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票房远超《暴裂无声》: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现实题材电影?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梁鹏飞】

同日上映,《暴裂无声》票房远不及《起跑线》

这个清明档,有一部国产电影备受期待。在上映之前,很多评论人士就说这是今年目前国产片最佳,提前预定年度十佳之一。它就是《心迷宫》导演忻钰坤新作《暴裂无声》。

500

2014年忻钰坤拍摄的《心迷宫》曾让业界很多人赞叹不已。它在豆瓣的评分达到8.6分。虽然豆瓣评分并不能当作衡量一部电影的标准,而且这网站一向有偏好文艺片的传统,但毫无疑问的是,这部银幕处女作让新导演忻钰坤声名鹊起。

500

可以说这是今年春节档之后最具知名度,也是最有话题度的国产片,但从上映以后的表现来看,它依旧没有摆脱国产文艺片票房不佳的怪圈。

在4月4日上映以后,《暴裂无声》目前票房接近4000万。其实相比之前类似的国产文艺片,这成绩已难能可贵。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它的上座率从来没有突破10%,其排片比例也从首映日的15%下滑到8%左右。

好消息是假期结束后,该片在所有新片中跌幅最小,这表明口碑效应有所起效。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一天上映的印度电影《起跑线》票房却非常出色,仅仅3天就票房破亿。这也是最近一年内第4部,也是累计第5部在中国票房过亿的印度电影。

500

《起跑线》海报(图/豆瓣)

对比它们的票房表现,可以看出《起跑线》自起跑以后就把《暴裂无声》远远甩在了后面。

500

自从阿米尔·汗的3部电影在中国市场接连取得票房成功以后,印度电影在中国观众心目中的形象和知名度得到了很大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部印度电影都能在中国获得票房成功。

《起跑线》同期票房已经超过了3月份上映的《小萝莉和她的猴神大叔》,预计未来肯定也将超过后者的最终票房2.8亿。

但在上映之初,没有谁敢打包票说《起跑线》的票房一定会超过《暴裂无声》。毕竟从知名度上来说,导演忻钰坤和主演姜武在中国电影圈都是有名有号的人物,而《起跑线》的主演中国观众恐怕没有几个认识。

其实首映当天这两部新片的排片场次非常接近,占比都是15%。而在豆瓣评分上,2部电影的评分都超过了8分,口碑都不错,都算得上是高质量的水准之作。

那为什么票房差距如此之大呢?


《暴裂无声》不如《起跑线》接地气

如果只看豆瓣评分的话,2部电影确实不相伯仲。

但在更为代表大众口味的购票平台上,评价就有点区别了。在猫眼上,《起跑线》评分达到9分,而《暴裂无声》只有8分。

500

在另一个购票平台淘票票上,两者的差距没有这么多,但也有所区别。

500

也就是说,普通观众更接受《起跑线》,不太喜欢《暴裂无声》。

这是因为,首先《暴裂无声》是犯罪嫌疑片,故事底色比较黑暗,而且越到后面越是让观众觉得压抑和沉重,看不到什么希望。这样的电影,观感一般不会太好,或者说“对观众不够友好”。

加上文艺片一般会刻意设置很多隐喻和符号,喜欢的观众会觉得细细品来很有味道,但不喜欢的观众可能就会觉得晦涩难懂。

看完全片的观众会发现,这部电影的色彩偏冷色调,就连片中人物的衣着也基本都是黑色或者灰扑扑的,至于场景很多也都比较黑暗。

500

500

《暴裂无声》剧照(图/东方IC)

反观《起跑线》,则延续了几部在国内上映的印度电影传统,是个带点喜剧色彩的剧情片。虽然这部电影的题材也不轻松,但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会被一些幽默情节带动,这会让观众觉得比较放松。

