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厂风云90年(1):新中国护卫舰摇篮的诞生

之前在《今年取消船舶行业外资股比限制,最大的赢家是……》一文中提到了今年迎来90周年厂庆的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接下来我打算理一理这家被誉为“新中国护卫舰摇篮”的企业的90年风云历史,今天先讲讲她诞生之初的人和事。

第一个不得不提的人,就是她的创始人,英籍犹太人埃里克·马勒(小马勒)。

小马勒是上海滩赛马大亨老马勒(赉赐·马勒)的儿子。马勒家族凭借赛马(竞猜型体育彩票和大型国际赛事即开型彩票)发迹后,开始从第三产业中的娱乐业转向经营第三产业中的航运业。1913年,小马勒接掌家业。1920年,小马勒治下的马勒公司已拥有各种船只17艘,总吨位达到五万吨,在上海滩仅次于怡和洋行和轮船招商局。1925年,为满足公司货运需要,小马勒还租下了黄浦江边、元芳路(现商丘路)旁的码头(俗称“马勒码头”)。

500

上海“浦西第一高楼”白玉兰广场下的国际客运中心码头,就是当年马勒码头的位置

1928年,为满足公司船队维修、保养需求,小马勒又决定从第三产业进军第二产业、创建了马勒机器造船厂(以下简称马勒船厂)。遗憾的是,其具体创办日期已不可考,而沪东中华目前以4月8日作为厂庆日,这是2001年沪东造船厂与中华造船厂合并组建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的日子。

创办之初的马勒船厂,全部家当就是1艘拖轮和1艘仅有1台焊机的趸船,职工仅10人。随着马勒公司航运业务的迅速发展,马勒船厂的规模也水涨船高。小马勒又在上海复兴岛定海桥附近购得1.5万平方米土地和一批旧车床,1932年又盖起了新厂房,设有车床、木工、翻砂等工场。1933年,马勒船厂职工人数达到60多人,已初具规模,并开始承接造船业务。

1937年,马勒船厂职工已增至120人左右。旋即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先后爆发,日寇挑起全面侵华战争。上海沦陷后,日军将复兴岛划为其军事禁区。小马勒遂于1938年迁厂至黄浦江对面的浦东庆宁寺,购地15.6万平方米,新建厂房、添置设备,增募工人、扩大生产。

到1940年,马勒船厂职工已超过1000人;到了1941年6月,更是突破2000人。从1938年到1941年,马勒船厂共修理大小船舶40余艘,还建造了3艘柴油机动力的拖轮。这也算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上海“孤岛繁荣”的一个缩影。

500

位于浦东的马勒船厂厂房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8日,日军宣布对马勒船厂实施军管,将其更名为“三井造船所”,用于生产内河快艇和柴油机。

1945年日本投降后,马勒船厂回归小马勒之手。不过,由于美国大量倾销包括船舶在内的战余物资,中国造船业十分萧条,小马勒也无意重振旧业,马勒船厂经营陷入停顿。

上海解放时,马勒船厂已濒于破产。1952年2月,华东工业部通过海森实业有限公司承租了马勒船厂,再由海森实业有限公司转租给中央重工业部船舶工业局并改组更名为国营沪东造船厂。

1952年7月,英国当局非法掠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港的中国航空公司留港资产和《大公报》全部财产,中国政府发表严正声明。8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管会受权采取相应行动,征用英商在沪船厂,马勒船厂也在征用之列。

从此,沪东造船厂完全归属国有,成为上海市第一家直属船舶工业局领导的造船企业。小马勒的故事就此告一段落。但沪东中华的历史绝不仅仅属于外国暴发户,更属于中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接下来要讲的这个人就是中国劳动者之一,他的姓名里也带个“马”字,他就是……(未完待续)

~感谢各位朋友关注“多炮塔舰队”~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