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要医保“抗战老兵杨根奎”:他真的是八百壮士吗?

90岁要医保抗战老兵:他真的是八百壮士吗?

2011年01月25日 08:00来源:凤凰网历史 作者:兰台

2011年1月22日《羊城晚报》刊登了一篇题目为“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归来的壮士杨根奎”的文章,文章介绍了最后一位“八百壮士”杨根奎(杨养正此时已去世)老人的故事。

笔者在激动过后又仔细看了看文章中所描写的杨根奎老人的经历,发现其中有许多无法自圆其说的地方,特此一一指出,请杨根奎老人及网友指正。

疑问一:1936年农历正月三十在什邡参军。入伍前,名叫“杨耀辉”,入伍后改名“杨根奎”。(引自《羊城晚报》2011年1月22日06版《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归来的壮士杨根奎》一文,下略)

质疑理由:

尽管88师在1935年确实已围剿长征中的红军奉调入川,但其驻防地为川东万县(即今重庆市万州区),距离川西什邡500公里以上,声称在什邡参军的“杨根奎”自无可能加入“八百壮士”所属的88师。

另据谢继民《我的父亲谢晋元将军》一书记载:“1935年深秋,第88师从四川省涪陵调万县稍作休整,谢晋元由中校团副转调师部任中校参谋,按照师部计划做好有关调度和安排,具体组织部队从万县乘船沿长江东下,开赴上海附近地区……部队在安徽芜湖驻扎了几天,补充给养,并招募了一些兵员。以后再乘船到南京。1936年9月,日寇在上海挑起事端,88师奉命调到江阴,分别驻扎于江阴至无锡一线附近。”

可见,88师至迟在1935年9月前已移防长江下游,而按照“杨根奎”的叙述,此时他应该还在什邡老家打铁。

那么,“杨根奎”是否是在四川参加了其他军队,后转至中央军88师呢?

根据公开资料记录,曾因参加淞沪会战而移师上海的两支川军部队,一为杨森为军长的第20军,一为刘雨卿率领的43军26师(43军仅辖26师一个师)。但是,这两支部队在抗战爆发前均驻防贵州,也是从贵州直接出发奔赴抗战前线的。

如果上述记载无误,那么“杨根奎”老人是如何参加“淞沪会战”并成为精锐德械师88师的一员的?

疑问二: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部队奉命开赴上海,部署于苏州河沿岸。10月26日,谢晋元副团长率领524团第一营接管四行仓库,掩护部队撤退。此时,杨根奎已升任第一营第二连第一排中尉排长。

质疑理由:

据《我的父亲谢晋元将军》记载,在谢晋元率部于10月27日凌晨进入四行仓库布防时,由于一连连长上官志标因家眷在租界暂时离队,由二连一排资深排长陶杏春代理一连连长,而拟以一排一班班长蒋敬为排长。因蒋敬班当时已在蒙古路旱桥一带警戒而暂时未能晋升。然而在27日下午的战斗中,蒋敬班陷入敌后,弹尽受伤被俘,随即被日军杀害。

“杨根奎”老人又如何在他叙述的时间点成为“第一营第二连第一排中尉排长”呢?

疑问三:四行仓库临近公共租界,日军不敢用海军炮火攻击,也不敢像在其他地方那样使用芥子毒气。于是,日军调来骑兵冲锋。杨根奎指挥机枪集中火力先打马。落马的骑兵步履蹒跚,成了捷克式机枪的活靶子。

质疑理由:

根据《八一三淞沪抗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中关于四行仓库战斗的四篇当事人回忆,以及《我的父亲谢晋元将军》中对战斗过程的详细记录,都没有日军在城市巷战中使用骑兵冲锋战术的记录。“杨根奎”老人回忆的日军使用骑兵冲锋的根据又是什么呢?

疑问四:29日,外籍人士派代表向国民政府递交请愿书,要求以“人道主义原因”停止战斗,日军指挥官松井石根也表示同意并保证中国守军撤退。10月31日午夜至11月1日凌晨,谢晋元带领376人分批通过新垃圾桥撤入公共租界。杨根奎的二连一排40人,作为突围敢死队,每人一支手枪,四颗手榴弹。按照预先部署,部队用重机枪掩护杨根奎的敢死队。敢死队占据有利地形后,再掩护其他人撤退。英国人的重机枪也开了火。在这次战斗中,约有10人负伤,杨根奎左额头上被日军刺刀挑开一道口子,左手腕骨折。而杨养正被弹片夺去了左眼。凌晨2时,所有守军均完成撤退。

质疑理由:

根据上述多份当事人及后人记述的“八百壮士”战斗记录,在“八百壮士”撤入公共租界的过程中并不存在所谓“突围敢死队”。“杨根奎”老人所回忆的撤退方式应该是“独一无二的”。现摘录《我的父亲谢晋元将军》相关文字以为佐证:

“四位连长迅速回去命令战士们做好准备,全副武装佩带整齐,原地待命。然后谢杨两人才正式向各连长下达了师长的撤退命令。由第一连派步兵一个排,先将仓库与烟杂店相通的半人高墙洞挖开到一人高度,便于进出运动;配以重机枪一挺,由机枪连杨德余排长率领,担任掩护和收容部队。负伤的战士先行撤出。谢团副率领机关枪连及一连的另两个排在伤员后面撤退,团副并先行与英军交涉经由公共租界撤离的有关事项。以后是二、三连依次撤出,杨营长的位置在二连的排尾,三连的排头,随队退出。三连长唐棣会同杨德余排长负责断后及收容事宜。

