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了合同没下文,哪能叫运-9的后来人?

随着更多从俄罗斯引进的翻修版伊尔-76系列运输机加入解放军,以及运-20不断交付部队并完成相关收尾试验工作,解放军的重型运输机数量开始稳步增加。而伴随着运-9中型运输机的批量交付,解放军的中型运输机不仅实现了对老一代运-8和运-8C运输机的替换,在数量上也明显增加。

500

▲ 运-9运输机近年来的列装数量已经相当可观

作为一支长期面临严苛本土防空作战压力的空中力量,中国空军虽然有着执行空降作战的需求,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长期在运输机领域没有足够的研制和采购投入。运-5、运-7、运-8以及中途下马的运-6都是以当时国内引进的运输机型进行测绘仿制,其中的运-8作为仿制苏联安-12的中型运输机虽然于1980年就研制定型,1993年还定型了气密货舱的运-8C型,但在2000年以前,其生产数量因为订单关系也相当有限。

500

▲ 陕飞当时理论上有年产12架运-8的能力,但实际上很多年的订单都只有1架

至于60年代上马的老运-9则属于“文革”时期不顾实际情况的研制项目;运-10又完全是一款按出访专机要求设计旅客机;运-11和运-12虽然是自主研制,但都是小型运输机,而且由于运-5的皮实耐用,运-12直到21世纪才进入解放军空军的装备序列。运-20的上马和试飞,则已经是2005年以后的事情了。

500

▲ 运-20在我国大中型运输机的研制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在此期间,解放军通过引进俄制伊尔-76解决了重型运输机的有无问题,又通过运-8Ⅲ类平台进一步发展的新运-9进一步提升了国产中型运输机的性能。运-9中型运输机的装备的确显著改善了解放军中型运输机的表现,也极大充实了解放军中型运输机的数量。上世纪90年代那样在大规模空降演习和训练中使用大量运-7乃至原装安-24的场景终于不会在新世纪重演了。

500

 ▲ 运-7系列直到90年代还是我军空降作战的重要力量

不过运-9终究还是对运-8进行的一次并不彻底的大规模改进,虽然运-9在机身前段、尾翼、发动机舱等部分都进行了重新设计,使用了改进后的涡桨-6C发动机和六叶复合材料螺旋桨,也改进了曾经多次引起运-8系列飞行事故的机翼除冰系统,但就像C-130运输机进行的改进一样,运-9的改进更接近于对运-8系列的善后补足,在中型运输机领域,依然是一款“够用就好”的型号。

500

▲ 连陆军部队都装备了运-9,也表明该机的产量确实有了不小增长

不过国内也好,国外也好,对于中型运输机的未来发展,近年来还是有不少新发展的。这其中使用两台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中型运输机构型和方案出现的频率颇多,诸如巴西航空的KC-390,俄罗斯的伊尔-214,乌克兰的安-178,以及载重量上超出一般中运,接近一些重型运输机的日本C-2。多少也反映了这一领域的装备发展趋势。

500

▲ KC-390胖乎乎的机身显示其不小的货舱空间

这类中型运输机方案的提出,很大程度上仰赖于涡扇发动机技术在冷战后期及后冷战时代取得的重大进展。一来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进一步发展,推力10吨以上,甚至15吨级的涡扇发动机虽然依然是只有少数国家能够研制的产品,但已经不是只能用于几个超级大国自己战略运输机的金贵玩意儿,这类发动机的出现使得双发涡扇动力的中型运输机布局在动力上有了可行性;在加上超临界机翼等技术的应用减轻了机翼的重量,改善了低速性能,也让需要在前线机场短距起降的中型战术运输机应用涡扇动力创造了条件。

500

▲ 俄罗斯联合印度搞的伊尔-214总体也是这个定位

当然,传统观点上,作为需要在简易机场乃至土质跑道起降的战术运输机,使用涡桨发动机要比涡扇发动机更耐粗暴操作,不过在C-17、安-72等一系列适合在野战机场起降的运输机之后,这一质疑也早就成老黄历了。

500

▲ C-17都能起降沙土跑道,凭啥你们就不能?

