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韦每况愈下,究竟是谁犯了错?

    

我们经常看到黑人作者书写自己生活在美国社会、英国社会的尴尬。而《今夜,不要每况愈下》的作者是位白人女性,在非洲生活了几十年,成为了黑人非洲社会中的边缘个体,产生了巨大的身份危机。可以说,亚历山德拉·富勒的这本书,将“政治正确”与“政治不正确”融合在了一起,也因此为局外的人们解读非洲的失败发展创建了一个难得的视角。

亚历山德拉·富勒,女,1969年出生于英格兰,两岁时跟随父母和姐姐移居罗得西亚(现津巴布韦)。她们一家将成为20世纪70、80年代津巴布韦、莫桑比克、马拉维、赞比亚等国政局剧变、社会混乱乃至血腥战争的见证者,更将成为穆加贝粗暴改革、曾经的英国殖民统治和种族隔离的受害者。

500

津巴布韦1980年独立。革命者穆加贝宣称要实现黑人和白人和解。在近百年的殖民地时期以内,罗得西亚已经相对稳定的发展为了一个拥有工业体系、矿业开发、数量可观的半现代化的个人农场的富裕国家,但主要的发展资源和财产集中在了白人移民家庭。不仅如此,白人殖民者还曾经长期推行类似于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也就是将黑人排除在工业和农业开发、经营之外,还排除在教育体系之外。所以,这种情况下,黑人除了加入到穆加贝领导的革命组织,就只能去给白人企业主、矿主、农场主打下手。

津巴布韦等国家的黑人,是这些国家的原住民,所以应该享有资源所有的权益吗?这个判断其实并不存在,无论是津巴布韦还是南非,这些非洲国家的黑人群体在最近数百年内频繁迁徙。他们的迁徙历程某种意义上是因为欧洲国家19世纪在非洲大肆实施的殖民开发、掠夺所致。而自19世纪不同时期开始,陆陆续续从欧洲各国和美国迁徙到非洲,来经营开发工矿农业的白人群体,多为迁出国的贫民阶层,在非洲的迁入地一方面事实性的获得了殖民者特权、种族隔离制度所给予的更多机会,另一方面,其中部分人得以致富,也主要源自自己的勤劳。

500

穆加贝在津巴布韦的统治一直要持续到2017年。作为长期的革命者,又是依靠黑人选民登上权力巅峰的他,不可避免要兑现自己的革命和竞选承诺,把白人的财产分给黑人。《今夜,不要每况愈下》这本书的作者亚历山德拉·富勒11岁的时候,就眼睁睁的看着自家的农场,突然住进了一大批黑人流民,然后一家人被迫狼狈的离开农场。

问题是,津巴布韦的白人当时是工厂、矿井、农场的管理者,还是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经营者,他们的财产被剥夺,绝大部分白人被迫想办法迁徙到还没有发生革命和战争混乱的其他非洲国家,这就让津巴布韦的工矿农业瞬间瘫痪,公共服务设施也没有人手了。

500

(2017年,曾被武装驱逐的白人农场主回到当年的农场,受到津巴布韦黑人农民的热烈欢迎)

亚历山德拉·富勒在《今夜,不要每况愈下》书里谈到一个细节,她的母亲曾在农场后门经营一个诊所,为附近生病、营养不良的黑人甚至是路人看病,在农场被黑人流民接管后,诊所也没了:“在这里,非洲人排着长长的队伍,他们或是带着自己生病、濒死、得了疟疾、营养不良的孩子,或是肢臂残断,不停流血。他们或是挺着隆起的肚子,又或是像蝌蚪一样蜷缩着身体,在渐渐干枯的草地上,腹泻不止。

在那之后的几十年里,津巴布韦就从非洲的一个接近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一路狂泄,跌落到21世纪初仅仅以货币不断剧烈贬值而招致世界嘲笑的档次。这似乎不能简单的归咎于这个国家的黑人居民,但确实也跟之前铸造了这个国家发展水平的白人居民没什么事实性的关系了。

罗得西亚(津巴布韦)的独立,跟之后南非结束种族隔离的经历非常相似。两个国家在当时都产生了很受欢迎的政治领袖,在西方世界拥有崇高威望,曼德拉获得过的赞誉,穆加贝也都获得过,区别仅仅是因为后者迟迟不肯退出政治舞台,所以逐渐被西方舆论所抛弃。但至少在20世纪80年代,在穆加贝实施种种近乎荒诞的改革时,整个西方世界并没有发出异议。

500

(穆加贝曾是西方世界的宠儿)

《今夜,不要每况愈下》这本书文辞优美。亚历山德拉·富勒成功的展现了自己年幼时,罗得西亚在白人统治期间展现出的活力:那是一个人造的、迷人的世外桃源般的国度,白人成人彬彬有礼,儿童无忧无虑,邻里相互帮助。唯一的杂音可能在于,白人成人为了阻击穆加贝的游击队,不得不组成互助的武装力量来保障白人社区的安全。白人慈悲的关照那些不可能获得与白人平等发展机会的黑人。而在穆加贝革命以后,两部分人群的命运发生了逆转,而津巴布韦这个国家也渐渐的湮灭了自己的光芒。

所评图书:

书名:《今夜,不要每况愈下》

作者:(美)亚历山德拉·富勒

译者:豆浩亮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出版日期:2018年3月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