿。

这些话,从学理层面去辩驳已经意义不大了,因为都是老生常谈。大包今天换一个角度。

事实胜于雄辩。我们不要听西方媒体怎么说,关键要看美国政府怎么做。特朗普政府日益认为国家安全和新兴技术紧密相连,所以才接连动用美国的国家力量,用一系列行动限制中国电信企业,阻止被视为国家安全威胁的中国技术。美国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更是点名,要针对《中国制造2025》。

如果国家力量不能带来核心竞争力,那么美国为啥要惧怕《中国制造2025》这样的“国家计划”,为何要动用国家力量来制裁中国企业,不惜牺牲自己的科技企业利益。在自诩为自由的美国,中兴的美国芯片供应商又为何没有出口自由了?

在文章中,BBC还插入了一个视频,是对一位硅谷历史学家的采访,题目为《中国可以复制硅谷吗?》

这位硅谷历史学家Piero Scaruffi称,硅谷的成功和美国政府没有关系。他是这样说的:

500

500

事实真是如此吗?

至少,学术界的看法并非都是如此。另一位硅谷历史学家,《硅谷百年史》作者阿伦•拉奥就认为,政府力量是硅谷模式的最初源动力。

他指出,硅谷最早的科技公司,无论是思科还是惠普,都和美国军方有着密切联系,虽然美国政府并没有拥有或者控股这些公司,但是政府却是公司的金主、股东和初始客户。

1958年冷战之后,美国为了在空军力量上超越苏联,在硅谷搭建了一个军事机构DARPA。该部门为了实现自动驾驶,曾耗费巨资收拢人才,经过18个月,他们的汽车行驶了240米,这是当时自动驾驶技术的最好成绩。而且,DARPA在掌握这些技术之后,并没有据为己有,而是把技术公开,共享给硅谷公司,随后,福特、谷歌等公司才开始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自动驾驶开始进入商业化落地阶段。

美国政府的这些做法,正是中国应该借鉴的。

过去日本、韩国的例子也是如此,日本通产省将富士通、日立、NEC、三菱、东芝等一批大企业整合起来,成立了“超LSI技术研究组合”。韩国更是依靠三星的高度垄断,用金融、保险、医疗等高利润行业赚钱的资金去补贴半导体行业。

日本成功的例子,这位BBC采访的Piero Scaruffi自己也是承认的。

500

500

500

中国也是这样做的。中国成立国家集成电路大基金,政府在特殊领域优先采购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对进口芯片实现国产化替换。可见,我们的发展方向,并没有故意和发达国家背道而驰。而这位独立学人发表在BBC的文章中却说:

现在的情况是,这么多年来,中国走的这条路,给世人的感觉是,似乎故意要和普世之路反着走。

大家感受一下。

而且BBC的视频,还有一个绝招,叫掐断。Piero Scaruffi在采访中说了这样一段话:

如果你的衡量标准是有多少人使用手机购物,中国远超其他国家。如果你的衡量标准是诺贝尔奖得主的人数,中国输得很惨,甚至印度也是。当然,中国在利用技术改变社会上……

到这里,话未说完视频就结束了,只留下BBC中文的logo。

大包来替他把话说完吧。

除了他说的移动支付,除了视频上的高铁,中国利用技术改变社会上还做了很多,只是有些技术比如北斗、比如5G都是在挑战西方的垄断,有些技术比如液晶面板、比如即将量产的存储芯片,则压低了西方科技企业的利润,因此中国用“技术改变社会”并不能一帆风顺,甚至会受到打压。

至于诺贝尔奖,没有人会否认屠呦呦的贡献“技术改变社会”,而且这是对全人类的巨大贡献,恐怕不能用数量来衡量。如果谁非要掰扯,大包就想说一句,按照奥巴马得奖的标准,我们看看今年朝鲜局势的积极发展,猜猜要得奖的,是特朗普、特朗普还是特朗普呢?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