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局迈出一小步,微博后退一大步?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一起拍电影”(ID:yiqipaidianying),作者:曹乐溪

500

2018年4月13日,是有着戏剧性荒诞的一天。我去看据说是“中国内地第一部过审可以公映的同志情感电

影”《寻找罗麦》,影厅里坐得稀稀拉拉,但男男女女同性友人居多的场面,还是头一次见。

安静看完这部应该是经过多次删改与妥协后上映的文艺片,背后有观众小声嘀咕:这得是中文8级+阅读

理解满分,才能看懂是同性恋(影片)吧。

500

晚上回到家点开微博,赫然出现“渣浪”的新禁令,要针对漫画、游戏及短视频内容进行为期3个月的集

中清理,其中同性恋题材的漫画及短视频,包含“腐、基、耽美、本子”等特征的内容,统统在清查范

围内,还“欢迎广大用户积极举报”。

他们之中99%我们无缘在大银幕上得见,在百度网盘与404的夹缝中生存。他们有的看完压抑,有的迷之

感动,一些已经成为经典,也不乏剧情低俗的烂片。

来不及细想“老大哥”无处不在的事实,我先着手做了件不合时宜的事:把华语电影史上的同志片或者

涉及同性情节的电影列了个表——主要是剧情片,豆瓣评论数在千人以上的,评分较高的排名靠前。

500

接下来的文章里,我们将会了解到华语电影同性恋形象的演化,是亚文化与主流文化跨界交流的过程,

也是一把衡量社会对于少数群体包容度的公尺。而《寻找罗麦》尽管故事已经隐晦到抵消了“电影局迈

出一小步”的努力,但把它放在整个华语同性爱影片历史的维度审视,则会有着另一番意义。

从“同志”情到流动的“酷儿”:华语同性影片发展简史

谈起中国第一部反映同性爱的电影,有人认为是孙瑜在1934年执导的《大路》——惊人的早,不过在笔

者看来,这部电影很难称之为“同性恋电影”,我们姑且认为是革命般的“同志”情。片中镜头运用十

分大胆,既有男性筑路工人的裸体呈现,两位女性丁香(陈燕燕饰)与茉莉(黎莉莉饰)相互依偎抚摸

的画面,也颇有暧昧的味道。

500

早期华语电影中的同性恋形象,往往附庸在风月片里,比如1972年楚原的《爱奴》,1984年方令正的《

唐朝豪放女》,这些电影中的同性恋形象往往是内心空虚的女性,并没有刻画同性恋的“异类”感,与

同性发生关系,只是这些情欲色彩浓重的电影中的一段插曲,没有做过多解读。

进入90年代,同性恋影片在两岸三地迎来黄金时期,《霸王别姬》《喜宴》《春光乍泄》《东宫西宫》

等堪称经典的电影都是在这一时期诞生。

“男或女,我只知道我中意你”的爱情观逐渐凸显,同性之间的感情不再遮遮掩掩,而是光明正大地呈现出来。不过作为边缘人群,同性恋角色往往遭遇政治、社会道德、家庭伦理等方方面面的桎梏与打压。反抗社会与寻找自我身份认同,是90年代同性电影的共通特征,逃离异乡或死亡成为对抗时代命运之下的无奈选择。

如果不是有《蓝宇》和《面子》,进入21世纪的大陆同性恋题材电影几乎陷入了万马齐喑的状态,社会

观念尚不开放、电影审查制度日益严苛,同性爱再次由坦荡转向隐秘,大量通过符号化外征来隐晦传达

同性恋意味的影片频现,模糊形象和受压抑者的形象非常普遍。

500

比如《闯入者》中秦昊饰演的小军,并没有亮明“同志”身份,但为男友系围裙,翘指捋过耳边头发的

暧昧举动,以及被母亲无处不在的窥探监视,一切不言自明。

这一时期的主流商业电影,则惯于将同性恋塑造为“娘娘腔”与“男人婆”等反传统性别角色,迎合了

社会大众对同性恋者的偏见和猎奇。

《非诚勿扰》中的李建国是一个典型,出场不多,但妩媚作态的一颦一笑在很长时间内被观众铭记并当做笑料,也建构起同性恋者作为“他者”的身份:被围观的异类。

反观港台,同性情节似乎越来越多见于青春片,这与“酷儿(queer)”文化从西方传播并流行扩散不无

关联。酷儿可以被归纳为“游移的身份,流动的欲望”,整合了LGBT群体多元化的性别、取向与性表达

,向性别二元对立以及父权制度发起挑战。这样的理论反映在电影中,则表现为主人公并不是绝对意义

上的异性恋或同性恋,而是与男男女女发生情爱关系,享受着“跨越身份的狂欢”。

于是在《盛夏光年》《女朋友男朋友》《蓝色大门》等电影中,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两女一男的故事,