和《暴裂无声》不同,《起跑线》的电影底色是暖色调。就连片中大部分人物的衣服都比较亮,观众也很少看到发生在晚上或者阴暗场景下的镜头。

500

总之,如果只看电影的总体观感来说,一个偏暗,一个明亮;一个压抑,一个放松。

当然,导演的选择有他自己的艺术考虑。也不能说凡是色调偏暗的电影票房都不好。

和电影观感比起来,电影的题材更加能够左右观众的支持度。

《起跑线》聚焦的是社会热门话题:孩子的教育问题。

就在前不久的两会期间,教育部长陈宝生是第一个接受采访的部长,他回答了很多社会大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差不多在同一时间,网上流传了一篇文章《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引发了广泛讨论。在知乎上,这个问题有超过一千个回答讨论。

500

孩子教育升学问题,已同住房、医疗、社保,成为国人日前生活最为关注的几大问题,与之相关的焦虑情绪在社会上日益蔓延。很多家长除了考虑自己的孩子能否获取入学资格,也越来越担忧教育的质量问题。尤其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如何上一个好的幼儿园,进而上好的小学、初中和高中,从而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成为很多家长的心病。

《起跑线》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虽然这个故事发生在印度,但它也打到了我们社会的痛点所在。

与之相比,《暴裂无声》的题材大概很难让更加广泛的观众产生共鸣。而且一般来说这样的文艺片,带有强烈的导演风格,它更多的是一种作者电影,其目的是表达导演的一些思考。

在能否获得观众的情感共鸣方面,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起跑线》,明显要比专注于导演个人表达的《暴裂无声》更接地气。


中国电影需要更多关注群众呼声的现实主义佳作

其实不仅是《暴裂无声》,近些年来的一些国产文艺片,都具有一些相似之处。

比如去年获得东京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和最佳男主角奖的《暴雪将至》,和《暴裂无声》的气质非常相近。

大家看它们的宣传海报,整体氛围都比较压抑和痛苦。

500

《暴雪将至》海报(图/东方IC)

还有再早一点,2014年曾经获得柏林金像奖最佳影片的《白日焰火》,也是犯罪嫌疑题材。

这几部电影的共同之处,在于电影在导演手中是一个表达思想的工具,他们往往有一种强烈的个人表达欲望,只不过是用电影来展现。

一部电影如果没有个人风格,会沦为平庸之作;但如果太专注于个人叙事,又可能滑向自我而忽视了观众。往好了说这叫曲高和寡,往坏了说这就是自娱自乐。

我觉得姜文的几部电影,在票房上的反差,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姜文的电影几乎都是优秀作品,但为什么《让子弹飞》获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而之前的《太阳照常升起》和之后的《一步之遥》都票房失意呢?

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应该在艺术和商业方面取得平衡,或者说是在个人叙事和社会关注两方面得以兼顾。

在这方面,国产电影真应该好好向印度电影学习。

比如阿米尔·汗的几部电影,无不聚焦印度的社会问题。无论是《我滴个神啊》,还是最近2部,《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都在探讨和揭示印度社会的宗教、教育和男女平等问题,其主题立意都非常深刻,但其表达方式非常照顾观众情绪。都是先讲好一个故事,充分调动观众的观影情绪,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然后潜移默化带动观众思考这些问题。

如果说这些印度电影的内核是一颗苦药的话,它们外面都包上了一层糖衣,这样观众会更容易接受。

反观我们的国产现实主义电影,总感觉并不太在乎观众体验,而又太在乎导演自己的个人表达。

习近平于2015年演讲的《在文艺座谈上的讲话》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任何一个导演,他花费了如此多的心血拍摄了一部电影,肯定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更多的观众观看和喜欢。

然而,如果你不关注观众的文艺需求,观众又怎么会关注你的电影呢?

我们的国产电影,大部分商业片的问题是太过于媚俗,大部分文艺片的问题是太过于自嗨,都走在了两个极端。

这些年来,真正关注社会严肃题材,而又能够获得广大观众共鸣的电影典范,我一直觉得要算陈可辛的《亲爱的》。它不仅讲述了很多人都关心的儿童拐卖话题,而且把这个故事拍得真实而感人。

可惜的是,这么多年,我们再也找不到第二部《亲爱的》。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全部专栏