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特朗普派7位幕僚来华谈判,但加上他自己可能分3个阵营

今天,特朗普政府代表团将就中美贸易纠纷赴华谈判。

美国代表团成员主要有财政部长姆努钦(Steven Mnuchin)、商务部长罗斯(Wilbur
Ross)、白宫贸易及制造业政策办公室主任纳瓦罗(Peter Navarro)、白宫全国经济委员会主任库德洛(Larry
Kudlow)、贸易代表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白宫国际经济事务顾问埃森斯塔特(Everett
Eissenstat)以及驻华大使布兰斯塔德(Terry Branstad)。

在过去短短两周时间内,特朗普派出的访华代表团由原来的财政部长姆努钦一人,增加到了由财政部、商务部和白宫贸易鹰派幕僚组成的7人代表团。虽然7人都是特朗普的幕僚,但各自秉持的经济理念以及倾向的对华贸易政策选项,都存在差异。光凭这一点,外界对美国代表团5月3日至4日的北京之行能否达成期待中的交易,尚存疑问。

还有分析指出,美方通过此次访问和谈判,就想达成使命让中美贸易战偃旗息鼓,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500

稍早前,美国首先宣布对中国大陆进口的500亿元商品加征关税可能于5月15日实施,美国商务部还可能加码宣布,对中国大陆进口的另外1000亿元商品加征关税清单,中国大陆对此也坚决作出反击。两国若爆发全面贸易战,一定两败俱伤,透过谈判给一触即发的贸易战紧急踩煞车,应是双方的共同愿望。因此,此次中美谈判双方都任重而道远。

7位幕僚及3个阵营

此前,有报道使用的说法是,姆努钦是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特使,也是此次代表团的团长。但白宫5月2日并未明确表明这一点。有华盛顿分析人士认为,白宫之所以没有强调代表团由谁“领衔”,就是因为内部就对华经贸政策存在差异化的诉求,每个人都可以影响特朗普的决策。如果进行分类的话,该代表团大致反映三个阵营。

第一个阵营由“姆努钦、罗斯和库德洛”组成。三人相对而言是特朗普政府内部的“主谈派”,主张通过施压或制裁的方式,将中国逼到谈判桌并和美国达成某种交易;同时都希望通过施压,迫使中国改变经济政策。三人总体对华姿态是可以调整且转向温和的。

不过,也有美媒质疑,过去库德洛虽一向反对关税,是自由贸易拥护者,但成为特朗普首席经济顾问后,唯特朗普马首是瞻,支持对华强硬。

500

美财政部长姆努钦

500

美商务部长罗斯

500

全国经济委员会主任库德洛

第二个阵营主要指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和纳瓦罗。两人都主张通过贸易调查出台惩罚性举措,尤其是绕过世贸组织(WTO)规则,单方面发起对中国的“持久”贸易摩擦。莱特希泽和纳瓦罗目前是典型的贸易“鹰派”代表人物,一定程度上主导着当前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走向。

500

美贸易代表莱特希泽

500

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

美国世界日报5月1日分析称,这几个人对究竟要“打”还是要“谈”,或边打边谈,过去就时常各自释放彼此矛盾的信息,此次四人联袂赴中国谈判,内部达成一致目标也不容易。而且四人中没有一个是“中国通”,即使因着有《致命中国》(Death
by China)和《即将到来的中国对战》(The ComingChina
Wars)而受特朗普激赏的纳瓦罗自认是半个“中国通”,但他既不懂普通话,也没在中国住过,对中国了解有限。因此,中国可能利用他们对不同事务的不同倾向,制订谈判对策。

第三个阵营就是特朗普本人。从罗斯和姆努钦以及纳瓦罗访华前的公关可以看出,他们无论提到何种可能达成协议,最后都会习惯性地提到“最终特朗普说了算”。也就是说,7人将在北京将表达各自的诉求,中方也可以面对面聆听美方的抱怨或要求。最后,如何决策,则取决于特朗普本人,或者说取决于7人当中谁能影响特朗普的决策。

中国方面,目前已确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将接待美国代表团,并与该代表团就中美经贸问题展开讨论。

此前据美国媒体称,美国代表团可能还将受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副主席王岐山的接见。2017年,王岐山曾会见白宫前战略顾问班农(Stephen Bannon),以了解特朗普上台前后美国社会的变化以及特朗普“美国第一”的价值理念。

访华施压或许仅仅是开始

访华前,美国代表团进行了一定的“舆论公关”,比如,莱特希泽接受保守媒体采访谈中美贸易问题。


莱特希泽近日称,和中国谈判不是为了改变中国的“政府驱动型”经济体制,而是劝说北京向更多外国企业开放市场和竞争。这一体系对中国有效用,但美国不想成为中国这一经济模式或体制的牺牲品。他认为,5月5日至6日的贸易对话,只是中美更好管理贸易分歧这一长期学习过程的开端而已;他的工作目标不是要改变中国的经济制度,但他有责任不让美国成为中国经济制度的受害者。