他们之间的关系暧昧而复杂,传统的异性恋或同性恋的观念在主角对自我身份的怀疑中被消解,爱情“

像演员一样,是一种不断变换的表演”。对于认同人在性倾向上具有多元可能的群体而言,这是一种社

会进步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内地社会观念的开放,主流电影中对于同性恋角色的刻画也发生转变,从《

心花怒放》里的张俪到《烈日灼心》中的吕颂贤,“娘娘腔”或“男人婆”等刻板印象消退,取而代之

的是更为自然,未被妖魔化的普通人形象。

《夏洛特烦恼》中常远饰演的梦特即是一个典型,电影中多次强调他是一个跨性别的角色,小时候偷穿

妈妈裙子,当同桌男生被换走时,他会抱怨“为什么要把我们俩拆散呢”。

500

但这样一个原本不太容易被主流接纳的角色,却能够打扮得花枝招展去参加同学婚礼,并向大家介绍自

己改名叫“梦特娇”。他是电影中引人发笑的部分,但却不是被排斥、扭曲和“审丑”的部分,甚至让

观众感受到这个人物的自信与阳光。


寻找罗麦:夹杂在gay吧与女友间的隐晦情感

如果把《寻找罗麦》放进华语同性影片发展的历史中,它应该也符合酷儿理论的定义。不过在《寻找罗

麦》的制片人、春秋时代董事长吕建民看来,这部电影反映的是男性之间的“第四情感”。

电影创作灵感发源于导演王超的小说《去了西藏》,其实在小说里,男主角赵捷与李亦并没有明确的同

性爱的关系。他们是认识近20年的好友,赵捷身边的女孩换了又换,只是“在较为寂寞的时间里,赵捷

还真的时不时地惦念着远在西藏的李亦”。

而在电影里,王超似乎把两人之间的羁绊关系又往前推进了一步:当赵捷女友问他是否会忘了她是,他

坦言“即使爱是永恒的,我也曾背叛过你”;他找到喝醉的罗麦(即小说中的李亦)的地点,正是北京

闻名的同性恋酒吧“目的地”。

赴西藏找回罗麦尸体的时候,赵捷与藏戏班出演全部由男性诠释的藏戏《珠玛》,他扮演王子,而幻象

中公主是罗麦;戏剧里王子为逝去爱人祈福求转世的剧情,似乎也与两人现实中的关系形成互文。

500

回到开篇的话题,我为什么认为《寻找罗麦》是一部合格的同性题材影片?因为它切中了同性恋电影的

一个重要母题:寻找身份认同。赵捷与罗麦都处于未公开出柜的状态,也都有或曾经有过异性恋情,事

实上,他们对于两人之间感情、性取向以及未来也存在着种种不确定。

部分看过电影的观众,可能会觉得罗麦与赵捷对于车祸中少年的死亡反应过度:一切只是意外,人并不

是他们撞的,罗麦何以去西藏寻死赎罪?赵捷又为何夜不能寐心怀愧疚?

可以肯定的是,少年只是一个符号化的象征。正如酒吧里罗麦向赵捷大喊“你也是共犯”时的一语双关

,只是车祸的共犯么?在背叛各自女友,追寻同性爱情的路上,他们也已经迈出了一步,只是相比被逼

婚的赵捷,罗麦迈得更彻底些——即使女朋友怀孕,他还是追随赵捷来到中国,甚至要求她堕胎。

但当这段不能说出口的爱情面前,横亘了两条人命时,任何人都会产生迷惑。对赵捷和罗麦而言,他们

同时面临来自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强烈冲突:压抑自我,服从社会主流规范,还是遵从自然,认同本

来的性别身份?在电影里,“杀死那个男孩”也可以有多重解读,是告别过去的自己向死而生,还是提

醒自己让女友打掉孩子的罪恶感难以抹去?