同书记载:“由于碉堡内英军早已撤走,原来商定由他们以火力压制日军机枪的协议无法兑现。我军只能利用敌人炮火稍有间断时奋勇冲出,但已有数人伤亡。”可见,所谓英国人重机枪开火掩护一说也属无稽

另“谢晋元命令战士30人一组依次撤退,在冲过二十几米的西藏路时,第一组即有数人伤亡,当即下令暂停撤退,加派机枪火力及枪榴弹压制敌人炮火,并将每人带的一包包东西扔在马路中间作屏障,才使后来的伤亡减少,但已有6名战士牺牲,包括杨瑞符、杨德余在内共有16人负伤,当即送租界医院治疗(也有9人牺牲、13人负伤的说法)。有数具牺牲战士的尸体因被敌人发射的烧夷弹烧焦而无法辨认。”可见刺刀对抗几无可能,而仅10人负伤则更不可信。

疑问五:1945年8月10日,投奔安徽立煌(今金寨县)第十战区的杨根奎听到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次日,第十战区政治部给杨根奎签发了差假证(相当于通行证),每人一套新军服和几百元路费,资助他们回重庆。

质疑理由:

据半藤一利〔日〕所撰《最漫长的一天》记载,及许多(多到不需列名)资料描述,日本决定投降并广播宣布是在1945年8月15日之前24小时之内才做出的决定,而身处中国内地的“杨根奎”老人如何在8月10日就得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

疑问六:2005年,杨根奎看到杨养正被评为“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的报道。杨养正获得的认同,让杨根奎欣慰。他尝试着找到金堂县相关部门,但他得到的答复是:“那你只有去台湾找国民党给你落实政策。”讲到这些,老人颤抖的声音中,有一丝无奈、一丝酸楚:“我是为祖国而抗日的啊!”

质疑理由:

既然2005年已经得知老战友杨养正仍然在世,且就在离家并不远的重庆(以成渝大巴为例,成都至重庆仅需时4个小时),如果“杨根奎”老人身体不适无法前往看望的话,完全有理由派子女前往,为何到杨养正老人去世,两人一直没有联系?

综上所述,“杨根奎”老人关于抗战期间的经历回忆确实有许多无法解释,甚至与以往资料、回忆录互相矛盾之处。笔者无意去伤害、指责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无论他是否是“八百壮士”中的一员。但是,那些人为“创造”历史的行为我们已经见得太多,实在不希望刚刚开始被国人有所关注的正面战场抗战历史因为一两个人的“虚假”而变成为人嘲讽和否定的笑话,这不仅是历史研究者的悲哀,更是对历史本身的嘲弄。

另附网上部分质疑观点,因无切实资料查证,仅列正文之下:

说法一:网上流传的“八百壮士”212人名单中,确有“杨根奎”之名,但籍贯写为“浙江”;

说法二:1936年15岁参军,17岁当排长,而据记载,524团第1营2连2排4班副班长陈树生,牺牲时已21岁,副班长尚且20多岁,17岁的娃娃兵如何当上排长?

说法三:“杨根奎”老人,15岁从军——1年后升为少尉——7年空白——重新入伍,升少校——1年后升为少将副师长。这个速度可称坐火箭了。

本文参考资料:

《我的父亲谢晋元将军》,作者:谢继民,出版:团结出版社,2010.9

《八一三淞沪抗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作者:白崇禧等,出版: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10

《最漫长的一天》,作者:半藤一利〔日〕,出版:重庆出版社,2009.3500

500杨根奎

附:

不实争议

1947年给在沪八百壮士发放救济的名单

1.中共金堂县委宣传部 微博消息: 杨根奎(杨耀辉)的医保。2005-2008,杨均参加了新农合(医疗证号:10530928007);2009成都市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后,2009-2011年,杨均参加了成都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编号:885302662

2.根据谢晋元将军之子谢继民先生的《我的父亲谢晋元将军》一书记载,八百壮士中88师524团第一营第二连军官情况如下第二连连长邓英,第一排长陶杏春,第二排排长李春林,第三排排长伍杰,没有杨姓排长。

3.在813淞沪会战72周年来临之际,有记者经过多方寻找,找到了212人的名单,其中杨根奎为浙江人。

4. 杨根奎之子于浙江一小山村被人发现,事实真像仍需调查。

5.根据1947年民国政府给在沪"八百壮士"残军发放救济的名单,名单内有杨根奎姓名和杨根奎的私章,名单显示杨的籍贯是浙江,杨当时的年龄是37岁。

6、:"他1936年参军",参加了淞沪会战的川军第43军在抗日战争爆发前。驻防贵州省南部都匀、独山一带。没有查到43军在四川腹地有征兵记录。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部队奉命开赴上海,部署于苏州河沿岸地区"--无论是川军杨森部(驻防蕴藻滨),还是刘雨卿部(驻防大场)都未驻防苏州河 !

【又在奉节遇到了原88师师长、时任16兵团司令的孙元良,被任命为127师中校侦察队长。后又任命他为124军223师少将副师长。赴四川新繁上任。】-- 16兵团下辖第41、第47军,孙元良有资格任命他去124军当少将副师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