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国的崛起与大清帝国的衰落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和日本

500

同样是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的国门,摆在中日两个东方国家面前,是历史性的选择题。走什么路?怎么走?走到哪里去?两个国家的知识分子和统治者都在思考着这个问题。

虽然中国被打开大门,要早于日本,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的选择,为日本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提供了很大的参考,这是日本得以迅速崛起的一个关键因素。但是纵观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中日政体对比,似乎并未觉得日本有何优势,但是从这里起,两个国家的不同命运,埋下伏笔。

一、颤巍巍的大清政府

被西方列强敲开国门之前的中国,满清政府仍是唯一合法领导机构,一切权利牢牢掌握于皇室。自1799年乾隆皇帝去世后,他的继任者嘉庆皇帝未能有效解决弊端,清朝不断走向衰落。道光皇帝继位后,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锐意进取的精神,执政风格日趋保守和僵化。官场中,结党营私、相互倾轧、卖官鬻爵、贿赂成风。军队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弛、纪律败坏。财政上入不敷出、国库日益亏空。阶级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由于吏治腐败,海关走私严重,鸦片贸易日益猖獗。1839年,道光皇帝为了解决鸦片的弊端,委派林则徐到广州宣布禁烟,并搞出了“虎门销烟”的历史壮举。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在1840年的发动了鸦片战争。1842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始了中国近代史。

《南京条约》就像是一块肥牛肉,向西方列强传递出一个信号:到中国来,打败这个“虚弱的老家伙”,就有花不完的战争赔款,还有抢不完的资源。

自此就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魔鬼一旦被释放,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庞大帝国,就被西方列强当成围猎的小绵羊。

先后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割让香港给英国,赔偿二千一百万白银,并于1843年又签订了《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进一步规定了英国在华特权:压低中国关税,规定进口税率5%,允许外国兵船停泊在中国通商港口,准许英国在“五口”租界;中美《望夏条约》(五口通商章程),1844年7月签订,使美国取得了英国《南京条约》同样的权利,同时扩大领事裁判权,允许美国兵船自由出入中国通商港口;中法《黄埔条鱼》(五口贸易章程),1844年12月签订,使法国取得了英、美在中国的同样特权外,还增加允许和保护在通商港口建造天主教堂和坟地,取消清政府对天主教的禁令,发还教堂。

1840年文渊阁大学士琦善到广州接替林则徐后立即宣布: “我不似林总督,以天朝大吏,中日刺探外洋情事。”大清政府仍沉迷于古老文明不能自拔,自认为是东方的文明大国,甚至臆造出中国道德优于西方之类的怪论来自我安慰,浑然不觉世界正在发生巨变,更不肯主动走向世界。

第一次鸦片战争,并未将沉迷在天朝大国梦里的清政府叫醒,割地赔款、开放商阜,商定关税,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国主权,但是这个颤巍巍的老人却浑然不觉,大难临头。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封建思想起到一定的冲击作用。

在林则徐的支持下,魏源编纂的《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揭开了“洋为中用,坚定走现代化道路”的序幕,但是这一思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得到满清政府的足够重视,改变对西方的看法,更不用说对于向来所轻视的“夷人”学习。大清政府的战败,并没有敦促其产生改革的欲望,反而继续执行保守的闭关政策,错失了一次追赶世界脚步的机会,同时也导致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到来。

直到甲午战争后才大清政府猛然醒来,发现日本已经将中国远远泡在后面,追赶不及。

而此时的日本呢?

