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还在怀念蔡元培?

来源:微信公众号“文史砍柴”

作者:十年砍柴

这些年,但凡高校内发生些什么事,特别是那所即将做120岁庆生的最高学府有点事,人们总是会提起了一个的名字:蔡元培,以及他在做这所大学校长时主张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500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主要是看其一生的作为,而不是看他说过什么,写过什么文章。隋朝灭亡后,李唐王朝建立,太宗李世民有一次翻阅隋炀帝的文集,惊讶地发现隋炀帝执政时尽说“尧舜之言”,然而却行桀纣之实。

蔡元培基本上做到了言行一致,在其长北大时,也确实贯彻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八字方针让后来不同时代的北大人遥羡不已。蔡公当然是伟大的,但伟大并不意味着完美,这世界上也没有完美的人物。一个人在不同的时代呈现不同的面相,其人性中有多样性与复杂性,亦属正常。对其盖棺论定,主要是看他一生的总体表现,而公众对他的认识往往被简化成类似Slogan的某种标签。

如果略微细致地去分析一个人某个时代的所作所为,一定要紧密联系当时的大背景,多数人包括大人物在时代大潮下——即所谓的势之下,是很难逆流搏击很长时间的。蔡元培能在长北大时提倡这八字方针并践行之,必须考虑到当时的北洋政府只是一个治理粗线条的军人政府,而且是中央权威较弱的“有限政府”,没有一种“定黑白于一尊”的意识形态来统辖文化、教育机构,遑论大多数国民了。在这样的历史空隙中,自由的微光短暂地照耀在北大的上空,蔡公也因此得以不朽。

不要说三十年后,即便是“五四运动”后十年,国民党北伐成功,蔡元培当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相当于高教部部长)时,不得不迁就国民党的党化教育。

1927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制订了《学校实行党化教育草案》。1927年10月,光华大学教授胡适发起批判和抵制党化教育。胡适写信给主事者蔡元培,明确表示反对党化教育那一套:“所谓‘党化教育’,我自问决不能附和。我若身在大学院而不争这种根本问题,岂非‘枉寻’而求‘直尺’?”1928年5月,在蔡元培的倡导下,进行了一番折中,把“党化教育”改名为“三民主义教育”,“三民主义教育”的课程中有“三民主义”和“孙文主义”,统称为“党义”。

只是当时国民党对全社会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当然比起北洋政府则强大了许多,在大中小学推行“全面党化”,非不为也,而不能也。正因如此,蔡元培为了减少教育当局与全社会特别是教师、学生的冲突,采取一种相对温柔的处理方式。这并不能改变其支持和推广党化教育的基本立场。

作为前清翰林、老同盟会员,蔡元培是国民党“四老”之一,另三人是张静江、吴稚晖、李石曾。在北洋政府时期,蔡元培在自己管理的大学中推行“兼容并包”,当国民党取得统治权后,他作为一国高等教育的主管者,又在大学中推行“三民主义”,矛盾吗?或许可以解释:用国父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去武装学生的头脑并无不当,与“思想自由”也不冲突。

翻这些历史旧账,并非要否定蔡元培的伟大,只是想提醒一下,不能因为现实的不如意,就对曾经的大学校园过于美化。

蔡元培曾言“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但他并不主张学生过度地参与政治运动,也不希望学生去上街,去示威。蔡元培自己在《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曾说:

民国七年(1918)夏间,北京各校学生,曾为外交问题,结队游行,向总统府请愿;当北大学生出发时,我曾力阻他们,他们一定要参与;我因此引咎辞职,经慰留而罢。

蔡公可为后世教育者垂范的伟大之处在于,尽管他不赞成学生结队游行,但他能充分理解学生的爱国热情,对学生在爱国表达时的鲁莽和偏激,也以一位长者的身份予以宽容。特别是当闹事的学生被抓后,作为一校之长,他多方奔走,竭力营救。

这其实是在尽一个传统士大夫的本分,父母把孩子交给了他来管理,孩子惹事了,尽管内心也很恼怒,但把这些惹事的孩子救出来,不让这些年轻人的人生被毁掉,责无旁贷。如果他不这样做,在当时必然有沉重的道义负疚感。

学生被放出来后,蔡元培悄悄地离开了北京大学南下。临行前,他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了《辞北大校长职出京启事》。该文中说道:“我倦矣。‘杀君马者道旁儿’,‘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我欲小休矣。”

如何理解蔡元培引用《风俗通》中的“杀君马者道旁儿”,有不同的看法。这个典故讲赛马的时候,一个人骑的马跑得快,旁边的小孩子给骑手鼓掌,鼓励快马再加鞭,因此马累死了。蔡元培本人当然不愿意做被舆论推上去下不来的赛马手,我以为不仅如此,他对自己的学生恐怕也有此种希望吧?

蔡元培不想当烈士,也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当烈士。可当自己的学生陷入危局后,他又不能坐视不管眼睁睁看他们去做烈士。

蔡公生长在绍兴城笔飞弄一个商人之家,这座名城不但盛产商贾、文人,还有一种更著名的出产:师爷。作为老爷的智囊和参谋,师爷的职业精神是理性,是长于利弊权衡的理性。蔡元培身上有这种理性。

可向现实妥协的理性,并非没有是非判断的服从,也非舍弃任何一点理想色彩而对权力的献媚和献身,更不是为了保住个人富贵而助纣为孽。蔡元培直到今天还值得我们纪念,恐怕这是很重要的缘由吧。

(原文链接)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