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闻博报:货币贸易战争同样是“忘战必危”!

近来,被称为中美合作共赢关系“压舱石”的经贸关系,竟然会被特朗普“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就不能不让国际社会精英专家和主流舆论大感意外。虽然改革开放“市场换技术”已经有40年了,而这场贸易战却一下子引发了“中国制造美国芯”的“芯绞痛”。所谓“商场如战场”,不管是炮火纷飞的军事战争,还是没有硝烟的“颜色革命”文化战争和货币贸易战争,都是国家经济体之间的利益之争。这种输赢胜负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也都同样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且看——

特朗普亲口确认:欲派大员来华谈判,“达成协议把握很大”!

据《每日经济新闻》2018年4月25日讯,从特朗普宣布打响“贸易战”到现在,已经超过一个月了。这期间,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挂出过一份长达1300项,商品价值达500亿美元的制裁清单。对此,中国商务部也拟定了500亿美元的反制清单,充分体现了我国以“同等力度、同等规模”捍卫自己正当利益的决心。此后,这场对抗似乎渐渐陷入“僵局”,美国国内各种声音也不断浮现。不过,令人庆幸的是,温和理性的声音目前看上去在白宫内部渐渐占了上风。北京时间今天(25日)凌晨,特朗普在与法国总统马克龙一起会见记者时亲口确认,美国财政部长史蒂芬·姆努钦近日将赴北京会谈,并强调中美双方有“很大把握”能达成贸易协定!

此前,特朗普也发出过缓和的呼声,令外界认为美国贸易制裁有可能最终不会生效。4月10日,针对习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发出的“扩大开放、加强合作”的重要演讲,特朗普发推表示,“非常感谢习主席关于关税、汽车准入壁垒的精彩讲话...同时,他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让的讲话也非常振奋人心。中美将携手共同进步!”4月22日,商务部新闻发布会有媒体提问:美国财长姆努钦表示考虑来华磋商,请问中方有何回应?商务部发言人对此答道,“中方已收到美方希来北京进行经贸问题磋商的信息,中方对此表示欢迎。”

贸易战或致美对华大豆出口收缩,“转基因产业化”寻找契机!

据第一财经网2018年4月25日讯,当前正值北美大豆种植季,而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要不要种大豆,对200多万美国农场主来说,的确是一个难题。因为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大豆出口客户,销往中国的大豆超过总产量的六成。同样的,目前,中国大豆的对外依存度屡创新高,2017年达到86.2%,而且进口的大豆绝大部分为来自美洲的转基因大豆。那当前中国是否可以打破“只能进口转基因大豆,却不能种植转基因大豆”的尴尬,推动国内转基因玉米、大豆的产业化进程呢?

日前,在《食物进化》观影暨转基因科普交流会上,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姜韬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从科学层面来讲,经过科学论证和评估,被批准的转基因作物是安全的。当前最需要解决和应对的还是舆论的接受度难题。时值中美贸易摩擦之际,这将会为中国社会进一步认识和接受包括大豆在内的主粮转基因产业化提供一个契机。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大豆产量为1440万吨,总需求量达到11079万吨。这意味着,中国的大豆自给率仅有13%。大豆在中国的粮食进口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呈现明显的大豆主导型粮食进口特征。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进口大豆累计9553万吨,占全年粮食进口总量的73.1%。在国内的总需求中,大豆的消费可分为三类,其中榨油为主要用途。上述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大豆榨油消费9560万吨,占总需求量的86.3%,其中国内大豆180万吨,进口大豆9380万吨。也就是说,来自国外的转基因大豆在国内的榨油需求中占据支配地位,达到98.1%。

然而,从当前形势看,中美双方如果不能及时达成贸易妥协,贸易战或将导致美国对华大豆出口的大幅收缩。面对刚性需求,该如何填补美国大豆收缩所带来的供给缺口呢?转投南美是一条可选择的路径。不过,需要看到,巴西和阿根廷两国的大豆产量在1.5亿吨左右,去掉国内消费,出口大豆的80%都已经由中国进口,剩余的20%被欧盟、日本等进口。中国从这两国取得进口的增长空间有限。

增加国内大豆的种植面积,提升国内大豆自给率,也是一条路径。国内当前正在通过补贴政策,引导大豆种植面积的增加,这可以缓解一部分的供给缺口。考虑到应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大豆单产,随着合适时机的到来,中国批准转基因大豆产业化种植的可能性也会大增。其实,在顶层设计上,国家已经为了主粮转基因的产业化采取了切实的行动。比如,“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称,“十三五”期间要加强作物抗虫、抗病、抗旱、抗寒基因技术研究,加大转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研发力度,推进新型抗虫棉、抗虫玉米、抗除草剂大豆等重大产品产业化等。

2017年10月,随着国务院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修订,规范了转基因农作物的审批流程,为未来转基因商业化推广奠定了基石。面对舆论接受的难题,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也表示,2018年将继续加大转基因科普宣传力度,组建科普联盟,举办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传播科学知识,回应公众的关切。