二、混乱体制下摸索前进的日本

这一时期日本的政体,仍然是以德川幕府为代表的藩镇统治阶段,较清政府的统治而言,日本的政治体制脆弱的不可一言。

对比中国历史上,藩镇一直是统治阶级打击的重要对象,但是在日本藩镇却成了统治的主体。藩镇推举出幕府(说是推举,其实也是打出来的,谁实力强谁说了算。),幕府代表天皇行使权力,类似于三国时期,曹魏“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过日本当时更为直接,各种政策由幕府直接研究制定,几乎不用通过天皇审批就可以下发执行。总的来看,日本的政体体制,矛盾更为突出。

在日本主要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级,武士在日本有绝对的地位,是食利阶层,不用劳作,就可以享受到丰富的供养,而且有权利,任意杀死任何一个“农工商”阶层人士。

武士依附于各藩镇,因此也是藩镇武装力量的主体。

谁要动藩镇的利益,就是在动武士阶层的利益。

日本的武士从高到地可以分为:大名(诸侯)、家老(家中重臣)、家臣、中级武士、下级武士。武士是一种爵位,可以由子孙继承。与利益挂钩的特权阶层,自然在斗争中更容易积极维护自身的利益。

总的来看,此时的日本是一个较为松散的政治体制,各藩镇之间的抢夺底盘的事情时候发生,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非常相似,但是因其有“盟主”德川幕府存在,又略有不同。毕竟德川幕府才是真正的“带头大哥”,在日本政治体制中处于显著地位。

这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日本,从表面看并不比中国强到哪里去,甚至是这种脆弱的政治体制更容易导致日本的分裂。

三、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日的历史启示

第一次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进而促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根本变化。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政治上是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完全施行主权;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开始解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资源,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的冲击,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自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此,中国的主要社会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第一次鸦片战争虽然没有波及日本,但是对日本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在中国无人赏识,但是被中国贸易上传传入日本后,却受到日本有识之士的重视和欢迎,被称为“天下武夫必读之书”,影响了日本幕末一代知识分子,其中就包括吉田松阴(明治维新前三杰之一、坂本龙马、高彬晋作)的老师、幕末著名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佐久间象山十分推崇魏源的著作,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加强海防。当“黑船”来临时,他就建议年轻的弟子设法跟随“黑船”离开日本,返回日本后用直接的西方知识来武装自己。

魏源在中国被誉为“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而佐久间象山则堪称“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日本人”。

佐久间象山在1839年他在江户(后改为东京)开设象山书院后,结实了一大批有志青年,和他们一起讨论学习,交流思想,研究海外事业。胜本海、坂本龙马、吉田松阴、高彬晋作等明治维新的重要历史人物,以及明治维新时代著名的启蒙社团“明六社”的加藤弘之、西村茂树的等思想家,都是这所学院的学生。象山这些弟子几乎决定了日本近代史的走向。

鉴于中国鸦片战争的教训,深感西方列强对日本也怀有野心。为捍卫日本独立,必须巩固海防,因此于1842年,佐久间象山向幕府上书,提出著名的《海防八策》。其主要包括:藩国(即藩镇)海岸建筑炮台、铸造大炮、建造军舰、训练海军、兴办学校、普及教育、选拔人才等。

伴随着幕府主导的“天保改革”失败,象山的军事改革也失败了,日本的军事实力并没有得到多大加强。

第一鸦片战争虽然没能帮助日本改变混乱政治体制和落后封建经济的面貌,但是却为日本培养出了一批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明治维新”打下了坚强思想基础。

与中国大清政府相同的是,日本的锁国体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并没有改变,日本幕府继续固守锁国政策,只是日本锁国政策稍有缓和,于1842年,鸦片战争刚刚结束,幕府就颁发了“薪水令”,允许给外国船提供燃料、食品和水,但之后必须尽快离开日本,以防无端挑起战争。直到1854年,“黑船”事件,才彻底迫使日本开放国门。

中日两国被迫开放国门后将何去何从?下文继续探究!

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惊鸿一瞥c    个人微信:692656213(无忧小书匠)

      用独特视角解读历史,知史而明荣辱;用生活字解读文学巨著,感悟冷暖人间;用文学点缀生活,做一个文字的“搬运工”!

      希望前行的路上,有你相伴!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