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剧的多线并行不符合中国人一线到底的叙事习惯” 观众又被编剧贴上了什么标签?

看了篇国内编剧的采访,发现有些“锅”编剧不背,但还是有“锅”甩不掉。

先来介绍一下这四位编剧:

楚惜刀,擅写聊斋、传奇、武侠、奇幻、言情多种题材的网文名家,曾参与《择天记》的编剧;

“九州七天神”之二的潘海天和水泡,如今他们将更多的创作中心移向影视剧本;

编剧饶俊有着《花千骨》《画江湖之不良人》《醉玲珑》等热播剧的战绩,堪称“爆款剧操盘手”。

500

左起:水泡、潘海天、饶俊、楚惜刀。图自“北路时间”微信公众号

好的,来听听他们说了啥。

问及国产剧超长集数、剧情注水的常态,几位嘉宾纷纷表示“这锅编剧不背”:

“现在演员的片酬动辄几千万上亿,剧方和平台为了保本赚钱,为了更好的广告效应只能拉长集数。编剧写了30集,拍成40集,剪成50集……这是整个影视行业综合的问题,不仅仅在其中某个环节。”

“剧本创作太难了,我一度想放弃这个行业。这个时代拍戏已经非常不纯粹,从制片人、文学责编到导演、演员都能改动剧本。“2012年就入行的饶俊自称“老油条”,看似已是拥有话语权的名编剧,但聊起被投资方、制片人、导演、明星整苦的编剧行业依然苦不堪言,“过去害怕失去工作只能服从,但拥有一定能力后,我会坚持自我,学会说不。”

好吧,各位编剧不容易。

但是,有些认知咱们得讨论一下,比如这句:

“这几年我也遇到过很多翻拍海外剧的要求,面对巨大的文化差异,这类项目我还是不太敢动。”饶俊以《昼颜》为例,“日剧的剧本结构本就难以复刻,《昼颜》的价值观更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而欧美剧的多线并行也不符合中国人接受的一线到底的叙事习惯,我们不能过分依赖海外IP。

饶俊坦言IP剧做多了,听到观众评价中国编剧原创能力已死,心中会起波澜,“编剧都是戴着镣铐跳舞”。

500

饶俊

“​不能过分依赖海外IP”这个结论没问题,事实上,现在国内大热的IP还是以国产居多。

当然越来越多的日剧改编成电视剧电影这些也不少,不过纷纷“扑街”的口碑,票房,收视率不知道能不能让后面蜂拥的资本犹豫。

但是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到中国传统文化,或者中国人的叙事习惯这些原因上,是不是有点片面?毕竟国内的日剧粉,欧美剧粉并没有这些问题,还是说国内编剧盯着的市场从来就不是这些观众?

那也就不奇怪,为什么《芈月传》总编剧王小平会说,《北平无战事》老百姓看不懂,《琅琊榜》女性观众看不进去。

采访节选如下:

澎湃新闻:那现在电视剧其实也有像《北平无战事》这样算是比较精英文化、比较小众的剧集?

王小平:但这样的剧,很多老百姓看不懂你在说些什么。

就说《琅琊榜》吧,我看过小说,电视剧我没来得及看。但我听一些女性观众说看不进去,我就在想,可能是因为这个戏还是男性的权谋斗争为主,没有多少女性的空间在里头。然后人物短时间里大量出场,可能一开始线索比较乱,有些观众没看懂他会换台,很难有耐心继续。实际上这样的剧,喜欢的人会非常喜欢,但对于其他收视人群来说,这不符合他们的收视习惯,他很难在里面找到他喜欢的东西。

我们这个戏收视高,起码说明我们要表达的东西,受众群是很大的。我们做过调查,《芈月传》的女性观众大概57%,男性观众43%,像《甄嬛传》就不会有这么多男性看的,男性看《甄嬛传》会被人笑话的:小女人宫斗的戏你看什么呀。但芈月就没有,这说明我们也召唤到了男性观众来看。

所以不管别人怎么吐槽,我们有成功的地方:把很多不看电视的人召唤在电视机前了。现在很多人不看电视了,网络也分走很多观众,收视不景气是常态,任何戏能破1就挺欣慰的。

晓龙最近也常常说起分众化和大众化的影视作品的一种不同吧。我们觉得作为电视剧,媒体手段决定了这是大众媒体艺术,一定要反应主流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你可以做分众的东西,但如果想把更多的观众吸引到电视机前,还是要尽力的做大众化的。

澎湃新闻:前些年,像是《康熙王朝》这样的历史正剧笔墨都用在政治斗争上,对人物感情着墨较少,这形成了观众对历史正剧的印象。《芈月传》中政治权谋部分远少于言情部分,这可能和大家预期不同?

王小平:我们如果再写那样的正剧,收视一定不好。第一,可写的人物不多了;第二,我们不愿意再写清朝了。清朝是一个没落的、腐朽的朝代,处于封建社会的后期。从这里去写政治,大部分都是政治腐败。

而且现在这些剧重播,收视都不高,为什么?因为现在掌握电视遥控器的是女性,女性对于女性题材比较感兴趣。所以我们这次就想,有没有可能做一个男性女性都看的剧。男性喜欢政治,女性喜欢情感。那我们做一个女政治家,有政治情怀,同时又写大量情感。

而且只有这个戏才有可能大篇幅地写情感,因为那个时代还没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人性还没有那么压抑,是中华文明的青春期。我们有可能去写这样的戏,为什么不写?很多古装戏是没有机会去这样写的,只能宫斗,压抑,撕。这让很多人以为,我们中国古代只有这样压抑的历史,他们忘了我们的祖先也有过那样的情感。百家争鸣的纯真年代。

澎湃新闻:但是那个时代思想上“百家争鸣”的一面,好像剧里展现得也不多?

王小平:展现太多了,女性观众不爱看啊。包括文字上,语言风格上,太文言了观众也不懂。还是要把握一个度,女性观众爱看,男性观众也有兴趣,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澎湃新闻:所以考虑观众群的话,创作会受到束缚? 

王小平:一定会。这种创作都是带着镣铐跳舞。一方面要考虑到观众能够接受到多少,一方面我们要考虑我们要想要表达多少。

“多线并行不符合中国人叙事习惯”;老百姓看不懂《北平无战事》;女性观众看不进去《琅琊榜》权谋斗争;“男性喜欢政治,女性喜欢情感”......

观众被贴上了多少标签,又要在这些标签之下看多久电视剧呢?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