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还有用吗?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一场修行

500

读书总是要和上学联系到一起。

对于读书的理解,也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发生变化。

在我们国家,读书自古就是一项清高的行为,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我母亲前两年还在对我说。

现在我更愿意把读书当成是在另一个世界的修行,

它建立在世俗之上,却又远离世俗纷扰——我愿意把这个世界叫做“白色天堂”。

要回答“读书带给了我什么”这个问题,我先思考了一下读书对于我来说是什么。

小时候,读书对我来说主要是一种行为、一种仪式,有点类似传播的仪式观理论,重要的不是读到了什么,而是读了没有;

大一点的时候,书里的内容能看懂一些了,读书时更在意的是对知识和信息的吸取,就像海绵吸水一样;

再大一些,读书不再是简单的机械复制,我有了自己的思考,像反应不那么剧烈的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东西,不过这个过程是温和且平静的与作者的对话;

到了现在,我在读书中感受到了痛苦,在这场对话中作者变成了沉默寡言的智者,很多时候我不得其解,有点埋怨纸张的局限,但若放过这一小段,到了后面,前面的内容许就无师自通,这时候的读书更像是寻觅桃花源,前面的痛苦断不是无意义的,是通向世外桃源的必经之路,而当那个小村落觅得,不解的痛苦就变成了自通的欣喜。

我上小学的时候,父亲曾让我每天背一首古诗,我还记得第一首是虞世南的《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那时候的我并不懂诗说的是什么,书里有翻译,但我实在想不通写诗里的蝉为什么和我看到的在树上扰人清净的蝉不一样。

不懂就不懂吧,从小到大有太多事我不懂还是做了,但到后来某个时候,它就会带给我惊喜。

比如背完这首诗后的某一天,老师上课的时候讲到了“蝉”这个汉字,她指着窗外的杨树说,就是树上的知了,谁来形容一下?

我一下子就想到了那首诗,又期待又害怕地看着老师,老师显然看出了我的蠢蠢欲动,点我回答问题。

我站起来抖着嗓子说,想用一首诗来形容,接着把这首诗背了出来。当时老师赞赏的和同学们欣羡的眼光让我享受了好一会儿。

那时候读书对我来说是一种高雅的行为,单单是捧着书,最好不是小学教材或儿童读物,就会让我觉得这个人好厉害。

而其他人想来也是和我有同样的感觉,所以在那节语文课的那首诗,也许我们都不太懂说的是什么,但仅因我知道课本外其他书上的东西,就让人觉得好厉害。

大一些了,能看懂一些故事和信息了,也发现不是所有书都高雅深邃,这时候读书的神圣消解了一些,我把它当成实实在在的事情来做,就像吃饭一样,把故事吃进去了,不过是机械地填补了脑袋,在和小伙伴闲聊的时候,可以把故事讲给他们听,自己是不加评价和修改的。

这时候读书带给我的更多是与他人交谈的话头,以及别人“这是个爱读书的孩子(同学)”的好印象。

我还记得当时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和班里仅有的另一位同学聊起保罗·柯察金,聊的内容无非是这个人有多惨,但聊的过程非常愉快,一方面是对自己读过的东西能说出来的欣喜,另一方面是对周围别的同学羡慕佩服的眼光的受用。

大概从初中开始,我就能理解一些书里所说的内容了,在作者的指引下去思考感悟。

这时期读的书大多是散文随笔,是作者对生活中小事小物的思考,顺着作者的思考,自己是很容易联想的。

我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是《花田半亩》,高中时候读的,是一位已病逝的女大学生的博客文章集。她在书里谈天气、谈音乐、谈电影、谈朋友,娓娓道来,就像人在跟前,当然这种感觉有点后怕。

我会在书上做批注,比如她写电影《洛丽塔》,女主角名字“Lolita”的发音,让我想起自己的名字,被一位同学轻轻地叫,软软糯糯的感觉,很好听,我把这些用铅笔写到了书的空白处。

偶尔也会某段话旁边画个小图案,作为和作者交流的象征。

这时候读书就像是交朋友,和他们交谈让我的心情非常愉悦,他们有思想有情感,对每一件小物件都上心,让我有种知音的感觉。

在这过程中我自己也产生不一样的思考,就像化学性质相契合的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了温和的反应,冒出星星点点的小气泡。

到了现在,读书环境更自由了,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痛苦。

前两年在理科专业学习,课程之外几乎不碰专业书籍,但我在马哲课上对马克思主义、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跑到图书馆借了一本被人称为入门级的《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薄薄的一本小册子,我看了两个月还没有看完一半,每一句话几乎都要来回读上好几遍,再誊抄下来,才似乎理解了一些。

这个过程很痛苦,就像钱在眼前却总也抓不到的挠心挠肝的痒,读的时候我的拳头紧握着,神经紧绷着,生怕漏了什么字——不漏还看不懂,漏了可能更不知所云。

后来,我放弃了这本书,从更简单的书看起。

前些天复习专业课的时候,熟悉的抓心挠肝的感觉又来了,但这次我没卡在那里,接着往下读,很多时候会越来越明快,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过了某一点便豁然开朗,这时再回过头看前面被磕绊的内容,已经可以很轻松地理解了。

这时候读书就像是听一位智者说事讲理,智者总不是循规蹈矩的,所以他的思路脉络很难从一开始就把握到,等他讲到后面,整个故事成了型,线条节点就会流畅自如。

我想这个过程就是时间的艺术,像听一首音乐,不要停,且听着,真理和情感会自然流出。

我想我会读一辈子书,和每一个作者交朋友,寻觅每一本书里的桃花源。

500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