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伴事件里的中国父母,您的孩子早晚要被人折腾的

山东大学学伴事件里,除了给留学生配学伴以外,有一位家长给学校写了一封信:

我告诫她,要远离三种人:1,穆斯林  2,黑人 3,印巴人

不是我们种族歧视,实在是我们平常人家的独生闺女经不起这些国际友人的折腾。

500

首先我很震惊,特别的,非常的震惊,

只有我对此有反应吗?

然后,请问您后一句哪里能证明您不是种族歧视了???

要是这件事发生在西方,

这个事件的重点马上会从学伴转移到种族歧视,

然后引起一堆人的上街抗议,要求道歉,

因为这是非常政治不正确的,

坦白说,

我的确感觉在国内的很多外国人素质的确没有在其他西方国家好,

但是这不能成为用偏见来教育人的理由,

这里反应的问题是,部分地区可能习惯了外国人在这里的存在,

但外国人的数量还没有足够多到让我们考虑:我们和这少部分人的关系,以及他们和这个地区的关系。

而中国人才相比其他国家的人才在全球化的胜任力上竞争力不足,不仅参与度低,也缺乏全球性的视野,

而这样狭义的偏见教育是视野维度低的原因之一。

当然, 这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

歧视在这个事件里,只是中国父母用来“以爱致命”的一个个体事件。

重点在这里,

文中还写到:

她们没有太多社会经验和自我保护意识,情窦初开而又单纯善良,

一个人遇到麻烦,父母站出来帮忙呼吁:我的孩子是成年人了,但是ta还很单纯很脆弱,不能面对那些如狼似虎的国际友人,我们一起来保护ta的脆弱吧。

我不知道你觉得如何,我觉得很尴尬,

这里父母的说辞暴露的教育问题是:君主式保护主义

1)做父母就是做君主:孝是一种顺从

中国文化里深厚的阶级意识根基体现在每个人的生活里,

而这种阶级意识的维护工具就是服从,

三纲五常里体现的就是一种服从,忠诚式的服从,

而这种阶级又不是单行的,

每个人在一定的阶级内都享有或侍奉不同的阶级权威,

一个人在朝堂之上服从君主,到了在家庭的范围内,角色成了父亲,表现的角色特征也如同帝王一般,要求子女服从自己的命令。

阶级诞生了服从,

而部分儒家的伦理道德又为服从提供了思想守护。

《论语》和《孟子》皆认为孝道是传统中最重要的美德,并且也是衡量一个君王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

《论语》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从这个意义上去解构“孝”道,本质上是一种顺从,

“孝”从人的情感着手,影响行为,引导认知。

虽说在儒家学问里也有类似曾子也提出过“导之以道而勿强也”,意思是说对子女要情理兼容兼容的去教导,但这并没有剔除父母子女之间的必然顺从属性。

而最高阶级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也鼓励君王要善于纳谏,如若三谏不从,待放而去,意思是如果你说三次国王还不听,你可以彻底离开这个国家,断绝和国王的关系。

但在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中,天然的脐带关系不可能是“三谏不从,待放而去”。

所以很多人在隐忍自己的父母,因为在跟父母沟通无果的情况下,只能放逐自己的声音。

而这样的家庭组成一个个小小的Unit,单位,

这种单位有益于社会的稳定,规范个人stay on the track 始终在轨道上。

希腊人以城邦为中心来组成社会,

家庭是中国社会制度的坚固支撑,

因为在中国的社会制度下,是通过家族来理解国家的,

在家邦里,社会组织是按人生来的地位,等级式地形成的,在一个家庭里,父亲的权威天然地高于儿子的权威。(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在家的结构里,父母的权威俨然如君主,

不同的是大部分的父母会选择做个好君主,君主的自恋就是自认为是天之子,

所以很少有父母会觉得自己有可能错了,会抱着慈爱之心归于子女一切君主觉得好的东西,因为君权神授啊,神怎么可能错呢。

2)表达感情是破坏孝道:中国父母不对子女说我爱你

中国父母特别喜欢乖孩子,老师也喜欢乖孩子,

做得顺应心理给糖摸头:真乖

不能压抑“叛逆”的孩子是不好过的。

很多人批判这把孩子养成了顺从式的人格,不会批判性的思考。

但坦白说,

中国父母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是分阶段的,

在哺育的阶段,

这种方法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这个生命需要学习生存和普世规范,

并且刚出生的婴儿没有的选择,我们在这个阶段不能选择父母也不能选择我们被教育的方式。

而在这个阶段,

君主式父母职能的最大问题就是:自恋情结让他们忽视自己的无知,

很多人根本不具备做父母的资质就养起了孩子,当养孩子如养宠物一般,喂之以食,给其衣穿,还觉给予你生命是对你的恩赐,是你的上帝。

等子女长大养成了恶习,常听到这样的子女说:你以为我有得选吗?是我选择的家庭和父母吗?

当然,一个人作恶的原因当然不是就这样简单的归结于父母,这里只是一个层面而已。

在电影《何以为家》里,孩子状告父母:他们把我生下来

500

电影《美国田园下的罪恶》父母太忙把女儿丢给变态邻居照顾,被虐待致死

500

而到了青少年时期,开始学习知识,

外界社会的其他声音进入思想,开始在头脑里发生反应,自然而然也开始产生叛逆,

君主式父母在这个时候父母总说孩子是在叛逆期,总是忤逆自己,

殊不知,

可能是父母的认知受到了外界的挑战,

而这个矛盾在子女身上展现出来,忤逆你的不是子女,你只是受到了社会其他观念的挑战。

而这种权威的孝道成了文化中心,有着相对于其他道德文化的优越感。

很多人会去比较欧美父母和中国父母的不同,

中国子女会发现很难跟父母说:我爱你,因为父母也很少跟孩子说这样的心里话。

因为父母对孩子表达感情被认为可能会破坏孝道所要求的尊重和顺从(Russell & Yik,1996)

中国父母需要认识到的是做父母不是做圣人,

请不要放弃一切那么“无私”地去爱子女,这样的自我感动是负担,会沉浸在情感勒索的互虐模式之中。

父母这个工作是负责任的养育出另一个负责任的生命,

成长的过程也不是要去实施君主式的保护主义,

每个人的一生在通过学习,工作,生活,恋爱,失败,这些经验来完善寻找自我,

而做父母是其中非常特殊的一项,是一项一做就终生并且能不断从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人任务,

不同于其他,

这项任务最最特别的是,这条赛道上会有个生命跟你一起奔跑,

并且只要你在跑而不是抱着他,

他会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