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种姓制度在美国崛起

说起种姓制度你会首先想起什么?印度、婆罗门、等级……

是的,这已经成了印度社会的一个烂疮,印度政府试图通过立法打破种姓制度,但是收效甚微。今天谁也不会认为这个制度有什么先进性,甚至谁都可以用“种姓制度”来批评一下印度。

500

但是在19世纪,有一波美国白人却伸手这一制度的启发,在美国东海岸打造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种姓制度。并自称“波士顿婆罗门”。

这里我们要讲一个人物,他的名字叫做老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 Sr.),老奥利弗生于1809年,去世于1894年。是美国19世纪著名的作家、医生和诗人。并且在1836年出任哈佛大学医学院院长。

老奥利弗还有个优秀的儿子,小奥利弗是美国著名法学家,1902年-1932年间出任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

500

(老奥利弗和小奥利弗)

这父子两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坚定拥护者。

1860年,老奥利弗在当时著名的《大西洋月刊》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新英格兰地区的婆罗门》的文章。文章称一些殷实的美国人受到印度种姓制度的启发,并且接受了这种观点。

老奥利弗出身于波士顿的精英家庭,在哈佛大学工作。从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很清楚他从出生就继承了世界上的某些特权,而且他心安理得享有这些特权。

他为这种特权辩,称他们有权凌驾于他人之上并不是因为出身好或者运气好,而是因为内在品质。他说:

“我们学者的特权来自于秩序,就好像最好的水果来自于最好的根。”

一年之后,这篇文章被选入他的小说《艾尔西·文纳/Elsie Venner》,这本书上市以后,许多来自波士顿的富有并受过高等教育的白人开始自称“波士顿婆罗门”

500

这些“波士顿婆罗门”多数是早期美洲殖民者的后代,他们都坚信领导美国社会是自己的使命。这些白人都信仰基督新教。从精英学府毕业,比如哈佛大学。他们还倾向于门当户对,防止血统被玷污。

比如老奥利弗其实就是昆西家族的后代,而昆西家族就曾经和亚当斯家族联姻。亚当斯家族出了美国第二位总统约翰·亚当斯。而亚当斯的儿子约翰·昆西·亚当斯则是美国第六任总统。而今天波士顿著名的经典“昆西市场”也是得名于昆西家族。当时修建该市场的波士顿市长就是约书亚·昆西三世(Josiah Quincy III)

500

“波士顿婆罗门”们对于自己独特的口音也十分执着。虽然对于很多普通美国人来说,他们的口音听起来刺耳,就好像在吵架。他们的发音中会像英式英语一样吞“R”,但是同时又有着自己非常高傲的音色。

下面这段视频就是两个“波士顿婆罗门”示范他们的口音。

这个阶层并不是生活在历史中,他们如今依旧统治着美国的精英阶层。比如前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John Forbes Kerry)就是来自于福布斯家族。这个家族也非常有趣,他们的崛起和中国广州十三行还有一定关系。

500

(学生时期的克里)

“波士顿婆罗门”这个名称来自于印度,但是对阶层的重视其实是来自于那个年代的美国社会环境。这些波士顿精英们想的是波士顿的社会阶层,而当时的美国正在社会动荡的边缘。

1860年代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南北无法调和是否要保存奴隶制。

整个19世纪,女性都在为投票权奋斗,并且爆发了大量的社会运动。1869年,怀俄明授予女性投票权。

1882年,美国视中国移民为威胁,并且出台了排华法案。

整个美国社会都在身份认同中摇摆。

500

(美国内战)

在老奥利弗看来,“波士顿婆罗门”是新世界的精英,他们和旧世界欧洲大陆上的贵族是完全不同的。然而当他描绘“波士顿婆罗门”的生活方式时,却又没有跳出英国封建贵族的生活方式。比如要求女性参加“女德学校”,并且嫁入体面的白人家庭。

也就是说,老奥利弗虽然说他们的特权来自于内在品质和学识,但是事实上饱读诗书并不能帮助一个人进入“波士顿婆罗门”阶层。真正决定“入场券”的还是血统。

500

(老奥利弗在自己的书房内)

虽然“波士顿婆罗门”自命不凡,抢占道德高地,但是他们在圈子外却自己打造了一个“严重排外”的坏名声。比如他们极度厌恶爱尔兰人和移民。

“波士顿婆罗门”之一的洛奇家族(Lodge Family)创始人亨利·卡伯特·洛奇就是当时最有权势的参议员之一。毕业于哈佛大学的他政治理念非常保守,反对移民,也反对威尔逊总统提出的组建“国际联盟”的倡议。是一个典型的白人至上,美国孤立主义者。

洛奇在1891年提出一个法案,要求所有进入美国的新移民必须先经过识字率考试。

500

最有趣的是,虽然“波士顿婆罗门”这个理念来自于印度,但是这些白人精英并没有因此喜爱印度人。他们对待印度移民的态度倒是和其他移民一视同仁——厌恶排斥。

1917年,在精英们的推动下,美国通过了《1917年移民法案》。该法案列出了一长串禁止进入美国的人群,包括“傻子、低能儿、心神衰弱者、癫痫病人、精神病人、慢性酒精中毒者、贫民和职业乞丐、有传染病者、犯过重罪的人、一夫多妻者、试图推翻美国者……”

另外,这项法案提出了“亚洲禁区”,将包括现在的印度、阿富汗、伊朗、沙特阿拉伯、俄罗斯、东南亚以及太平洋诸岛国的人都挡在美国门外。

中国人不在此列,因为1882时候,中国人就已经提前得到了这份“殊荣”……

500

(美国公务员检查移民)

这里面就造成了不少尴尬的情况,比如在1917年前移民到美国的一些印度人就成了“无国”者。他们离开了自己的祖国,又无法获得美国的身份。

1923年,一个名叫巴加特·辛格(Bhagat Singh)的印度移民就利用“种姓制度”向美国最高法院上诉。辛格已经娶了美国人做妻子,但是自己却不能获得身份。

无奈之下信仰锡克教的辛格谎称自己在印度属于高种姓,所以是白人。他希望用这种方式获得美国身份。然而当时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之一就是老奥利弗的儿子小奥利弗。

小奥利弗出身“波士顿婆罗门”阶层,你猜他怎么看到这位印度“同行”?

最高法院给出的答案就是:你还不够白,所以你不能做美国人……

500

(巴加特·辛格和家人)

今天的美国依旧是一个阶层化的社会,划分阶层的主旋律就是出身、种族和性别。

美国城市研究智库CityLab就曾提出问题:美国是不是一个种姓社会?

至少对于一些人来说,美国从来不是一个拥有无限机遇的国家,它始终致力于保护现有的特权阶级。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