在多数人印象里,中国航空工业中航工业展出的中运方案里,四台涡桨发动机的运-30方案无疑是关于中型运输机的主要记忆。这个方案现在看来带有很大的概念性特点,并不能够证明中国中型战术运输机就一定要做成那个模样。至于施佬说的“流行”的双发涡扇中型运输机概念,早在2004年,当时的中国一航西安飞机工业公司就展出过一架这种概念的运输机模型。

500

▲ 2004年展出的一款运输机方案,因为缺少介绍,有关其的说法众说纷纭

按照当时的推测,这款飞机可能计划使用两台D-30KP2发动机作为动力,差不多算是“半架”伊尔-76或者运-20了,不过当然当年连运-20项目没有上马,研制涡扇-18的项目也仅限于将D-30KP2发动机改进后装上轰-6K而已,因此这个中运方案虽然也热闹过一阵,但后来也就没了消息。

500

▲ 大家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了这家伙身上

另一个与中国关系匪浅的双发涡扇中型运输机,则来自冷战后对中国军工“恩重如山”的国家——乌克兰。这就是21世纪初由俄罗斯和乌克兰共同研制的安-178中型运输机。这个项目最初就是1987年苏联提出的安-12替代机的一个竞标项目,因此在技术性能上完全满足替换运-8/运-9系列运输机的要求。

500

▲ 2015年5月7日,安-178正式进行首飞

本来作为俄乌联合研制的项目,安-178的知识产权应该属于俄乌两国,出口也好出售许可证也罢都得两国同意,收入自然也要两家分账。怎料2014年两国因为克里米亚问题一刀两断,正在安东诺夫设计局里进行总装的安-178自然就被乌克兰收入帐下。由于乌克兰空军本没有支持安-178量产的需求和资金,因此乌克兰一边继续推进其总装并于2015年实现了型号首飞,一边寻找海外用户,以获取市场和资金。

500

▲ 这其中也包括参加巴黎航展

作为乌克兰在冷战后重要的合作伙伴,中国在研制运-20和引进伊尔-78空中加油机等领域都与乌克兰保持着良好合作。虽然解放军对其态度并不明朗,但国内还是有专门从事中乌军事技术贸易的企业跟进了相关的合作。按照设计,安-178最大载重量18吨,最大起飞重量则之后不到53吨,尽管该机的最大载重比安-12有所减小,但不仅货舱空间更大,起飞重量也要减少9吨,且电传操纵系统的飞行体验更好,也有利于降低对前线机场的跑道要求。加上安-178具备高原起降和运输能力,其使用灵活性也要更加突出。

500

▲ 虽然在当代的中型运输机里属于体量较小的,但安-178还是颇有特色

另一个特点,则在于安-178的最大平飞速度达到825公里/小时,不仅在执行运输工作时效率更高,在作为空中平台用作特种任务时也具有更大的优势。比如运-8/运-9系列因为速度问题无法承担的空中加油任务,安-178在经过改进之后就能轻松承担;而如果将该机作为反潜巡逻机的平台,则其搜索范围和处置威胁的速度都有望比目前的高新-6更好。

500

▲ 运-9平台的限制,让高新-6号在飞行性能上只能去和P-3C比量比量

由于乌克兰极度缺乏安-178的后续研制资金,因此打开销路这件事上相当积极,按照目前的消息,安东诺夫设计局已经与中方签署了引进全套安-178并在中国国产化生产的协议,外界甚至还传出中方已经订购了50架的安-178,但是并没有该机在国内有对口企业承接其项目“落地”的消息。总体看来,乌方因为紧张的经济状况对这一项目热情很高,但目前的推进状况则并不乐观。

500

▲ 仪式是有的……后续就不好说了

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也不难理解,安-178的最终总装和首飞是在俄乌关系破裂的情况下艰难推进的,目前的试飞进度也相当有限;而且以安东诺夫设计局目前的情况,在没有外部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也根本无法展开该机的批量生产;该机使用的D-436-148FM涡扇发动机对于中国而言也是完全陌生的新机型;至于该机各种衍生型号,目前更是纯属展望。

500

▲ 安-178在2014年的下线,多少有一点乌克兰民族主义的情绪在里面

在解放军对于各种特种机平台需求骤增的迫切情况下,对中国航空工业而言,量产已经高度成熟的运-8/运-9平台显然是稳妥合理的选择;不过对于中国空军未来的空运体系而言,逐渐成熟中的安-178这样的运输机平台,未尝不是一条值得考虑的技术路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