500

在这段关系里,赵捷是更加拿不起放不下的人。也许他潜意识里认为,那场车祸背后的原因,是罗麦听

到他被逼婚的精神恍惚所致。而罗麦的死同样令他难以释怀:你轻易走了,我怎么办?所以从北京到巴

黎,从普罗旺斯到西藏,寻找罗麦的旅途是赵捷找回自己,放下愧疚的过程。

他五次在幻觉中看到罗麦,除了巴黎公车上的那次,其余几次都是在西藏,磕长头的街角、转经筒旁、

荒原中的藏戏现场......数次相遇让赵捷逐渐相信,肉身所在并不重要,罗麦还活在他的精神世界里。

片尾有一场隐晦的自慰场面,赵捷与罗麦对舞中摘下面具,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狂欢归位。

“对不起,罗麦,我应该和你一起来西藏。”独白中,赵捷留下了眼泪,也放下了执念。他们之间没有

死亡,他们的“少年”也复活在西藏。

那些尝试上映的同性影片:请以“禁片”的名字呼唤我

讲了这么多,其实只想说像《寻找罗麦》这样的影片能够上映,已经是中国电影(公映)史上值得被记

住的一刻。

要知道被奉为经典的《霸王别姬》,前段时间也被踢出了北影节片单。与之有同样命运的,还有去年大

热的《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电影节仍在如火如荼地举行,我们只能在家默默等《你好,西蒙》的片源

了。

500

在争取同性电影中国公映这条路上,太多影片都尝过失败的味道。火了东单公厕的《东宫西宫》海外获

奖无数,却因“诋毁社会主义形象,涉嫌宣传腐化思维”,一直未被准许上映。以北京为故事背景的《

蓝宇》在国际上不少地方都上映过,国内却只能亮相于北京同志电影节,一场校园内的小范围放映险些

给学校和主办方惹上麻烦。

即便是令李安斩获奥斯卡的《断背山》,推进得了美国同性婚姻合法化,也改变不了中国少数群体被污

名化的命运。

展现“好友”情谊的“风光片”《寻找罗麦》,公映之路同样历尽坎坷。2013年电影就已经拍摄完成,

但因为题材敏感被审了又审。2015年3月《寻找罗麦》在法国完成混剪,春秋时代计划在当年6月15日上

映,排在《战狼》和《致命追击》之后。

那一年,韩庚与范冰冰的《万物生长》如期来临,《寻找罗麦》却没有。如今上映版本的龙标依旧写的

是2015年,可见当时通过了电影局审查,但迟迟未映的原因无人得知。2016年,春秋时代项目推介活动

现场曝出了《寻找罗麦》的先导预告,当年该片被豆瓣网友评选为“2016年最期待的国产电影”,一度

预计在2016年6月上影节期间展映。

500

但接下来又是漫长的等待。2017年1月,吕建民在微博上po出《寻找罗麦》的公映许可证并@韩庚:“寻

找罗麦……看图不说话。”不过在笔者采访吕建民时,他表示电影尚未定档。《战狼2》、《空天猎》、

《大话西游3》陆续上映,韩庚的《前任3》都取得20亿票房了,这部5年前就拍好的小片愣是还在吊胃口

中。

500

因此,就算最终公映版经历了太多的阉割、删改或妥协,笔者依然还是认同导演所言,“电影局的一小

步,就是电影人的一大步。”能让中国主流文化放下刻板观念,重新审视同性甚至LGBT题材,已经是不

易中的不易,尤其是在监管日严、文化传媒行业风声鹤唳的今天:《上瘾》被下架,耽美漫画被清查,

是不是接下来“同性恋”的字眼也要成为禁忌?

这个时候,再去讨论国内为何拍不出《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陈凯歌为什么拍不出《霸王别姬》已经没

有意义。早在去年《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发布,将同性恋与性变态、性侵犯一起列为“非正常

性关系”时,我们早该心有戚戚。

500

影视作品是最好的表达社会现实与人文关怀的一面镜子。如今这面“镜子”刚有揭开的势头,却被突如

其来的禁令封杀,愤怒的不止是同性恋或者LGBT群体,因此也就不难理解这几天来,人们会被“渣浪你

好,我是同性恋”一类的文章刷屏。想去爱谁,是生而为人的基本权利之一,同性恋不应该与“涉黄”

、“宣扬血腥暴力”等字眼放在一起,新浪没有这个权力。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没有。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