当被问到对这次中国之行感到乐观还是悲观时,莱特希泽则称,“我总是希望(好事会发生),但对未来的事情并不总是抱有希望。这是一项很大、很大的挑战,因为他们的制度跟我们的大不相同。”

罗斯和纳瓦罗则向美国钢铁企业表达美国的决心。罗斯5月1日向钢铁企业高管提到,特朗普准备继续向中国商品施加关税,如果该访问团访华无法协商解决办法,减少贸易失衡。他甚至表示,不惜在贸易战当中遭受点利益上的损失,换取中国的改变。

不过,由于莱特希泽面对的是商界游说集团,所以并没有提及罗斯说到的新关税制裁,毕竟美国商界游说势力反对特朗普政府对华征收惩罚性关税。 而且,特朗普政府在代表团访华前,依然在释放继续调查和惩罚中国的讯息。

据悉,美国财政部正在酝酿对中国企业的投资限制举措,以阻止中国企业通过收购和合资等方式获取美国技术。美国财政部正考虑引用“国际紧急状态经济权力法”(International Emergency Economic Powers Act)来实施这方面的禁令。该法案赋予美国总统特朗普极大的权力,在“不同寻常且巨大的危险”面前能够宣布国家处于紧急状态之下,让他能够阻止交易和扣押资产,并可以不受限制地征收关税。

特朗普从未清晰阐述自己究竟想要达成什么目标

世界日报1日评论指出,特朗普对中美贸易战究竟要达成什么目标从未清晰阐述,外界对他究竟要获得什么谈判结果也不了解。例如,此次谈判怎样才能让他认为算赢了?是降低美国对中贸易逆差吗?如果这样,要降低多少?是扩大美国公司在中国大陆的市场准入吗?是哪些行业、哪些公司,多大程度?或是对美国高科技公司知识产权保护?是怎样的保护,多少才算够?是要求中国大陆减少对国有企业的支持和补贴吗?或者如果要避免贸易战,特朗普政府谈判团队必须让北京当局在上述四方面都对美国让步?所有一切都必须厘清。

评论认为,正是因为特朗普的目标不明确,北京也可能利用其看重眼前利益的毛病,提供一个让他看得见、摸得着的短期交易,好让他在国内宣称谈判获得胜利,向支持他的选民交代。但这一结果可能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虽然获得某些订单、或中方开出“空头支票”,而不是寻求中美贸易制度性和结构性的变革。

然而,这样的协议对美国来说不见得是好交易。判定交易是好是坏,最终还得看特朗普任内中美贸易逆差是逐年增加了还是减少了。这样的数字远则会影响特朗普连任机会,近则在今年底的中期选举就面临检验。假若特朗普劳师动众,折腾半天,最后贸易逆差不降反升,就会被视为尴尬的失败;如果贸易逆差虽看似下降,但支持特朗普的产业及其赖以获取大选胜利的“摇摆州”却因此反受其害,影响选民继续支持特朗普的热情,特朗普就可能得不偿失。

诚然,贸易战并非目的而是手段,特朗普不希望有全面贸易战,习近平主席更不想。因此世界两个最大经济体以和为贵,各退一步,就贸易问题达成互惠协议,并非没有可能。这也是全球投资者正向看待特朗普派遣整个经济幕僚团队,而非仅财长和贸易代表前往北京谈判的原因。

但是,目前看来,这场谈判肯定十分艰难。中方已警告美方,不要为指控而来,不要为吵架而来,而要为给贸易战降温而来。预期特朗普政府又会像今年2月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刘鹤访问华盛顿时一样,向中方开出一个详细清单,要中方做到;中方也会给出一大堆口头承诺,尤其可能把习近平前不久在博鳌论坛所作的开放市场的宣示具体化,包括大幅降低汽车关税、购买美国天然气,向美方承诺适度开放其互联网领域,以及承诺加入世贸组织的政府采购协议等,但双方一时间都难以提出根本性的解决方案。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不可能期待一次访问就能解决中美贸易摩擦问题。但至少这次访问表现出了特朗普政府愿意和中国坐下来“谈判”解决问题的意愿,这也是中方目前所期待的结果。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近日就表示,“考虑到中美经济的体量以及关系的复杂性,指望通过一次磋商解决所有问题,可能不太现实,但是,只要美方抱着维护中美经贸关系稳定大局的诚意而来,抱着相互尊重、平等磋商、互利共赢的态度而来,双方的磋商就是建设性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