美债“破3”!全球进入“钱贵”时代

据《每日经济新闻》2018年4月25日讯,在4月24日美股开盘后不久,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3%的整数心理关口,曾一度涨到3.0014%。美债“破3”绝对不是一件平常事,自2011年以来,3%收益率的关卡只被短暂触及过两次,分别是在2013年和2014年初。美国国债收益率,一直被全球资金市场当做“标杆”,因为美国国债几乎是教科书般的“无风险投资”。美债收益率走高,意味着资金的“价格”升高,钱比以前更贵了,资金的闸门将关得更紧,这对美股来说是个很坏的消息。有人甚至担心,美债破3%这个整数心理关口,可能会终结美股的这轮牛市。

最近几天,全球投资者也一直关注美国10年期债券的收益率,担心3%的利率水平可能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反应。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常被视作国际债券市场标杆,和全球借贷成本的黄金指标。美债收益率的攀升,释放出的发债成本攀升的信号。对于企业来说,过去低利率环境下的宽松信贷恐怕时日无多。由于对通胀预期的不断上升,投资者近来一直在抛售美国国债,进而导致收益率上升,这有可能会促使美联储更快地收紧货币政策。

美债收益率上涨和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密不可分。利率提高意味着“钱更贵了”,而美国国债作为近乎无风险的投资品种,投资者自然会要求更高的回报率。由于美联储加息节奏已经相当清晰,全球其他主要央行也选择了跟随加息或者缩表操作:2017年,中国央行三次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2018年3月,日本央行雨宫正佳表示不排除加息可能;2017年11月,英国央行宣布加息25个几点,为十年来首次;2017年10月,欧央行决定从2018年起缩减“量化宽松”政策规模;2017年7月-2018年1月,加拿大央行也进行3次加息,将基准利率提升到了1.25%。而就在上月底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后的几个小时,中国央行也开展了7天100亿的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上浮5个基点至2.55%。

对于美债破3这个重大事件,前美联储信贷风险管理主管理查德·罗伯茨表示,美联储早就应该开始加息了,并且当初根本不应该施行零利率政策和量化宽松。美国经济数据无论多么亮眼,都是具有误导性的,而且都是跟金融危机后美联储施行的货币宽松政策相背而驰。得益于低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那些原本应该破产的低效生产商和消费者都仍正常运转。而如今,美联储早已进入了渐进式的加息路径,所以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银行破产。过去这八年的零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美国是在透支未来,但现在是时候还债了。美国经济在这几年度过了美好的时光,但现在我们将不得不承受一些“痛苦”来偿债。所以我认为美国将需要一个由高利率所导致的经济衰退期。回到正常的利率后,我们也能在没有任何人为因素的干扰下,重新审视、观察美国经济中存在的一些结构性问题,并想办法解决。

网闻博评:中国打赢下一场货币贸易战争的“自信芯”究竟在哪里?

如前所述,不管是炮火纷飞的军事战争,还是没有硝烟的“颜色革命”文化战争和货币贸易战争,都是国家经济体之间的利益之争。当然,这场中美货币贸易战争,也同样会是“边打边谈”的持久战。问题是,这场输赢胜负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会有“美国优先”与“中国优先”的合作共赢结局吗?如果说,“中国贸易顺差美国资本利润顺差”,这就是“中国制造美国芯”的“技术性常态化”。那么,对于中国而言,这种合作共赢难道不就是“明盈实亏”的“财富失血”吗?而且,因为“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让”不惜“死战”的美国,又为何会对粮食种子转基因技术“网开一面”呢?即便是不存在“市场换技术”的“故伎重演”,又会不会把“芯片武器”升级为“一剑封喉”的“转基因生化武器”呢?

对此,国际社会精英专家学者和主流舆论,肯定会认为这都是“老土”的零和博弈封闭僵化思维。问题恰恰在于,“美国优先”的特朗普总统,难道不正这种“老土”的零和博弈封闭僵化思维吗?谁又能够预想到,中美合作共赢关系的“压舱石”怎么会爆发货币贸易战争呢?如果说,对于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首场贸易战争,美国早就是“上兵伐谋”的胜券在握。对于下一场美国债务危机引发的货币贸易战争,美国同样掌握着市场经济国际惯例体系顶层设计的“核芯密码”和“转基因核芯技术”。那么,中国打赢下一场货币贸易战争的“核芯竞争力”又是什么呢?

显然,如果丧失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敌我意识,肯定就不会有“知己知彼”的“上兵伐谋”。如果不承认“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中美敌对关系,就不可能打赢这场“颜色革命”文化战争的“货币贸易战争”,更不可能打赢美国债务危机引发的“三战”。所谓“万变不离其宗”的“法术万变而道不变”,自当年的“鸦片贸易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再到抗美援朝战争和这场“颜色革命”文化战争的“货币贸易战争”,我们应该能够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找到民族自信的文化根基。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